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8.3.3 三、竹木雕类型及造型特点

三、竹木雕类型及造型特点

(一)民间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红木、龙眼等。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我们的祖先构木而巢,成为我国木文化的起源,也造就了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基本思维形式,以后逐步从简单到复杂,由方便而渐趋格式化。民间木雕就是由古代房屋构件雕刻逐渐发展起来的雕刻种类,并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雕刻形式。

中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木制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有木雕品。有的居然带有榫卯结构,说明当时的工匠已掌握了比较精巧的工艺和技术。商代已有六工之说,由于使用的雕刻材料不同,将雕刻艺人分木、泥、石、玉、牙等六种。周代由于手工艺的发展,当时已有专门从事木雕的工匠,且分工更细。春秋战国时期风行以木俑或陶俑作为殉葬品,这一时期的木雕多为俑人,并加以彩绘装饰,色彩斑斓。除木俑人物外,其他木雕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水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施彩木雕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木雕造型简练,形象生动,并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和情节的表现。魏晋南北朝逐渐以陶俑取代木俑。木雕技艺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和各种木雕工艺小品的制作中。同时在各种建筑上也开始使用木雕进行装饰。隋唐时期,木雕技艺更多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如各种文具、剑鞘、手杖把等实用器物上,以龙、凤、鸟、兽等图案为主,雕刻精细,为生活增添了审美情趣。两宋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木雕技艺大量运用于城市建筑和家具生产中,其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另外,木雕佛教人物造像亦十分流行。这一时期,不仅雕刻手法熟练,造型生动,而且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雕刻技法更加成熟。明清时期,随着商业及民居建筑的发展,建筑装饰雕刻成为这一时期木雕艺术的主流,多以以木雕装饰建筑物和家具。木雕制作工艺更趋精巧,有些作品堪称精美绝伦。显示了当时能工巧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并出现了一些传统的木雕产地,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建筑木雕:主要是指用于建筑物的雕刻木构件,通常施以雕刻的部位是梁、柱、斗拱、雀替、懔条、天花、门窗、格扇等。雕刻装饰有繁有简,建筑木雕注重雕刻位置的选择,有的只作局部装饰,有的则整体雕刻,还有的在整体雕刻的构件上再作修饰。在制作工艺上,视构件距人们视点的远近而有所区别,如梁、柱、斗拱之类所处位置较高,离视点较远,制作则较简略,纹样相对粗犷;而门窗、格扇由于离观者距离较近,其雕刻纹饰细密,相对仔细;门格扇的绦环板和窗格扇的裙板正处在人们视线的高度,还有采光功能,因而雕刻最为精致、细密。建筑木雕与砖雕等一样,题材极其丰富。在建筑物上部多为龙凤、狮子、老虎、麒麟、如意、灵芝等祥瑞动物图形和吉祥符号。门窗格扇的雕刻纹饰多为几何形纹样,有回纹、冰纹、龟纹和万字纹等组成。窗格线条间、起连接作用的小面积雕刻状纹样为人物、花鸟、菜蔬等。格心的雕刻则多为戏曲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民俗活动的场面。为了有利于通风,格心的雕刻常采用透雕的方法。建筑木雕不论是写实的,还是几何图案类的,也不论是附着在梁架上的,还是具有独立观赏价值的,都只是建筑整体中的装饰,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具有典雅、精致的气息。木雕和其它雕刻及建筑本身一起构成了和谐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体现了木雕在整体建筑中的积极意义和审美价值(图8-25 窗花)。

img245

图8-25 窗花

家具木雕:相比建筑木雕,家具木雕的种类更多,需要量更大。凡是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均与雕刻有关。雕刻的器物包括床铺、橱柜、桌椅、板凳、几、案、座、垫、箱子、洗脸架等。其中,床铺的雕刻装饰极受重视。床铺雕刻题材和装饰纹样以麒麟送子、鸾凤鸳鸯、金榜题名、鹿鹤同春、马上封猴、五蝠捧寿、梅兰竹菊等吉祥祝福题材居多,以及历史、戏曲、神话故事,如郭子仪祝寿、刘备招亲、大闹天宫等。明清时期一些大户人家的床铺装饰镶牙配玉,描金点彩,结构层次复杂,雕刻细密繁复,形如宫殿。即使是普通民众家的床铺也是精雕细刻,坚固美观。桌子的雕刻装饰内容有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等,一般每一边一个故事情节,置于每边的中部,左右则多饰以缠枝花草纹样。椅子的雕饰部位为靠背和扶手,而靠背上的花心板雕刻又是整张椅子的中心位置,常见的题材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或福禄寿喜、瓶花、折枝花等。有些满板雕饰的坐椅在靠背和扶手部位所留空洞较大,其外轮廓一般也不作大的起伏变化。洗脸架作为一种家庭常用之物,除了用于放置脸盆和挂置毛巾的功能外,也加以木雕装饰,至明清时期,洗脸架的木雕装饰趋于精美繁复。苏州地区是我国古典硬木家具的主要产地。江南地区凡传世的优秀硬木家具大多出自苏州,其选料十分讲究,多选用存料数十年的优质硬木,作成的家具或匣箱等质地致密,色泽沉稳,精致清雅,不易变形。

祭祀木雕:主要有神龛、香案、灵牌、烛台和神像等。通常为浮雕或透雕,而神像则多为圆雕。神像因为环境和地点不同,大小差别很大,寺庙、道观里的神像可高至数丈,而平常百姓家神龛中供奉的诸神高仅数厘米。百姓们供奉的诸神包括儒、道、佛神灵和地方巫术神灵。其中最常见的有孔子、观音、送子娘娘、财神、喜神、福禄寿三星和关公等。关公是民间普遍供奉的神像,能驱邪、降福,兼有多种功能。关公像造型为红脸长髯,横眉竖目,手握青龙偃月刀,一派凛然之气,有坐像和立像两种。傩面具是祭祀木雕中特殊的品种。傩戏来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依据角色有傩公、傩母、钟馗、功曹等,与其他戏曲脸谱相同的是,傩戏中各位神祀的面相均有固定的程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造型多古朴、粗放(图8-26 江西傩戏面具)。

img246

图8-26 江西傩戏面具

1.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木雕工艺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木雕,历史悠久,素以雕花之乡而著称,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东阳木雕多以樟木为材料,既保留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又圆滑细腻、精美光润。东阳木雕在表现的题材方面也已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卉、鱼虫等。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包括浮雕、圆雕、透空双面雕、阴雕和彩木雕嵌。它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或鸟瞰透视法构图,然后镂空双面雕,或者再通过彩木镶嵌来完成的。东阳的浅浮雕,也就是在器物表面,满雕纹饰,以刻线的表现力来体现物体的主体感,既有立体感,又密不露地,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讲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关系,姿势动态变化多而生动,景物层次丰富,又有来龙去脉、重叠而不含糊。东阳木雕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艺术风格。

2.潮州木雕

起源于广东潮州,但作为一种艺术流派,还包括明清时期属于潮州府辖内的潮安、汕头、惠来、海丰、陆丰和兴宁梅县以及闽南等所出的作品。作品表面贴金,是潮州木雕的一个特征,这与东阳木雕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所以,它又称金木雕、金漆木雕。潮州木雕以樟木为主,材料质硬,且含樟脑,蝼蚁不能蛀蚀,雕成后需先涂油漆多层,最后贴上金箔,具有防潮、防腐的作用。木雕成品经多年风雨亦不易腐朽,且能保持金色,灿灿发光。潮州木雕主要有两种:一为常见的黑漆漆金,即以黑色漆料作底子,然后铺上金箔;二是五彩装金,以建筑装饰件为多,以青绿或紫红、粉黄装彩,再以金色烘托,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潮州木雕可分为阴刻,浮雕、圆雕、镂雕等几种。阴刻的性质近于绘画,多施于围屏,题材为梅、兰、竹、菊。浮雕,圆雕所选题材除佛祖、菩萨、神仙、传统人物之外,神奇异兽和鱼、虾造型也是常被采用的。镂雕,又称通雕,是潮州木雕经常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且多用于建筑装饰上,建筑雕刻一般采用杉木,大件的居多。潮州木雕所表现的人物形神兼备,景物错落有致,线条流畅,节奏感强,体现出多层镂通,剔透玲珑的南方雕刻风格。构图上,画面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3.福州木雕

福州木雕成熟于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以龙眼木为材料,又称龙眼木雕。龙眼木主要产于闽南一带,质地略脆,纹理细密,色赭红。老龙眼木的根部,奇形怪状,为雕塑良材。木雕艺人利用它的根部及其折痕疤节,因势度形,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福州木雕的题材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树根雕刻是福州木雕的独特品种。清代,福州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约有30多人,他们早先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等神仙佛像,后来有增加了仙女、仕女、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他们擅长表现虫草花卉、果盘等,还喜欢雕刻活动的作品,如踏水车、划龙舟等;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他们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4.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综合应用,选材却大多为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徽州木雕的作品往往就不看重材质,它所追求和刻意表现的是画面的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体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美伦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雕刻深度在平面上进行变化,整体感很强,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徽州木雕的装饰处理,对所表现的形象均作高度概括,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并带有变形手法。特别是戏剧、小说、民俗、神州故事方面的题材,构成手法很像舞台布景、道具和人物活动。有戏剧特写镜头之感。对人物和环境表现,手法均很简练。徽州木雕还善于把理想的事物和现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徽州木雕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说件件皆为佳(图8-27 徽州木雕)。

img247

图8-27 徽州木雕

5.宁波朱金木雕

浙江宁波朱金木雕主要应用于民间日用陈设以及佛像、人物雕像和家具装饰。宁波朱金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作原料,由浮雕、透雕、圆雕等形成。运用贴金饰彩,结合砂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撒云母、铺绿、铺蓝等多种工艺手段,并涂以中国大漆而成。这种艺术效果主要来自漆工的修磨、刮填、彩绘和贴金,所以才有三分雕,七分漆的称誉。是一种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木雕构图饱满,造型古朴生动,刀法浑厚,雕刻精美典雅,金彩相间,热烈红火,内容多是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宁波朱金木雕人物题材多取之于京剧人物,称之为京班体,构图格局,采用立体透视法,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平面上,前景不挡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并善于作艺术的夸张,人物头部的比例都比较大,以至于形成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英雄挺胸的独特的表现程式,引人入胜,妙趣无穷。朱金木雕尤以神佛像雕刻最负盛名。它着重刻画神佛的面相,既突出佛神仪表的庄严,又善于表现其和蔼可亲的神态。朱金木雕中,家具装饰特别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更具地方特色,表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故有万工轿、千工床之誉。对木床的雕刻装饰,特别讲究。宁波金漆木雕床,犹如一座亭台楼阁,床身、床架、梳妆台、马桶箱、点心盒、文具箱等等,一应俱全。床外有层层的楼阁挂面,床身、床架四周雕镂图案与纹饰,再贴金朱漆,非常富丽。除了千工床、万工轿以外,用于迎神、赛会、灯会的雕花朱金木船、鼓亭、台阁等,也都称得上绝妙的精品。

6.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云南剑川县白族人民创立的一种木雕艺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作品之精美,令人惊叹。元明清时期剑川木雕已传遍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从大理国时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是剑川木雕繁荣时期。清末政治腐败,有千年盛誉的木雕艺术一度衰落。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的飞来寺、中甸的归化寺等,许多中外闻名的建筑装饰,都有剑川木雕艺人的功劳。剑川木雕分人物、动物、花卉三大类。人物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动物如孔雀开屏、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双凤朝阳等。花卉多为写实,有的打乱花序节令把云南八大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奇花异草大多跟动物联系在一起。无论何类体裁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细腻精巧的刻工,疏密得当的布局,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成。有平雕、浮雕、立雕、镂空雕,刀法明快锋利、打磨光滑、漆油明亮协调,形神兼备。

7.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主要流行于乐清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它是形成黄杨木雕作品形象生动,玲珑剔透的主要技法。乐清黄杨木雕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8.鄂南木雕

鄂南木雕主要出自鄂南的鄂湘蜀三省交界处,那里山多林密,长期以来造就了一大批木雕艺术家,形成独特的木雕艺术流派,旧时称之为咸浦帮。木雕内容多体现喜庆、吉祥、长寿,如全家福的雕花床,借鉴秦汉时期鸟虫书的表现手法,刻镂由28个雀子组成的全家福三个字,象征喜鹊临门,福满全家。历史上,鄂南木雕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基本上都出自于戏曲任务、神话传说,当然,动物形象、花鸟亭廊也不少。这些作品大多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深浮雕与浅浮雕相穿连,表现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而又品位无穷的画面,因此颇具地方特色,艺术个性也非常突出。

9.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风格独特,自成流派,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初,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宋末元初,莆仙所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相当精妙生动;明代,莆田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明末,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作品更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莆仙民间擅长佛像、装饰雕刻的艺人很多,除了妈祖崇拜的有关雕刻外,其他种类的木雕作品传世的也较多。

10.夏特日木雕

夏特日木雕是蒙古族流行的一种木雕艺术。夏特日,蒙古语是象棋的意思。夏特日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清初已遍布草原的各个角落。目前所能看到的夏特日是木雕艺术品,也有极少数骨雕蒙古象棋。夏特日棋子的造型分别为骆驼、马、狮子和诺颜。诺颜,蒙语指象棋中的将帅,是蒙古族象棋中唯一的人物雕。这些形象生动的木质圆雕艺术品,都富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夏特日木雕多采用圆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动物形象丰满而雄健有力,鬃毛、尾部由于线条的流畅,也增强了整个艺术形象的飞动态势。在整体造型上,夏特日木雕还往往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取得了理想的表现效果。

(二)民间竹雕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竹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记事。自六朝开始,竹雕成为一种艺术,到唐代逐渐为人们喜爱,发展到明清时期,雕刻技艺的精湛,独树一帜。

在西周时期,竹雕形成专门的艺术作品。据史料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与芴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除此之外,也有竹扇、竹制枪杆、竹席、竹盒等。战国时期,受漆雕艺术的影响,竹器本身的制作也产生了程式化倾向,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人们用竹雕琢成带有兽蹄样的支架的圆盒,然后在髹漆,说明当时竹雕可成为单独的艺术品。

汉代的竹雕,品种较多,受漆器艺术影响,形象生动古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木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遵循使用的目的,以竹为胎,勺柄顶端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器表髹黑、红两色漆,装饰花纹精美,有较强烈的节奏感,并趋向图案化。发展到晋代,出现了竹制的笔筒。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竹器表面有斑纹似裘皮,外形像钟,王献之称之为“裘钟”,但竹笔筒上还未普遍出现人为的雕刻工艺。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根雕艺术。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务花鸟纹的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颇具唐代风格。从汉代到唐代的竹雕,还处于初创阶段,它的特点是注意外在的造型,产生了根雕,但器表纹饰基本采用单一线刻的表现手法。

宋代,竹雕艺术发展有了一些重大变化,一方面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有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要求及艺术审美思想,带动了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竹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竹雕工艺备受重视。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极大地促进了竹雕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和代表性产地。明清两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竹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竹雕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作品多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常做深浮雕或透雕,刀工深峻,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明清时期的竹雕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竹雕艺术发展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主要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徽派等(图8-28 竹雕笔筒)。

img248

图8-28 竹雕笔筒

1.嘉定派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杰出的艺术家纷纷涌现出来。当时,人们便将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于是出现了嘉定派、金陵派。嘉定派主要是指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作品主要特色是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嘉定竹刻艺术中,嘉定派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其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重心偏于边角,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逸趣横生。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嘉定被称为竹刻之乡。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2.金陵派

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其竹雕作品通常以浅浮雕为主,也有一些高浮雕作品。不过最具特色的还是盘根错节的竹根,利用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其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刻竹风格,使得在竹雕艺术上,从明中叶到清道光年间,能和嘉定派齐驱并驾的,就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整体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较少,有潘西凤、方洁等金陵派竹雕名家,潘西凤以浅刻为主,刀法简练,所制器物则形神兼备。方洁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替别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两种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这种铁笔被人称为绝艺。

3.浙派

浙派竹雕艺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竹雕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经年之后青筠处泛黄,竹肤颜色则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对比,图案便神奇地显出其独特的韵味。浙派竹雕张希黄开创的,人们称他为留青圣手。张希黄刀笔之下的留青,是对传统技法的改进与发展,在同一个器件上,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毛笔国画在纸面上体现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来,使留青图案突破图案形色,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细致工妙,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精美绝伦,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风格。

4.徽派

徽州古称新安,明清时期,文风日盛,竹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徽派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作品题材极其广泛,表现内容很多,有书法、风景、神话故事、珍禽异兽等。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动画片《神笔》是一部表现劳动人民惩恶扬善意愿的神话木偶片,影片在造型上汲取了民间木雕、泥塑等特点,将民间雕刻艺术很好地融入到了影片之中。《神笔》是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导演是靳夕、尤磊;编剧是洪汛涛;摄影是章超群;偶设计是虞哲光;技术指导是万超尘。影片获意大利威尼斯第8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八至十二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南斯拉夫第1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1956年在第3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获短片银质一等奖章;1957年又获华沙第2届国际儿童比赛会木偶片特别优秀奖;还获加拿大斯特拉福纪念莎士比亚国际电影节奖状。

影片叙述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围绕马良和神笔的不平凡命运而展开。放牛娃马良一心想学画,整天用树枝和木炭作笔画画,苦练绘画。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神仙送他一支神笔,画出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画什么就得到什么。于是马良为乡亲们画耕牛、画水车等,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从此马良救助穷苦农民。此事被官府得知,官老爷派人逼迫马良画一座金山。马良利用其贪欲,以神笔画海和风浪,在海中心画了一座金山,当贪官和其奴才乘船去搬金子时,马良挥舞神笔掀起狂风巨浪,狂风巨浪将他们吞没。从此,马良自由地为劳动人民画需要的东西。影片通过神笔马良为百姓作画、与官府作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该片旨在培养和熏陶儿童善的秉性和美的追求,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丑恶事物的痛恨。

人物造型:影片《神笔》的造型设计是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夸张的漫画。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天真、可爱的马良形象,在服饰上也赋予人物性格特征。无论是情感表达方式,还是动作设计,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有木偶片的假定性特征,两者浑然一体,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导演靳夕在导演阐述里曾反复强调:影片“在造型上汲取民间木雕、泥塑的特点”。影片最终实现了靳夕的这一造型理念,将民间木雕和泥塑这些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精华融入《神笔》中,影片画面优美、活泼,木偶造型栩栩如生,富于人情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充满了东方的神韵。

场景造型:《神笔》的场景造型属于写实类的造型。室内场景具有很浓的中国韵味,尤其是一些道具采用了民间造型和常用的纹饰符号作装饰,如窗格、案几、石凳等上面的纹饰造型,以及绘制于其上的图案等,充分汲取了民间美术中传统桌椅案几等木雕艺术特点及砖雕、泥塑等造型特征,整个场景造型充满了民间艺术气息,蕴含了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其它室外场景,无论山石、房屋还是大海,造型简约概括,色泽凝重,尤其是家具色彩运用了传统的深红色,与影片整体风格、环境氛围及人们的传统思维相统一,较好地烘托了动画片故事情节地发展,也有力地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图8-29 《神笔》)。

img249

图8-29 《神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