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书读懂美国史
1.5.2 第二节 第二次英美战争

第二节 第二次英美战争

在1812年英美战争之前,美国虽然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经济上在很大程度还依赖于英国,保护民族产业的关税制度也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次英美战争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长期以来的历史积怨,也有当时国际风云际会中美、英、法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

(一)美英交恶

英国虽然在1783年《巴黎条约》中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实际上并不甘心于它在北美的失败。首先,英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独立战争后,由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均多方限制插有美国旗帜的商船,美国几乎完全被排斥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之外,而该群岛却是美国的传统贸易领域。与此同时,英国的制造业产品蜂拥而至,几乎完全占领了美国正在发展的市场,美国本土的民族制造业在英国商品的冲击下损失惨重,很多新建的工厂纷纷倒闭。

此外,英国虽然在外交上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它并不愿意从北美地区彻底撤退,而是力图以加拿大为根据地卷土重来:它不仅拒绝放弃它占据的美国西北部的军事要塞,还不断挑拨印第安人与美国白人移民的矛盾,牵制美国扩张的进程。

从1806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反击法国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颁布了枢密院敕令,搜查与法国及其盟国通商的船只,阻挠美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贸易。从此,英舰经常拦截美国船只,掠夺船上的货物。1807年12月,为了减少美国商船的损失,对抗英法的封锁,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被迫宣布实施《禁运法案》,禁止一切美国船只离港,美国的航运事业损失惨重。新英格兰地区和纽约的农场主对此政策大为不满,因为美国南部和西部农民的剩余谷物、肉类和烟草无法向海外输出,价格很快一落千丈。1809年3月,新任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虽然在美国航运集团的压力下撤销了《禁运法案》,新出台的《断绝贸易条例》允许与英、法以外的国家通商,而后又于18l0年实行《第二号梅肯法案》,恢复了同英、法的贸易,但附加条件是英、法必须修改其封锁法令,停止拦截美国船只。但英国对美国的警告完全置之不理,还指使印第安人作为他们的前哨队伍,在美国西北部挑起冲突,英、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美、英关系日趋紧张之时,美国国内在对英政策上分歧加剧。东部沿海各州的商人要求避免与英作战,因为战争会使美国航运业完全停顿,他们会蒙受重大的损失。而西部与土地利益有关的人士则主张对英作战,他们认为英国在加拿大的官员挑动美国西北地区的印第安人“滋事”,也企图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从而更顺利地向西扩张。最后主战派占了上风,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终于正式向英国宣战,史称“第二次英美战争”。

美国宣战时在军事实力上与英国还有不小的差距,1812年,美国没有强大的海军,陆军仅有7000兵力。麦迪逊计划征募5万志愿者,但应征者只有5000人,政府在财政上也不富裕,东部地区的商人由于反对战争,多数不愿给政府贷款。好在英国当时忙于欧洲与法国的战争,不能派主力部队横渡大西洋前来迎战美国。

禁运对还是错?

1807年12月,杰斐逊签署《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意在打击英国。但禁运没能给英国造成伤害,因为英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粮食。相反,美国经济几乎全面瘫痪。对此许多学者认为,杰斐逊此举并非明智之举。

(二)战争进程

宣战后,美军首先进攻加拿大的英军,7月12日,美国密歇根领地总督威廉·赫尔将军率领两千多士兵渡过底特律河攻入加拿大,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也支持英军,并打算切断美军的退路。赫尔闻讯后被迫在8月退回底特律,英军趁势南下,很快包围了底特律,8月16日赫尔在等待救援无望时被迫向英军投降。

1814年4月,法国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战败退位,英军很快从欧洲抽调大批军队投入到与美国的战争中。1814年6月,一支英军在切萨匹克湾登陆,这支突袭北上的英军沿途没遇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到达了华盛顿城外,华盛顿守军仓促应战,没多久就被英军击溃。8月24日,英军攻入华盛顿,麦迪逊总统领导的政府仓皇出逃,美国首都不幸陷落。英军在华盛顿烧杀掠夺,把国会大厦付之一炬,还烧毁了麦迪逊的总统官邸,战后总统官邸被修复后涂成白色,后被命名为白宫。此后,英军计划攻占巴尔的摩,但因美军的顽强抵抗未能得逞。

1814年年末,英军组织了强大的军队,包括6艘战列舰、14艘快速战舰,计划攻克南部重镇新奥尔良。镇守新奥尔良的5000美军在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率领下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军将领帕克南出现失误,放弃了进攻美军侧翼的机会,而命令英军排列成密集纵队发动盲目的正面进攻,很快被防守严密的守军击溃,英军自帕克南以下伤亡2000余人,而美军伤亡仅数十人。英军在受到重创后,再无力组织强有力的进攻,只得在10天后主动撤退,美军大获全胜。

img37

▲ 杰克逊率兵取得新奥尔良战役的胜利

在新奥尔良战役之前,英国由于疲于战争和担心拿破仑卷土重来,已同美国代表在比利时的根特举行谈判,并于1814年圣诞节前夕签订了《根特条约》,约定双方解除敌对状态,恢复战前边境,并设置一专门委员会处理战后遗留问题。英国在签订《根特条约》后曾计划增援帕克南,如果能击败杰克逊,就将条约撕毁。杰克逊的胜利打破了英国重建殖民帝国的梦想,杰克逊因此成为民族英雄,为他后来当选总统奠定了基础。

这次战争彻底打消了英国重新征服美国的企图,解除了英国的军事威胁,巩固了美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同时也使美国放弃了吞并加拿大的计划。1816年,联邦政府通过新的关税法,将关税率从过去的5%~15%提高到25%~30%,从而第一次在美国确立了保护关税制度。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国对美国经济的渗透,为美国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保证。总之,美利坚合众国从此在没有外部威胁的良好环境下踏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诞生在巴尔的摩。据传说,巴尔的摩市东南的麦克亨利堡,曾在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作为前哨阵地抗击英军。它建在一个小半岛上,是个平面成五角星状的要塞,扼进港要道。1814年,英国舰队直扑麦克亨利堡,昼夜连续猛轰此堡。当时,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乘船到英舰交涉释放被扣留的美国平民。他目击了英军炮轰麦克亨利堡的经过,忧心如焚。次日早晨,当他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仍在要塞上空猎猎飘扬时感慨万分,于是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星条旗永不落》这首诗。诗歌很快不胫而走,后被配上曲谱后流传全国。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永不落》定为国歌。如今,巴尔的摩市的麦克亨利堡已被辟为国家纪念地和历史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