1
一本书读懂美国史
1.13.4 第四节 新世纪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十一章  美国向何处去——后冷战时代的美国

1991年12月25日,昔日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胜利而结束,美国从此在没有与之实力对等的对手的情况下步入新的21世纪,开始面对冷战以后新的课题与挑战。

img157

第一节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伊拉克悍然占领邻国科威特,在阿拉伯世界与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为保护其在海湾地区的经济利益与战略地位,在其他国家的配合下,经过近40天的空中与地面战斗,取得了海湾战争的全面胜利,自此美国把苏联的势力完全排挤出海湾地区,控制了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一)海湾危机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出于抑制强烈反美的伊朗原教旨主义霍梅尼政权的目的,给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近10亿美元的经济与技术援助。两伊战争停战后,伊拉克称雄海湾,问鼎阿拉伯世界盟主的野心日益膨胀。贪婪的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把战争的目标指向经济上富有而军事上弱小的邻国——科威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与科威特在石油开采问题、领土争端和在两伊战争时伊拉克所欠科威特外债等为借口,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以盛产石油而肥得流油的科威特,国小兵微,当天即被攻占,随后在8月8日又被宣布并入伊拉克,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伊拉克不光彩、不正义的侵略行径马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在8月2日当天就通过第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施加经济制裁。

美国为保护自己与西方盟国在海湾中东地区的石油与战略利益,马上对伊拉克的侵略作出强烈反应。8月2日,美国参谋长鲍威尔建议立即派兵进驻沙特,以遏制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当时的乔治·布什总统则展开“热线对交”,联合西方主要大国对伊拉克实行经济禁运。8月4日,位于五角大楼的美国军方制定出了名为“沙漠盾牌”的军事集结计划,并在7日由布什下令执行。8月8日美军第一批F-15战斗机和第82空降师的一个旅进驻沙特。随后相继派遣了4艘航空母舰、70多艘军舰、600多架战机,共计25万兵力前往海湾。为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迅速组建,英、法等个国家派遣38万余人参加,日本等多个国家捐款540余亿美元。

随着多国部队进驻海湾,“沙漠盾牌”把伊拉克分海、陆、空三路围了个水泄不通。陷入困境的萨达姆一方面保证不入侵沙特,表示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美国建立正常关系,另一方面又威胁如果战争爆发,伊拉克将首先袭击海湾油田和以色列,并提出把从科威特撤军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一并处理的意见。但国际社会的制裁及西方国家的军事威慑不断加强,同时伊拉克在阿拉伯联盟中的地位也空前孤立,因此萨达姆又使出了“杀手锏”——大规模扣押外国人质,以“人质外交”对付“沙漠盾牌”。然而萨达姆的这一手,反而促使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压力升级,加快了多国部队动武的进程,到1990年末,进驻海湾的多国部队已经达到55万人。

为了给发动海湾战争提供法理上的依据,11月29日,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设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为1991年1月15日,并授权多国部队“以一切必要手段”执行第660号决议。

波斯湾战争综合症

许多从海湾战争返回的士兵说他们获病,后来这个病被称为“波斯湾战争综合症”。参战士兵家庭中的婴儿中有很大一部分有严重的智力缺陷或病症,这些病症和出生缺陷的原因还不清楚和有争议。一个1994年发表的报告称士兵接触到21种可能影响生育的毒品,其中包括武器中有贫铀、油田大火和炭疽疫苗。

(二)海湾战争的进程

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授权军队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实施“沙漠盾牌”军事行动。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作战计划的第一阶段制订了战略轰炸的作战方针。以每日约2000架次飞机的频率,一周共出动飞机1.2万架次,投弹6万吨。1月23日以后,轰炸重点转向了科威特战区的目标,展开了战术空袭,主要打击伊军的“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军用机场、码头、飞机、坦克以及共和国卫队的有生力量和后勤补给线。

到2月24日,完全没有制空权的伊拉克在经受多国部队38天的狂轰滥炸后,指挥与控制系统陷入瘫痪,军队的战斗力与士气受到严重削弱。

2月24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空中打击达到预定目标后,开始实施代号“沙漠军刀”的行动,向伊拉克军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海、陆、空立体式的地面进攻。在多国部队南北夹击下,早已断粮缺水、指挥一片混乱的伊军无心抵抗,全面撤退。26日,伊拉克同意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同时表示无条件接受安理会此前通过的12个决议,27日凌晨伊军全部撤出科威特。为了避免给多国部队造成更大的伤亡,同时给伊拉克保留一定的军事实力,以牵制海湾大国伊朗,维持海湾地区的力量平衡,27日美国东部时间晚9点布什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多国部队将于格林威治时间28日5时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持续100小时的地面战斗到此结束。

3月3日,多国部队代表与伊拉克军方代表在塞夫万举行会谈。双方就释放战俘、避免双方军事冲突、伊拉克提供科威特境内布雷地点的资料等问题达成协议。4月4日,安理会宣布在海湾正式停火,海湾战争正式结束。

img158

▲海湾战争

“爱国者”地对空导弹

“爱国者”地对空导弹属美国第四代导弹,1980年服役,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该导弹弹长5.3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弹重约1000公斤。“爱国者”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飞行速度快,制导精度高,可同时对付5~8个目标,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可靠性好。爱国者导弹系统有一个了不起的功能:它用于探测、瞄准并最终击中以音速3到5倍的速度飞行的来袭导弹(长度不超过3到6米)。升级后的爱国者导弹系统也可以拦截来袭的飞机和巡航导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曾多次成功地拦截伊拉克的“飞毛脚”导弹,因而声名大振。

(三)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在此次战争期间,美国在多国部队中发挥盟主的角色,树立了其维护国际安全的“领袖”地位。此外,美国以微弱的伤亡而赢得战争的全胜,恢复了越南战争以来在对外作战中的信心,大大提升了美国干预国际事务,充当世界警察的底气。

在海湾战争期间,深陷于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民族矛盾的苏联完全丧失了干预危机的话语权,海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美国成功将苏联的影响排挤出海湾地区,全面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国际事务,并由此完全主导了中东地区。

第二节 噩梦“九·一一”

恐怖主义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袭击是美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在恐怖组织劫持的飞机的自杀式撞击下,位于纽约曼哈顿街区中心的世界贸易双子大楼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重创,3000多名无辜的市民命丧黄泉。“9·11”事件作为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本土遭受的唯一一次外来袭击,给美国社会造成无法磨灭的伤痛,从此恐怖主义特别是策划“9·11”袭击的基地组织替代了苏联成为美国头号敌人。

(一)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浪潮

“9·11”事件前,美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当时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消失,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空前突出。这时美国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构筑新的国际秩序。在中东地区,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美国开始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中东地区宗教、种族、阶层的矛盾错综复杂,美国很快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等多方面因素,中东地区成为世俗化程度最低的地区,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法律制度也以伊斯兰教法为主,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与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格格不入,中东国家的民众对美国在阿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强烈不满,阿拉伯世界形成强大的反美实力,其中很多极端组织妄图利用恐怖袭击手段打击美国。

(二)“9·11”恐怖袭击的经过

2001年9月11日,继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迎来了建国以来最恐怖、最黑暗和最沉痛的一刻。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点45分,一架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客机被来自阿拉伯世界反美的恐怖分子劫持,在恐怖分子的控制下调转航线,以大约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一头撞进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北塔楼。顷刻间,世界贸易中心的南楼浓烟滚滚,大楼立即失火,而飞机上的69吨航空燃料燃料倾倒进大楼,更加剧火势,整幢大楼结构遭到毁坏。

正当人们惊魂未定之时,十分钟后,另外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波音757客机,以大约每小时590英里的时速把世界贸易中心的南塔楼也撞了个大窟窿,飞机的部分残骸从大楼东侧与北侧穿出,掉到6个街区以外的地方。

在10点左右,世界贸易大楼的骨架在烈火产生的剧热下再也无法支撑这两个各高110层、重500吨的庞然大物,南楼与北楼相继坍塌,被撞击楼层以上的人员无法逃离,全部遇难。而前来救援灭火的数百名纽约消防队员与警察也全部因公殉职。

9点43分,第三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波音757飞机,撞入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的西翼并且引起大火,造成大楼的结构性坍塌,百余名国防部工作人员丧生。

上午9点45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关闭其领空,禁止任何民航班机起飞,所有正在飞行的班机必须立即在距离最近的机场降落,所有飞往美国的航班即刻改飞加拿大。

上午10点03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第四架飞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波音757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东南部坠毁,机上的乘客与恐怖分子同归于尽。后来的进一步调查显示,飞机坠毁前有旅客通过移动电话与地面取得过联系,并且已经得知世界贸易中心与五角大楼遭到袭击。在得知自身即将成为自杀炸弹后,机上的乘客冒险奋勇还击,试图从劫机者手中重夺飞机控制权,很有可能是由于激烈的反抗导致飞机在未到达目的地前便坠毁了。

img159

▲恐怖来袭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在此次恐怖袭击中共有3113人死亡或失踪(不包括劫持飞机的19名恐怖分子)。“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纽约股票交易所股价暴跌。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大型商业集团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座摩天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其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9月11日晚8时30分,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全国处于战争状态。他在演说中称:“恐怖主义攻击可以动摇我们最大建筑物的地基,但无法触及美国的基础。这些恐怖行动摧毁了钢铁,但不能丝毫削弱美国钢铁般的坚强决心。”不久,布什与他的安全顾问幕僚们初步认定沙特阿拉伯的富商本·拉登是该事件的幕后主使人。

本·拉登宣言

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十字军”,我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

(三)推翻塔利班政权

虽然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从未公开声明对事件负责,但他们公开赞扬事件,并暗示该组织曾经幕后策划过整个事件。该组织发言人在一卷寄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录影带(2001年10月播出)中说:“美国人应该知道,更多的飞机风暴将不会停止……在伊斯兰世界,有成千上万年轻人渴望牺牲,他们死的信念与美国人生的信念一样强烈。”

“9·11”事件后,美国立即要求庇护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交出本·拉登以接受美国的审判,强烈反美的塔利班政府拒绝了美国的要求。2001年10月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恐怖袭击危害国际和平,并重申个别国家可以采取单独或共同防卫行动。这意味着联合国已经允许美国采取行动。

10月7日,美国联合英国对阿富汗正式发动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10月7日阿富汗当地时间下午5时30分,美英联军开始猛烈轰炸喀布尔、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等阿富汗主要城市,对阿富汗的战争正式开始。面对美国的巡航导弹和高空轰炸机的密集轰炸,装备落后的塔利班毫无还手之力,其防空能力与当年海湾战争时的伊拉克一样根本不足以抗击美国飞机的轰炸,各军事基地和兵营很快便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11月25日,美英联军和北方联盟开始进攻塔利班在阿富汗境内的最后据点——昆杜士和坎大哈,12月7日,两地相继落入美英联军手中,塔利班主要领导人奥马尔逃亡境外,“持久自由”行动胜利结束。

2001年12月22日上午,阿富汗北方联盟领导人拉巴尼在交接仪式上正式宣布将政权移交给临时政府主席哈米德·卡尔扎伊。从1979年苏联入侵以来经历20多年的阿富汗从此进入由美国主导的重建阶段,美国也借反对恐怖主义的机会,终于把势力渗透到原来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中亚地区。

基地组织

1988年,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al-Qaida,译为卡达或凯达)。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

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有十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原教旨主义教义,学习使用轻型武器、发射迫击炮和火箭筒。据估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在基地接受过训练的人有3万之众,他们被称为“阿富汗的阿拉伯人”。据悉,基地组织核心成员约四五千人,主要由“阿富汗的阿拉伯人”组成。拉登通过传真、移动电话、互联网或信使遥控指挥其在世界各地的支持者。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美国政府认为的“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Axis of Evil)。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断向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施压,最终发兵攻打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并将萨达姆·侯赛因本人置于死地。

(一)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侯赛因依靠铁腕手段维持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强力镇压了国内什叶派与库尔德人的反抗。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再向伊拉克政府施压,一方面推动维持联合国对伊拉克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经济制裁,一方面推动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通过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化学、生物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并成立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负责监督该协议的执行。根据决议,只有在特委会认定伊拉克已经全面销毁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后,才能考虑解除联合国对伊实施的全面制裁。

据伊拉克官方报道,从1991年至1998年,联合国先后派出了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到伊拉克进行了400多次调查,检查了2500多个地点,销毁了一系列化学武器、导弹及导弹发射装置。

但是,在对伊拉克武器核查过程中,伊拉克与武器核查小组以及美国之间在核查地点、核查小组人员组成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双方矛盾不时恶化,伊拉克官方甚至指责一些核查小组人员是间谍。1998年12月16日,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人员全部撤离,次日凌晨,美英开始单方面对伊进行了自海湾战争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导弹袭击,这次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持续了四天。此后,伊拉克一直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联合国特委会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就此中断。

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伊拉克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2002年11月26日正式恢复在伊拉克中断了四年的武器核查工作,150名核查人员在2003年1月到3月间三度就伊拉克问题发表核查报告。

但美国对伊拉克的立场并没有随着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缓和而发生松动,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1月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邪恶轴心”(axis of evil)的看法,他指出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其主要证据除了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以外,就是像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这样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它们的恐怖盟友组成了“邪恶轴心”,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3月18号晚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指出:“在伊拉克的帮助下,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生化武器,甚至某一天可能获取核武器,并利用这种武器实施他们既定的袭击计划。”他强调,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更有理由“尽一切努力来挫败这种袭击阴谋”,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将恐怖袭击消灭在萌芽状态。他给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在48小时内放弃统治并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打击。最后他要求在伊拉克境内的联合国武器核查团立即撤离伊拉克,这样美国完全撇开联合国着手实施攻打伊拉克的计划。

(二)伊拉克战争的进程

3月20日伊拉克当地时间清晨5时30分,在最后通牒到期后,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美英联军加上少部分澳大利亚与波兰的军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为了速战速决,美军实施了所谓的“斩首行动”,力图首先炸死萨达姆本人,美军的巡航导弹和高性能炸弹犹如暴风雨一样倾泻到被认为是萨达姆的作战指挥部,因情报不准,“斩首行动”没能成功。

在“斩首行动”未果后,联军随即发起“震慑行动”,动用各型战机对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摩苏尔和提克里特等城市的重点目标,实施了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连续轰炸。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受到重创,陷入瘫痪状态,在联军强大的炮火下,伊拉克的部队迅速瓦解。

“超现实”记者会

2003年4月9日,就在美军坦克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后,这位伊拉克新闻部长就一直这样每天向记者们举行新闻简报会。

在空中轰炸进行后不到24小时,地面战争随机打响。美军主攻部队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出发,越过边境的城镇,直插伊拉克腹地,向首都巴格达挺进。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

进攻中,美军一改常态,不是步步为营以保证后方和供应线绝对安全,而是尽量不与沿途城镇的伊军纠缠,采取二战时期的“越岛战术”,绕过伊南部多座城市,直奔巴格达。伊拉克的防线在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西路主攻部队美军第3机步师发动攻势,于4月3日进至距巴格达市中心15公里处,4日控制萨达姆国际机场。7日,美军第3机步师在A-10攻击机的支援下,由西而东向巴格达市中心发起进攻,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从东部展开进攻。这时号召军队和人民跟美英联军“同归于尽”的萨达姆及其他军政要员都突然集体消失得无影无踪,伊军官兵纷纷逃离战场,大批伊拉克常规部队向美军投降。至9日,美军占领了市中心广场,标志着巴格达完全被美军占领。

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伊拉克防守部队也很快崩溃,战斗持续至15日,美军基本控制提克里特,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

战争期间伊军伤亡人数估计在5000至2万人之间,另有7000人被俘。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英联军仅阵亡171人(其中美军138人),损失战斗机3架、直升机13架,坦克和装甲车8辆。美英联军以极其微弱的伤亡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全面胜利。

(三)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伊战争“任务完成”,并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占领,美、英等国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5月12日,美国驻伊拉克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5月13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随后几个月里,隐匿在各地的伊拉克前政要相继在联军的清剿中被俘,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提克里特的一个地窖里被美军活捉,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绞刑,并于12月30日执行。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指有极强破坏力的,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它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远为巨大,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通常只是作为威慑力量存在,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美国就是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所谓的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伊拉克战后,在美国及各国的帮助下,伊拉克经济得到了恢复,但因各种原因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庞大,国内的民族与教派矛盾仍十分尖锐,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伊拉克国内极端分子针对美、英军事占领的袭击时有发生,美军在伊拉克阵亡人数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关,美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已达5000亿美元,美国主导的伊拉克重建工作正艰难地进行着。

第四节 新世纪的全球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领域各种投资工具与衍生产品过分膨胀,大大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2008年9月,美国由次级贷款的坏账爆发了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一)次级贷款惹的祸

此次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级”(Prime)、“次级”(Subprime)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次优级”(Alternative A,即Alt-A)三类。优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其信用要求程度不高,许多借贷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故风险较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在2001~2005年,受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影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美国人购房的热情急升,次级贷款的门槛一降再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

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为了分散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会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在持续上涨房地产价格与较低的利率水平下,次级贷款在丰厚利润的吸引下快速发展。

但当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萧条且利率提高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最终导致次级贷款的大量坏账。

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严重资不抵债,宣布破产。随后,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在两周内或被收购、或转型为银行控股集团,以投行业务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从此消失。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股市剧烈震荡。2009年3月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到6547点,创十多年来新低,如果从2007年历史最高点14000点计算,市值蒸发了53%。

金融市场的震荡很快传到实体经济,并波及到其他国家,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下降,各个国家失业率上升,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一片萧条的泥潭。

(二)奥巴马的上台与救市措施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间,美国在2008年11月迎来了第44界总统选举,在这次选举中,一位名为贝拉克·奥巴马的黑人律师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异军突起,在选举中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于1961年8月4日出生在檀香山。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中部的白人。在他2岁时,他的父亲离开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先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然后返回肯尼亚在政府部门从事经济工作。奥巴马6岁那年,他的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位印度尼西亚石油公司的主管。他们举家迁往印尼,奥巴马在雅加达上了四年学。他后来返回夏威夷,在那里读高中,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生活。

奥巴马后来再次离开夏威夷,去洛杉矶的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上了两年学。随后,他搬迁至纽约市,198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文学士学位。为了寻找自我和实现人生奋斗目标,奥巴马后来辞去了在纽约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做金融撰稿人的工作,于1985年来到芝加哥,在芝加哥南城的一个社区教会联盟作社区组织工作。奥巴马在社区组织工作中获得一些切实的成功,为南城居民在经济重建、职业培训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争取了权益。

1988年,他进入哈佛法学院就读,并成为著名的《哈佛法学评论》杂志社社长,他也是该杂志社的第一位黑人社长。1991年,奥巴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之后奥巴马回到第二故乡芝加哥,开始做民权事务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讲授宪法课程。1992年,奥巴马与哈佛法学院校友米歇尔·鲁滨逊(Michelle Robinson)喜结良缘。

1996年,奥巴马跨入政界,1997年他在伊利诺伊州参议院竞选中赢得代表芝加哥的一个席位,2004年他又成功当选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议员。同一年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主题演讲,他强调要超越党派分野,呼吁以“希望的政治”取代嘲讽的政治,结果不仅使与会者人心大振,而且使奥巴马一举成为全国媒体瞩目的民主党后起之秀。在2008年6月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中,奥巴马战胜了有更高知名度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并在8月23日正式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打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获任美国第44届总统。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在就职一个月后,正式签署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最庞大的开支计划的总额达7870亿经济刺激计划。计划几乎涵盖美国所有经济领域,资金总额中约35%将用于减税,约65%用于投资。

为防止再次发生像目前这样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2009年6月17日正式公布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期望以此恢复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这是“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的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根据这项方案,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获得新的授权,对那些一旦倒闭便可能构成系统性风险、给整个经济造成损害的大型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进行监管。

根据该方案,美国将创立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防止各种损害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此外,该方案还要求加强市场纪律和提高透明度,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改善国际协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