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6.1.1 一、民间木偶戏的起源和历史

一、民间木偶戏的起源和历史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中国木偶艺术的起源与形成,古籍没有明确记载。对于木偶成为表演艺术的工具,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

《列子·汤问》曾记载:有一个叫偃师的木偶艺人向周穆王表演木偶,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俗人也,巧大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并观之。足见周穆王时代木偶之流传状况,及偃师表演技巧之高超。西汉时,木偶除广泛用于“丧家之乐”和“宾婚嘉会”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木偶还曾用于战争: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高祖用陈平奇计在城楼装配许多貌若仙女的木偶人,使心怀妒意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妻阏氏恐其夫破城后贪恋女色,唆使丈夫解除对平城的包围,使高祖得以脱险,后乐家翻为戏。汉班昭在《续汉书·五行志》中云:“时京师宾婚宴会皆傀儡。”魏明帝时,扶风人马钧,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出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巧百端。此为水傀儡。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北齐之后,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隋朝“水饰”表演中的机关木人的表演虽不是木偶戏,但机关木人的制作以及所表演的人物故事对隋代木偶戏的制作及表演内容有直接影响。

唐朝是我国文学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歌舞戏与参军戏争奇斗艳的大发展时期。唐代木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唐代的木偶戏既在闾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唐代的木偶戏,已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唐以后,国都东移,陕西水傀儡史载甚少。

宋代的杂剧与南戏较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更为完善,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宋代的木偶艺术较唐代也更为多姿多采,不仅表演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而且表演团体众多,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可以编演杂剧表演的故事内容,还可以编演说话艺术讲述的故事内容。他们除经常在城市的勾栏及村镇的街巷中演出,也被征到宫中演出,不仅深受百姓喜爱,同时受到上层人物的青睐。

元朝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光芒四射的元杂剧为中国的文学史、戏剧史增添了光辉。与戏剧艺术息息相关的木偶艺术在元朝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只是记载元代木偶艺术的资料很少,目前仅有《朱明优戏序》及《观傀儡诗》等两三种。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明代水傀儡戏相当发达。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详尽说明了水傀儡表演设施及完整过程。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明代,木偶戏转为城乡市集上走街串巷聚众围观的杂耍表演。因为戏曲艺术的极大繁荣,导致它由一种与戏曲分庭抗礼的表演艺术进一步退缩为食戏曲余唾的小道杂艺。生存条件的恶劣化,使木偶艺术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但却促使它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逐渐开辟出新的局面。明代民间在操办丧葬的时候,仍然习用木偶戏来冲丧。

清代杖头木偶遍布四方,行当众多。全国流行的木偶样式主要有三种: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由演员手举杖竿操纵,由操纵方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员藏身幕后,只让木偶和观众见面,这是通常的办法;另一类是演员和木偶同时上台,演员和木偶一起和观众发生感情交流,海南岛的临高一带称之为“鬼仔戏”。布袋木偶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木偶,仅由木偶头和布袋样的衣服组成,演出时演员用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操纵,俗称“掌中戏”,道具简陋易挪移,一担即可挑起。布袋木偶中也有比较复杂的,例如福建晋江布袋木偶,制作精细,雕刻精美,有的偶头眼睛、嘴巴可以活动,还有手脚,操纵也困难得多。提线木偶是用线悬吊操纵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