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8.1.2 二、泥塑地域及审美特征

二、泥塑地域及审美特征

随着泥塑发展,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不同地域的泥塑形成了各自迥异的艺术风格。

(一)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粗货即印模泥人,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单纯饱满,用笔粗放,挥洒写意,形神兼备,情趣盎然,色彩明快;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它做工细致,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线条流畅优美,生动传神,色彩鲜艳绚丽,色调秀丽明隽。整体来说,惠山泥人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雅俗共赏,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图8-2 惠山泥人)。

img222

图8-2 惠山泥人

(二)天津泥人张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如民间习俗、民间故事、舞台戏剧等,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如果说惠山泥人鲜明艳丽,那么泥人张的作品则清新雅致(图8-3 将相和 张景祜)。

img223

图8-3 将相和 张景祜

(三)江苏苏州泥塑

苏州泥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称苏帮泥塑;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禽、泥兽、泥虫等。苏州神佛塑像作品以细腻、传神、雅致而著名。虎丘泥人是苏州泥塑的一种。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据清顾禄著的《桐桥依掉录》记载:“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虎丘泥人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一般高约10-15公分左右,以戏文为主题的居多。苏州捏像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技艺高超者捏像,眼不观手,面朝对方端详一下,掌握面部特征,然后将泥藏于袖内,边谈边捏,只一会儿工夫便捏成。捏像又分两种,一种捏好头型后再加须发敷色彩,配躯体四肢,并且手足还能活动自如,冬夏衣服可随意更换;另一种一步完成不配身躯,也不敷彩直接用泥巴捏出,多为案头陈设。《苏州府志》也提及“虎丘人搏土肖人像逼真”。可见当时虎丘泥塑的艺术水平。

(四)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源远流长,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泥塑艺人有400余人。全村形成一个泥塑制品的自由贸易市场,来大吴采购的商人络绎不绝。大吴泥彩塑的制作工艺流程分为五道环节,即: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大吴泥塑还可细分为大吴泥塑和大吴泥彩塑两大形式。同时,大吴泥塑、泥彩塑按照传统的分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灯屏,第二类称灯脚。灯屏类,即是故事或戏曲人物,纱灯屏归在此类中(因纱灯屏的人物头像都是大吴出产)。其内容主要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剧目中的情节或民间故事,章回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灯脚类,即为较低档的产品,主要是玩具类,有儿童玩具、人物和动物,如胖娃娃、渔童、喜童;动物种类繁多,又被称为杂锦。灯脚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主要是雕塑。各种造型雕刻得天真有趣、简练概括、浑圆稳重。灯脚类的产品虽是较低档次,但在彩绘技法上也充分展示了艺人的功力。大吴泥人的艺术特征,是以压泥成片和折片成衣等独特的贴塑制作手法,重点表现民间故事人物和戏剧人物,具有浓厚的舞台特色,这是大吴泥人最大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使用捏段、镶手、着衣、彩饰等工序,也即是要先做出人物躯体、四肢后镶接起来,再用泥片塑成内外衣服、袍裙,然后贴上人物躯体,就像人穿衣服一样一件件地往上穿,制成后经火烧制,再涂上色彩,加上胡须发辫等配饰。潮州泥塑与苏州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

(五)陕西凤翔泥塑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是民间美术之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陕西凤翔泥塑当地人称泥货,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粗犷洗练、概括夸张,形态逼真、稚拙可爱,色彩大红大绿,鲜艳喜庆,装饰华美富繁,丰富多采,千姿百态,展现出瑰丽的风姿,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深受人们喜爱(图8-4 坐虎)。

img224

图8-4 坐虎

(六)湖北黄陂泥塑

黄陂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黄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多种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从木兰将军、红楼仕女,到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叱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七)山东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鸡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开始色彩简单,少加粉饰,形象简略。后来泥塑慢慢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高密的聂家庄泥塑历史悠久,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说法。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等融为一体。高密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有静有动,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高密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酶,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都可以在高密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高密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神似,力求简约概括。在色彩运用上,高密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还吸收了高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图8-5 叫虎)。

img225

图8-5 叫虎

(八)浙江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题材广泛,以取材戏曲人物见长,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也是常被采用的表现题材,形态有单体或数个人物组合为一套的。在艺术创作上,嵊州民间艺人们吸取了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之长,融会贯通,另辟蹊径,形成了嵊州泥塑自己的艺术风格。嵊州泥塑最小的微形泥塑,只有钢笔头那么大,精雅小巧,但描绘精工,嘴眼分明,形态传神,生动细腻,便于生产和携带。大的不超过20厘米,表现技法精炼,造型雅致,设色精当,艳而不俗。整体来说,嵊州泥塑造型夸张变形,简洁洗练,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情调文雅,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采用民间传统的描绘手法,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在服饰图案的描绘上,俊雅得体,富于装饰感和韵律美,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笔墨的勾勒,左右两笔,就勾画出两道清秀对称的眉毛,彩笔一转,就描绘出小女孩红润的面颊,使嵊州泥人的塑和彩巧妙地浑然—体。

(九)河南淮阳泥泥狗

河南淮阳古为陈国,地处豫东平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淮阳泥泥狗是豫东一带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怪异形体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蝎子等等,用古老的上彩工具高梁杆给以点线结构的黑底彩绘,艳而不俗。既有原始绳纹,方格纹古陶的画法,又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它的某些造型和画法反映了古老的生殖崇拜,是流传至今最古老完整的泥塑彩绘民间艺术。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进行变形夸张,用笔很有力度。淮阳泥泥狗外简内繁,在外形上概括洗练,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它最大的结构,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文饰图样,也十分和谐的溶入其中。淮阳泥泥狗稳中求动,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淮阳泥泥狗方圆结合,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本身就是具备一种哲理性,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泥泥狗造型古朴、粗犷,用黑色着底,在上面描画着红、黄、青、白线条,色彩鲜明艳丽,给人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图8-6 河南泥玩具)。

img226

图8-6 河南泥玩

(十)北京兔爷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是一种吉祥物,也称如意兔、兔奶奶。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由于古代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坐象兔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麒麟兔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葫芦兔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等,社会群相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