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书读懂美国史
1.10.2 第二节 马歇尔计划

第二节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它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美国实施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和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对西欧地区的渗透,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一)战后西欧的危机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这场浩劫带来的灾难、损失难以言状。战争使英国的国民财富损失了1/4,船舶吨位减少了3/4,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黄金外汇储备枯竭,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煤矿完全关闭,失业人数突破600万。丘吉尔惊呼“大英帝国的权力与地位一落千丈”,“英帝国的力量和影响已下降到惊人的最低点”。

法国的状况更为严重,法国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败降而饱尝了亡国之痛,战争夺去了140万法国人的生命,经济损失惨重,按1945年价格计算,其损失高达48930亿法郎,百万公顷以上的土地被破坏而无法耕种,1945年初工业生产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加之1946年底又碰上了百年罕见的酷寒,真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1946年联邦德国地区的工业生产只及战前1938年的23%,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成了一堆瓦砾,老百姓已经无法生活下去。其他西欧各国生产凋敝,濒临崩溃,原料、燃料和日常生活品奇缺。经济的衰败使得西欧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与反抗情绪与日俱增,政局动荡,当地像法国、意大利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美国政府认为,在战后美、苏尖锐对抗的局势下,西欧危机“正好为共产主义的俄国统治世界提供了良机”。从经济复兴、安全防御来说,西欧要借助美国的力量;从战略需要来看,美国则更需要西欧的复兴,联合起来与苏联对抗并夺取世界霸权。

(二)马歇尔计划与西欧的复兴

1947年初,美国前总参谋长马歇尔(Marshall)将军接替贝尔纳斯出任美国国务卿。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马歇尔向8000名听众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他首先对欧洲的经济形势作了简要的回顾,强调欧洲已经是一片废墟,整个经济结构已土崩瓦解,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就会对美国和整个“自由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马歇尔说:“事实真相是,欧洲在今后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和其他必需产品,其需要量比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大得多,因为它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他说“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他还强调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马歇尔计划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以自助为基础的,其目的是要使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与美国共同设计出一套符合它们的需要的解决办法”。马歇尔这次演说为“马歇尔计划”打下了基本的基调。

img134

▲《时代》周刊上的马歇尔

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的反响,被政治、经济危机压得喘不上气的西欧各国政府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响应马歇尔计划。但在东欧,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要求制订一个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其害怕美国势力向东欧渗透,因此对该计划持反对态度。1947年6月19日,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会晤讨论马歇尔建议时,苏联谴责马歇尔计划违背了国际合作的原则,使欧洲分裂为两个集团,指出这个计划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接着,苏联先后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进一步巩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东欧各国因此退出了马歇尔计划。

img135

▲杜鲁门与马歇尔等人在白宫商议欧洲重建计划

1947年7月12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16个西欧国家在巴黎开会,建立起“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9月24日,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了一个西欧互助和自助的总的复兴计划,作为与之相对应的美国财政援助的方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所谓“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1948年4月2日,获国会批准,称《1948年经济合作法》,根据该法规定,西欧国家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与多边协定,援助总额达130多亿美元,由美国利用财政公共开支来购买食品、燃料、机器设备等物质援助西欧各国,其中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受援最多。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使从冰岛到土耳其的16个西欧国家的经济迅速复苏,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它们的工农业产量分别比战前增加25%和40%。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渡过了困难时期,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6%,有的国家高达10%。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在1948年底已超过战前水平,德国西方占领区的工业生产,到1952年为战前的115%。该计划还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联合,为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而实现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