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7.2.2 二、民间皮影的地域流派特征

二、民间皮影的地域流派特征

中国民间皮影戏在元明以前,尚没有地区和流派之分。随着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逐渐广阔,元明时期,皮影戏较为发达,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及不同流派。许多皮影戏班跨地区流动到外埠演出,为了扩大影响,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特色,以区别于其他的戏班,慢慢开始出现以地区名称冠名的皮影戏班。

皮影戏各个流派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制作材料、雕刻造型、线条的曲直与虚实、色彩的明暗和艳淡、图案的繁简与疏密、场面的华丽与古朴等方面。不同流派的皮影与当地民众的欣赏趣味、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深受传统的民间美术造型方式和规律的影响。既表现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和个性特征。

(一)陕西皮影

陕西是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发源地,两汉、隋唐时期,陕西一直是皮影艺术的重镇。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直至近、现代,陕西的皮影艺术在全国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套的雕刻技法,制作严谨,造型精美。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陕西皮影的造型分为东路和西路不同的艺术风格。东路主要指大荔、朝邑、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其形体小巧,高约33cm,形象概括,造型夸张,头部较大,以便于脸部细节和人物性格的表现,文人面相取平眉细眼,尖鼻小口,以显其文雅清秀;武生则取竖眉环眼,以突出其剽悍英武之态,额头饱满前突,俗称“岩颅”,显得气概不凡;女性面相皆为高鼻梁,鼻尖带尖角,眉毛细长斜入鬓角,口小,以朱红妆点,显得娇柔妩媚。在人物服饰上,东路皮影擅长用细密的刻线制作成复杂的四方连续图案作装饰,常见的有雪花纹、万字纹及梅、兰、竹、菊等图案,具有繁复、华丽的效果。西路皮影主要指西安以西的乾县、礼泉、兴平直至宝鸡以西地区范围内的皮影艺术,其形体通常较大,高约56cm,头部多为通天鼻,轮廓概括简明,衣纹线条多转折,图案花纹粗犷,刀工爽利。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净角的脸谱,造型夸张,富于变化,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陕西皮影讲究外轮廓韵整体性,在造型上生动传神,非常注重视觉效果。皮影人制作上,以镂空为主,并适当留有块面,做到线面结合。在人物道具和配景的各个部分都饰以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不仅局部效果精致耐看,整体效果亦繁简相宜,布局得当,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一件件充溢着原生态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极具欣赏价值,反映了民间艺人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图7-5 皮影人 旦角)。

img203

图7-5 皮影人 旦角

(二)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山西皮影制作多用小口齿母牛皮,选料考究。唱腔在不同地区采用上党梆子和秦腔。

晋南皮影的雕刻材料以牛皮为主,与陕西皮影相比形体较小,雕刻工艺精湛,线条刚劲有力,其艺术风格显然受到战国帛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影响。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纹样以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为主。山西皮影整体上严谨规范,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图7-6 皮影丑角)。

img204

图7-6 皮影丑角

(三)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戏源于河北唐山地区的滦县、乐亭县、昌黎县一带,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唐山皮影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

唐山皮影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各种不同的行当和角色,都有相应的脸谱,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唐山皮影雕镂精细;色彩较为鲜艳,在造型上,采取了外简内繁的形式,如“生”、“旦”等,属于白净俊俏类脸谱,以阴刻为主,脸部有轮廓线,其余全部镂空,轮廓清晰,黑白分明;弯眉秀目,眉梢与眼角相连,鼻梁与额头平直,鼻底和下颌呈角状,嘴角上翘,使得形象俏丽英俊、秀美妩媚。“净”角则多圆环曲线,以阳刻为主,突出块面效果。粗大的眉毛和瞪圆的怒目,占据了脸部大块面积,表现出人物勇猛刚烈的豪爽性格。另有一种反派角色的“净”角,以阴刻为主,扫帚状的粗大眉毛拧成疙瘩形,环眼中凶光毕现,眼角和鼻翼处延伸出一条弯曲下沉的咬肌线,使人物显得凶残而奸诈。唐山皮影的人物头部色彩通常用红、黄、绿、黑、白五色绘制,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红脸代表忠心耿耿;黄脸代表精明干练;绿脸代表骁勇善战;黑脸代表公正憨直;白脸代表阴险奸诈。青年女子多着红衣;青年男子多着绿衣,老人则多为深色衣着。

唐山皮影中为数众多的天神、地灵、水怪等,其造型通常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以神怪的原形直接作为脸谱,如牛头、马面等;另一种是在人物的头上饰以各种神怪的原形,运用这样的方法,使得形象显得生动、传神、有趣。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体现了地域特有的风格(图7-7 皮影花旦)。

img205

图7-7 皮影花旦

(四)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是甘肃皮影的重要流派,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清代中叶,陕西东路皮影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长武传入甘肃平凉、环县等地,皮影造型方法和制作工艺与陕西东路皮影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改革和创新,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深受陕西西路皮影碗碗腔的影响,陇东皮影,形体较大,形象完美,雕刻精细,色泽素雅,线条流畅。

陇东皮影在设计构成上富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如皮影人物的服装图案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净角服装多着铠甲、旗靠等;服装上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吸收了民间剪纸中的花、鸟、动物、水、云、凤、龙等各类纹样。皮影强调的镂空,形成虚实相生、阴阳错落的审美效果,从视觉上给人一种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之感。而陇东皮影的镂空图案,有月牙纹、圆点、锯齿纹、短线、半圆等,其中以月牙纹、短线居多,月牙纹不仅用在结构线上,还用在装饰纹样和组织图案中,并且根据情况需要做长短、宽窄、曲直的变化。其图案运用的大胆灵活,更增强了陇东皮影浓郁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陇东皮影基本上是全侧面的造型,但也有不少是半侧面的。目前,陇东地区的一些偏远农村,皮影戏仍然很活跃,每逢年节,都有皮影戏的演出(图7-8 村姑)。

img206

图7-8 村姑

(五)陆丰皮影

陆丰皮影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陆丰皮影戏虽然来自闽南,但影人、影景部分购自潮州,艺术上接受了潮州影戏的许多影响。潮州皮影人,精雕细刻,工巧雅致。同北路影戏的影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陆丰皮影最具特色的是旦角的构造,两臂悉用布帛制成,这较之北路影戏,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影窗长四尺,宽不足三尺,以杉木或毛竹作窗框,中糊白纸或罩上白布。一般而言,家庭婚姻题材的剧目,如《高文举》、《祝英台》等,以唱取胜,做工比较细致;《三十六变》、《九头怪》等,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上天入地,出没自然,腾云驾雾,全五障碍。说变蜈蚣,刹地蜈蚣蠕动,说变雄鹰,雄鹰忽地飞翔。总而言之,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中艺术蕴藏比较丰富而又颇具特色的一支。

(六)江汉平原皮影

江汉平原皮影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七)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北京皮影继承了西派皮影艺术的特色,善演神话、武打和寓言剧,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有几十出,如历史故事《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神话故事《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此外还有多部小戏。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细腻而著称。北京皮影,从造型到制作方法和其他地方的皮影都不一样,北京皮影的造型更多地借鉴了京剧戏装的造型图案。声腔吸收了昆曲、京剧、曲艺等北京地方剧、曲种的声腔、曲调,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进多种声腔曲调,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声腔艺术特点(图7-9 头楂)。

img207

图7-9 头楂

(八)望奎皮影

望奎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望奎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大约在1865年前后,就有皮影艺人活动。望奎河北移民众多,冀东口语盛行,早期皮影都以唱“乐亭影”为主。20世纪中叶,当时的一些河北皮影艺人因不满皮影的改革带领戏班和家眷来到黑龙江望奎一带扎根,“两合水”影腔逐渐兴起。后来,他在“此地影”基础上,吸收“乐亭影”唱腔的特点,掺融进冀东口语,掐着嗓子唱,取“乐亭影”华丽婉转之长以补不足,逐渐形成两合水,独具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江北派”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