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8 第八章 民间雕塑与动漫造型

第八章 民间雕塑与动漫造型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雕塑分类方法较多,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泥塑、面塑、石雕、木雕、砖雕、根雕、陶俑、陶瓷雕塑等等。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发展而来的,以陶塑和泥塑为主。陶器既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虽然原始雕塑造型与表现手法简单、稚拙、古朴,但却很传神,表现出了动物或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其多种多样的造型是雕塑多姿多彩风格的基础。原始雕塑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拙朴素率真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民间雕塑一脉相传,影响很广很深远,气脉相承绵眉不绝。

商、周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器,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表现了卓越的铸造技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雕塑艺术之一。这些青铜器形态丰满,图案复杂,装饰性极强,并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是继彩陶艺术之后的又一高峰。从整体风格上看,商代青铜器比较端庄、沉重,气质伟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充满了神秘色彩;西周晚期比较写实,装饰上也相对简洁。另外,春秋晚期已开始制作陶俑、木雕人俑,形体概括、简练,注重体快的整体效果。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造型装饰等为后来的装饰艺术和设计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形象材料。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体量与真人大小相仿,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强调力度,而且制作工艺和技术高超,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采用一种横向式的布局,是中国陶艺史上的一个奇迹。整体浑穆、古拙,体现了雄强、俊逸的美学内涵和风格。秦代兵马俑的制作多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不仅造型生动准确,细部刻画也很精细,表现出了不同人物年龄和性格特征。

两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奇崛,风格豪放。汉代的霍去病墓,也是我国早期的纪念碑式的雕塑。它们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风格纯朴,气势雄浑。整个雕塑浑然天成,四肢之间没留空间,增强了体、量的沉重感,寓大巧于稚拙之中。马踏匈奴采用象征、隐喻和因势象形的手法,把绘画同雕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借战马的形象来体现霍去病的威猛和战功卓著,体现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逐渐成熟和提高,充分体现出纪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汉代墓室里雕刻成装饰画形式的画像石和用陶土模印的画像砖,采用了浮雕艺术表现手法,画面的形象处理摈弃了具像、写实的束缚,构图作平面化处理,雕、画结合,线、面结合,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造型上,对形象概括、夸张,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追求装饰性和图案化的效果,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西汉也有大量的陶俑造型,大多神态幽默诙谐,形神皆备,体积较小,表现了人物豁达开朗的性格,有许多外挂了赭色釉和绿色釉。

六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是我国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受佛教艺术影响,在传统民间审美取向的基础上,融入佛教形式和手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创作了大量新型风格的雕塑作品,以墓葬为目的的雕塑也从另一条道路走向繁荣。四大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反映在石窟、寺庙雕像、墓室俑像和帝王陵墓石雕等。隋代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其雕塑艺术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孕育期,它上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艺术精神,往下则孕育了灿烂的唐文化。唐代佛教雕塑的成就可谓前所未有,以皇陵雕像和佛教艺术雕像为主,艺术风格精美博大。佛教雕刻艺术则在于体现佛教所宣传的大慈大悲、大度为怀的宗教思想和境界,造像意识从神秘走向世俗,思维注重表现自然生活中的亲情、美感,并以写实倾向和民族化的处理手法来进行佛教雕塑艺术创作。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代艺术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不断进步和发展,雕刻艺术精致绚丽,完美成熟,人物各具特色。唐代帝王宫苑雕塑艺术注重的是体现威严、博大的气势,围绕突出皇室威仪、豪华气派展开。人们更加注重艺术内涵、艺术本质的表现,众多雕刻手法简练写实、造型刚劲有力。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一组石刻浮雕造像,精湛的雕刻艺术名誉四海,六骏造型圆浑精美,各有姿态,或直立、或飞奔,以流畅的曲线和略带夸张的处理,使浮雕外观饱满强劲、力度超然,反映了唐代民间雕刻工匠们的宏大气魄和艺术追求。唐朝还创造了唐三彩艺术,显示出一种自然的韵致,各种人物、动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图8-1 昭陵六骏局部)。

img221

图8-1 昭陵六骏局部

宋、元时代的雕塑虽然在题材、手法上有所发展,但是较之唐代雕塑,已失却了宏伟的规模和雄健的气势,并自此逐渐走向衰落,而绘画得以发扬。从宋代开始雕塑艺术走向世俗和平民化,逐渐失去其显赫的风采,雕塑发展转入低谷,许多菩萨已经是秀美妩媚、楚楚动人的妇女形象。罗汉像的形象显然来源于现实生活,神态自然,性格多样而传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民间各类小型雕塑,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景象,如民居建筑上的雕饰、儿童玩具等作品,体现了艺人们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不凡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民间雕塑艺术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造型更加世俗化。题材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性格、身世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注重个性刻划,喜怒哀乐、文武老少均刻划得细致传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许多大型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承继了唐、宋以来的成熟的技能技巧,且规模很大,制作精细而写实,但表现形式及总体气象上大都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和强健的生命力。由于明清雕塑过于追求写实和逼真,有的甚至破坏了造型与装饰相统一的整体感和审美要求。因此,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民间玩具、民居建筑装饰和家具等小型雕塑品种中。总之,雕塑艺术在内容、题材方面落入世俗化,造型手法上由概括、简练、坚实、生动演变为松弛和纤细,转入一种赏玩情趣。

雕塑作为民间美术常见的一种形式,被动画影片创作吸取后,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同剪纸类、年画类等二维动画影片不一样,雕塑类动画片中,形象造型本身具备三维空间,是一个比较另类的片种。在雕塑类动画片中,雕塑自身空间、体积以及动态瞬间的含义不再是永恒的,静态感不再那么明显,它只是借用了传统雕塑造型形式,形象活动起来的时候,不再具有雕塑的特征。另外,雕塑类影片中,受使用材料的制约,角色动作的灵活性,造型的夸张性等,与皮影类等平面动画影片相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雕塑类动画片更擅长使用人物语言对话表现故事情节,而不再主要依靠是动作,因此,恰当地将片中的人物动作类型化、风格化、卡通化,让它和所表达的故事相匹配,表演到位,是雕塑类动画影片设计、制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