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书读懂美国史
1.13.3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美国政府认为的“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Axis of Evil)。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断向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施压,最终发兵攻打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并将萨达姆·侯赛因本人置于死地。

(一)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侯赛因依靠铁腕手段维持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强力镇压了国内什叶派与库尔德人的反抗。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再向伊拉克政府施压,一方面推动维持联合国对伊拉克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经济制裁,一方面推动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通过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化学、生物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并成立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负责监督该协议的执行。根据决议,只有在特委会认定伊拉克已经全面销毁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后,才能考虑解除联合国对伊实施的全面制裁。

据伊拉克官方报道,从1991年至1998年,联合国先后派出了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到伊拉克进行了400多次调查,检查了2500多个地点,销毁了一系列化学武器、导弹及导弹发射装置。

但是,在对伊拉克武器核查过程中,伊拉克与武器核查小组以及美国之间在核查地点、核查小组人员组成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双方矛盾不时恶化,伊拉克官方甚至指责一些核查小组人员是间谍。1998年12月16日,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人员全部撤离,次日凌晨,美英开始单方面对伊进行了自海湾战争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导弹袭击,这次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持续了四天。此后,伊拉克一直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联合国特委会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就此中断。

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伊拉克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2002年11月26日正式恢复在伊拉克中断了四年的武器核查工作,150名核查人员在2003年1月到3月间三度就伊拉克问题发表核查报告。

但美国对伊拉克的立场并没有随着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缓和而发生松动,美国总统布什于2002年1月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邪恶轴心”(axis of evil)的看法,他指出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其主要证据除了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以外,就是像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这样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它们的恐怖盟友组成了“邪恶轴心”,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3月18号晚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指出:“在伊拉克的帮助下,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生化武器,甚至某一天可能获取核武器,并利用这种武器实施他们既定的袭击计划。”他强调,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更有理由“尽一切努力来挫败这种袭击阴谋”,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将恐怖袭击消灭在萌芽状态。他给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在48小时内放弃统治并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打击。最后他要求在伊拉克境内的联合国武器核查团立即撤离伊拉克,这样美国完全撇开联合国着手实施攻打伊拉克的计划。

(二)伊拉克战争的进程

3月20日伊拉克当地时间清晨5时30分,在最后通牒到期后,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美英联军加上少部分澳大利亚与波兰的军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为了速战速决,美军实施了所谓的“斩首行动”,力图首先炸死萨达姆本人,美军的巡航导弹和高性能炸弹犹如暴风雨一样倾泻到被认为是萨达姆的作战指挥部,因情报不准,“斩首行动”没能成功。

在“斩首行动”未果后,联军随即发起“震慑行动”,动用各型战机对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摩苏尔和提克里特等城市的重点目标,实施了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连续轰炸。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受到重创,陷入瘫痪状态,在联军强大的炮火下,伊拉克的部队迅速瓦解。

“超现实”记者会

2003年4月9日,就在美军坦克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自战争爆发后,这位伊拉克新闻部长就一直这样每天向记者们举行新闻简报会。

在空中轰炸进行后不到24小时,地面战争随机打响。美军主攻部队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出发,越过边境的城镇,直插伊拉克腹地,向首都巴格达挺进。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

进攻中,美军一改常态,不是步步为营以保证后方和供应线绝对安全,而是尽量不与沿途城镇的伊军纠缠,采取二战时期的“越岛战术”,绕过伊南部多座城市,直奔巴格达。伊拉克的防线在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西路主攻部队美军第3机步师发动攻势,于4月3日进至距巴格达市中心15公里处,4日控制萨达姆国际机场。7日,美军第3机步师在A-10攻击机的支援下,由西而东向巴格达市中心发起进攻,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从东部展开进攻。这时号召军队和人民跟美英联军“同归于尽”的萨达姆及其他军政要员都突然集体消失得无影无踪,伊军官兵纷纷逃离战场,大批伊拉克常规部队向美军投降。至9日,美军占领了市中心广场,标志着巴格达完全被美军占领。

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伊拉克防守部队也很快崩溃,战斗持续至15日,美军基本控制提克里特,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

战争期间伊军伤亡人数估计在5000至2万人之间,另有7000人被俘。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英联军仅阵亡171人(其中美军138人),损失战斗机3架、直升机13架,坦克和装甲车8辆。美英联军以极其微弱的伤亡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全面胜利。

(三)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伊战争“任务完成”,并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占领,美、英等国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5月12日,美国驻伊拉克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5月13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随后几个月里,隐匿在各地的伊拉克前政要相继在联军的清剿中被俘,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提克里特的一个地窖里被美军活捉,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绞刑,并于12月30日执行。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指有极强破坏力的,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它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远为巨大,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通常只是作为威慑力量存在,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美国就是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所谓的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伊拉克战后,在美国及各国的帮助下,伊拉克经济得到了恢复,但因各种原因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庞大,国内的民族与教派矛盾仍十分尖锐,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伊拉克国内极端分子针对美、英军事占领的袭击时有发生,美军在伊拉克阵亡人数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关,美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已达5000亿美元,美国主导的伊拉克重建工作正艰难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