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3.2.2 二、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

二、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

(一)色彩对比俗语

1.软靠硬,色不愣

软色主要是不同色彩同白色调而得到的较亮的色彩,如淡灰、天蓝、粉红、粉绿等,硬色指相对较深的色彩,如大红、深绿、深蓝等。在使用时,大绿、深蓝和大红这些硬色通常不能直接并置靠近,中间需通过软色调和。软色和硬色的搭配更易和谐统一,比如粉蓝上衣,配淡红裙子,缺少明度对比,不够精神,那么民间美术中,往往进行处理,如腰部等可加一深蓝配饰相隔,这样软硬搭配便更加精神,画面更具美感。软靠硬的对比适合色相、明度、纯度相同或对立的配色。可以说,民间美术软靠硬是形成色彩对比的根本和基础,软靠硬强调是色彩向亮和向暗变化的处理,而不仅仅依靠对比色的对比(图3-15 年画 多子长寿)。

img81

图3-15 年画 多子长寿

img82

图3-15 年画 多子长寿

2.红靠黄、亮晃晃

五行说是以黄为中心,其它青、红、白、黑四色依次按顺序围绕黄色循环,黄色处于中心位置,其它各自与东西南北相对应,形成了特有的传统色彩观念。人们认为,一年之中最亮和最热的天气是夏季的三伏天,因此中国传统认为红色代表的夏天与黄色代表的三伏天一起搭配色彩最为明亮,不仅符合视觉审美要求,也符合人们传统哲学观念。黄色象征了明亮与高贵,在今天,我们很多时候选用红黄配色也是受传统色彩审美取向的影响。其它俗语,如红配金黄,俊死姑娘;红与黄,喜煞娘;要求扬,一片黄。这些都是说红黄搭配可以赏心悦目,要使得整体画面明亮,一般多用黄色,也是受传统色彩审美的影响。如民间虎头帽、虎头鞋等色彩搭配,一般选用红黄颜色,除显得喜庆以外,色彩对比明艳而强烈(图3-16 年画五福捧寿)。

3.红红绿绿,图个吉利

红搭绿,一块玉;红间绿,花簇簇;要喜气,红与绿。这些都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和色彩观念的具体体现,符合民间传统的审美观。红绿搭配是吉祥、喜庆、青春的象征,也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的反映。俗话说“红配绿,唱大戏”,这些俗语都是针对红色和绿色对比产生的色彩效果而言的。在民间经常用红和绿突出热烈红火的气氛。

4.粉青绿、人品细

许多民间纺织品,在色彩搭配时,都或多或少出现青色、绿色。这是因为民间美术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选用红、黄、赤等颜色,但单纯这种配色显得单调,缺少对比,软弱无力,人物也不传神,配上粉青绿会使色彩形成对比,会生动提神,画面效果更强烈,层次变得丰富,色彩结构趋于细致。如民间年画中,女子多粉裙配青上衣,或绿衣配青色裙,这样色彩搭配清新雅致,从而与娇嫩的粉面产生对比,画出的人物俊秀细美,展示了人物形象生动的精神面貌,能较好地体现出女子的清丽脱俗(图3-17 年画 游湖)。

img83

图3-17 年画 游湖

5.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

民间美术用色比取形更为自由放达,色彩的选用是依照基本规律,写意随心赋彩。这句俗语主要是指使用颜色时,通过象征表达作者的情感,但要保证色彩干净、鲜艳、明快。如敦煌壁画、年画、泥人作品中,民间艺人经常直接使用从矿物或植物中提炼出来颜料,较少调配,出现某种大面积的颜色,搭配少量其他色彩,冷暖、色相对比很鲜明强烈,单纯干净,显得纯净响亮,令人神往。

(二)色彩调和俗语1.要想俏、带点孝

在民间色彩应用中,白色代表孝,是不吉利的色彩,所以民间艺人较忌讳白色,在人物服装配色上,虽然五颜六色,但很少有大面积使用白色。民间艺人发现,有时画面繁杂,主角不突出,适当使用白、灰袍或灰衣甲,人物形象便峭然而出,这是因为,在配色中白色可以提神醒目,白色与其他色彩组合会产生一种动人感觉,使画面更俏丽。

2.断国孝,三蓝墨

三蓝墨即淡蓝、佛青、花青三色以及淡墨、浓墨为主的色调。指在画“二十四孝”、“孟母择邻”等寄托哀思孝道的题材绘画中,都以三蓝墨为主要色调,使用淡蓝、佛青、花青、淡墨和浓墨等颜色。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视孝道,如果父母去世,则三年内禁止婚娶庆乐等活动,室内张贴的字画,以《二十四孝》《孟母择邻》等题材为主。这类画都以墨、蓝作基调,没有红、紫等色。到清朝,如果皇帝驾崩,就会下令强迫民间年画不准用红、紫、橙、金等色,也会造成有好多无关孝道的题材内容,也画成三蓝墨。

3.女红、妇黄、寡青、老褐

民间美术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使色彩协调的规律,女红是指画少女时要穿红戴绿,女子的红绿小袄,以及粉润的腮红,生动地表现出少女的活泼和俏丽。妇黄是指画少妇时以黄色的衣服或黄色的配饰为佳,可增添妇人的贵气,使人物雍容华贵。寡青是指孤寡者穿青色的服装易显出其沉静和肃穆,因为青色,素雅文静。老褐指老年人以赭墨或褐色的服装最适宜。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

4.文相软,武相硬

民间艺人把色彩分为“软色”和“硬色”,软色如粉红、粉绿、淡黄等,硬色如:大红、深绿、黑等。文相软是指画文戏题材及文官时易用软色,如粉蓝的官服,可表现出了他儒雅的风貌。武相硬是指画武戏题材及武官时易用硬色,硬色能突出人物的刚性。如红、黑硬色的搭配,使人物显得很有力量感(图3-18 年画 文官 剪纸 戏曲人物)。

img84

图3-18 年画 文官 剪纸 戏曲人物

5.浓艳郁、黑为贵

黑色是一种较特殊的色彩,具有象征的双重性。它既有庄重、肃穆的积极象征意义,又有黑暗、寂寞的消极象征意义。秦朝崇尚黑色,有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尚黑习俗。如苗族织锦,常以黑色为造型骨架,其它色彩搭配,形成大反差,在斑斓的色彩对比中求和谐,便可清秀别致。其它色彩洗后会褪色,黑色经久耐洗,保持图案的基本骨架线,并起到了分割统一对比色的作用,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加以处理,设计巧妙美观。

(三)民间忌色俗语

1.黑靠紫,臭狗屎

紫是红、蓝两硬色合成的,紫色和黑色都是“硬色”,两色放在一起显得楞而不活,生硬而缺少灵动。在吉庆题材的绘画中,最忌这两色相近,即使是粉紫色也很少和黑色靠近。

2.红配紫,难看死

红衣不要紫裤,红袍不要靠近紫袍等说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与黑靠紫是一种类型的民间配色的禁忌。因为红色和紫色都是明度较低的颜色,两个较深的纯色尽量避免并列,以免造成沉闷的感觉。

3.红忌紫,紫怕黄

“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紫怕黄主要是因为紫色和黄色搭配不协调,属于搭配忌色。青与紫、黄与白都是明度基本相同的色彩,他们在一起搭配缺少对比,色调不够响亮,感受不到强烈对比的色彩形成画面的美感,体现了配色的共同规律性,适用于各种民间美术的制作。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动画片《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以宣扬诚信为主题,情节生动,并蕴含着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的人生道理。是由钱家骏导演,胡永凯人物设计,冯健男背景设计,杜春浦、范马迪、杨素英、徐玄德、殷其美、童雪芝、陆成法动画设计,尤先瑞、汪伊霓绘景于1981年完成的。

影片讲述了在古代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回国后,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

九色鹿:善良、正义而且具有神力的鹿王。在形象设计上,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九色鹿的形象:角的造型神奇雅致,整体姿态挺拔健美,气质高贵端庄,神情纯净安详,在温和善良中透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在色彩造型上,以白色作为鹿的主色。白色是光谱色的全反射,有耀动、放射的特性,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强烈的影响。纯洁如雪的白色在佛教里是圣洁的象征。以白色作为九色鹿的主体颜色,突出了九色鹿的正义与善良。佛教绘画中常用白色来表示菩提之心,例如观音菩萨的衣饰多用白色。而以石绿、赭石等色彩在九色鹿身上点彩,则表现了其斑纹和光芒四射的神力。为了进一步突出九色鹿的正义而高大的形象,鹿的白色与身后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国王与马的多姿多样的动态又衬托出九色鹿的纯净和安详,使画面张力十足。在动作设计上,九色鹿步伐稳健又富有节奏感,体现出高贵与优雅。在色彩表现上将使用了正色,色调统一,给人以冷峻、活跃而又不失庄重的色彩感受,较好地表现了九色鹿安详的神态和神圣的威慑力(图3-19 动画片中九色鹿造型)。

img85

图3-19 动画片中九色鹿造型

国王、卫士和市井人物:国王、卫士和市井人物的形象设计成秀骨清相,将其身体拉长,大大增加了服装、手指和颈项的长度,体现了北魏时期人物画较修长的造型特点,又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衣冠服饰为中原汉装,采用了中原晕染法,黑色在软色的搭配下,强烈而稳定。

山水风景在这部片子中主要是配景,起装饰作用,并不需要过多着力描绘,只是填补空间和划分画面,从而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说教功能。同时又在写实风格的造型中融入了抽象思维和意象图式,以求得全画的变化统一。山水风景的颜色使用的是“石色”,即用矿物质颜料上色,具有覆盖性强、色彩饱满而纯正的特点。而黑白两种主色则在画面里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另外,在有人物出场的外景中,人大于山,且有忽略透视关系和比例约束之处。在动植物铺排上,打破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以上下关系表现远近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观念。

冬天外景:动画片中,冬天外景符合这一带土地沙化的地域特色。所选外景以沙漠为主,旷野纵横,简洁概括。

春天外景:片中春天外景以深山绿野为主,花草树木茂盛繁荣,生长于红土之上。色彩浓重而艳丽,似青绿山水画,有浓厚装饰风味。

动画片《九色鹿》既体现了中原、中印边境、印度两国三地的艺术文化风貌与地域特征,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从人物形象和用色上都感觉到了一种异域风情,人物造型和绘画技巧都模仿了敦煌壁画风格,古朴而别致,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蕴含了中国化佛教艺术的特点。传奇故事加上唯美画面,让这部国产动画片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经典的动画片之一。在色彩造型上采用了敦煌重彩壁画的表现方法,造型墨线清晰确定,起到减缓色相对比的作用,画面上每一局部颜色在线的限定中都显现出其鲜明而强烈的色彩本色,使用的赭红、石青、石绿、墨等颜色纯正、饱满、稳定,呈现出如同西方彩色玻璃镶嵌画的艺术效果。充分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等手法,无论人物、动物还是植物都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动画片《天地传说》,是1990年由中国美术院校根据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改编拍摄的第一部动画片。导演和美术设计都是张峰、孙明。影片设计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丰富,把神话传说特有的天马行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极富了由点、线、面构成的平面装饰韵味,造型通过提炼,进行了平面化处理,在具象写实的基础上设计了抽象造型。既保留了物象的基本特征,又充满装饰造型的形式美特点,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与律动形式美感。

《女娲造人》中小人造型在吸收民间泥塑造型及用色特点的基础上,将他们的群体抽象为圆和三角形,将他们的几何形体进行了规则的图案化处理。通过排列,产生了既有对比,又多样统一的视觉艺术效果,体现了美术院校审美提点。在造型上,还通过点、线、面相互间的曲直、正斜、虚实、方圆等对比,加强了画面的韵律美,使画面美感更加强烈。画面中曲线和弧线的运用,及疏密、繁简的对比,使画面充满了动感,体现了变化统一的传统美学观念。在色彩上运用了传统的五行色,并采用装饰画典型的平涂的手法,影片给人以单纯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通过画面造型及色彩的运用处理,画面充满了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