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8.2.1 一、面塑概说及起源发展

一、面塑概说及起源发展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面塑艺术颜色丰富,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等。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喜庆及装饰的标志,人们把面粉蒸制成一定的形象,不仅只是食用,还增强了装饰效果。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的唐代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面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很多地方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月糕、面鱼、面羊等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是祭祀的供品,不仅好吃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受到了人们地喜爱。随着面塑艺术水平的提高,慢慢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他们用模子或直接用手捏成各种造型,并沿街叫卖,泥塑逐渐成为了民间工艺。到了宋代,捏面人、动物等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戏曲人物、甲胄人物、飞禽走兽等多种形状。到了明清时期,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慢慢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一些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开始出现在繁华闹市,并以此为职业,专业面塑艺人的出现,促进了面塑艺术水平的提高。现有菏泽古碑为证,清代咸丰二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云与当地做花供的艺人采用染色的小麦粉与糯米粉捏成小人销售,很受欢迎,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才有了后来各地面塑名家(图8-8 面塑人物)。

img228

图8-8 面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