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7.1.1 一、民间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一、民间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据《汉书》记载,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心切。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这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唐、五代时已有类似影戏的雏形出现,为僧人俗讲的“变文”。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变文是俗讲的底本。讲时有图像,如同一幅幅连环画,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此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这些不是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又后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代不但有关于影戏的记载,更重要的有关于皮影艺人名字的记载和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有“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的记录。南宋书中关于艺人的记录更多。《武林旧事》卷六《诸色技艺人》记载影戏人二十二人。宋代已有了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绘革社”。宋代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期戏曲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元代,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中国的影戏传入了中亚、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地区,随后又传入了东欧的一些国家。

明清皮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明代开始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基本形成了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城市、乡镇都有专业或业余的皮影戏班子,最多的地方一个县就有四十多个皮影戏班,可见其繁盛的程度。从现存实物来看,皮影的特点多与各地民间美术造型及地方戏有密切的关系,在吸收本土文化养分和适应当地欣赏趣味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和特色。较有影响的陕西皮影、晋南皮影、唐山皮影、陇东皮影等都显示了明显的地域文化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