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美术与动漫
1.2.2.3 三、哲学观念与民俗

三、哲学观念与民俗

(一)哲学观念

中华民族以农业为生,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体现。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观点。阴阳八卦、五行是我国原始先民群体通过对人类自身,对各种动植物的生殖繁衍、天地日月的运转和气候季节的轮回,以及对各种相对概念关系长期研究观察,逐渐提炼出的涵盖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哲学体系。《易经·系辞上》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后来由老子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蕴含着人生与宇宙的哲理,即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哲理。这一哲学思想经过继承传播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刻的群体哲学模式,也成为了道教哲学的核心和佛学中国化的思想根基,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贯穿中轴。从早期的原始艺术到后来的民间美术,阴阳八卦观念一直都是其造型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是祖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世界物质元素的五种分类及其关系的概括。即指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并根据这五种元素的盛衰循环使宇宙得以发展变化的思想。五行还逐渐被赋予了“相生相克”的序列关系和周而复始的轮回性质。五行与八卦的“四象”有密切关系。在民间由五种物质元素又引申出五色、五时、五味、五气、五脏等,并应用于许多领域。

(二)民俗

在传统哲学观念中,受儒家文化影响,升华出一个永恒的真理,产生了阴阳辩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并和民俗联系在一起。民俗即民间风俗或习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文化。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理解。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便有了“民俗”和民间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

民间有关祈求安富贵的习俗,造就了民间艺术家在制作艺术品时多种视觉艺术思维形式的体现。丧葬活动中出现的神灵造像、艺术供品、纸钱、衣装面具等;民族民俗服装中的各种衣装首饰、挑花、手工扎染蜡染等;民间建筑居住艺术中的砖雕石刻、木雕梁柱、土陶青瓷、灶画、帐幔围帘等;民间岁时节令游艺活动中的彩灯风筝、狮龙旱船、脸谱皮影等,还有许许多多民间艺术种类,它们都是建立在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之中,与民族民俗文化、宗教、艺术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如此众多的民族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种类和形式也就不可能如此丰富多彩、灿烂夺目。民间视觉艺术中的题材、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多受到民间民俗观念和活动形式的约束,一般都按照当地民间习俗内容加以创作。如北方盛行的在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剪贴表达美好心愿的窗花贴纸,其内容多带有喜庆和祝福含义。动画片《泼水节的传说》中的建筑民俗充满了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为故事的生发锁定了地点。动画片《小哥儿俩》、《神笔马良》中的建筑场景也交代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分别是现代城市和古时的乡村。动画片《超级肥皂》、《独木桥》等人物服饰则体现了乡下女子和城市女郎的服饰特点,为人物性格塑造作了基础的铺垫(图2-7 民俗活动)。

img50

图2-7 民俗活动

(三)民间神话传说此外,许多民间艺人口头讲述的故事内容也被民间艺术家创作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各地的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基于其所产生的环境和时代,各有不同的特色。所有这些都凝聚着民间百姓视觉艺术思维的结晶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中,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和众多极富想象力、怪诞不经而又不失可敬、可爱的形象有一部分来源于神奇而美妙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主题。民间文学的创造主体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间文学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口头文学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它是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属于“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毫不矫揉造作,而是直抒胸臆,活泼生动,老少咸宜,而且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内容。“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这些神话和神话中的形象,为我国民间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和极具想象力的各种造型。如原始神话中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的形象奠定了“人兽合一”造型的基础。

民间传说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两方面都有显著特色。在人物塑造上传说刻画人物大都采用粗线条的手法,强调人物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因此形象单纯明朗,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故事情节上主要表现为具有传奇性。如《八仙》、《钟馗捉鬼》、《和合进财》等。神话与传说是传统动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动画片《火童》是由中国少数民族传说改编的,影片利用剪纸动画的造型方式:并将装饰画与壁画相结合,整部影片充满了鲜活的民族色彩。《人参娃娃》取材于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人参娃神话,通过一个神奇可爱的人参精灵来表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理。另外,影片在剪纸人物造型上具有程式化的造型特点——坏的丑陋、美的善良。《蝴蝶泉》是根据郭沫若的长诗和白族民间传说改编的,情节舒缓、跌宕,在造型上充分体现了绘画的装饰性特点。根据民间笑话创作的动画片《过猴山》,用漫画式的造型和幽默的动作将猴子的活泼可爱以及猴通人性的机灵、好奇、模仿性强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一部可看性较强的影片。《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改编的。影片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之中。同时,三个和尚的造型设计既具有亦庄亦谐的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图2-8 《神笔马良》)。

img51

图2-8 《神笔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