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的文化与审美
1.27 后 记

后 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音乐文化与审美》一书终于脱稿了。本书的完成可谓一波三折。早在三年前,我们就开始了本书的最初构思。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我们直到今年春上才完成初稿。在其后的审阅过程中,我们几易其稿,才最终定格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样子。可以说,定稿和初稿简直“判若两人”。初稿可谓大而全,在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表现手段、音乐史、音乐审美、作品欣赏、音乐实践等方面全面铺开,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而事实上,按照这种构思写作成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读物,其结果必定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同类音乐读物目前非常之多,初稿在风格、内容、体系上与它们大有雷同,因此其完成和出版绝无“锦上添花”之彩,而只是同一个东西的重复和累赘,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新的知识和观念,从这一点来看,初稿显见苍白;另一方面,若本书按照初稿的样式出版,虽然资料翔实、内容全面,但显然重点不明,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学术深度。为此,我们对初稿进行了较大改动,并呈现为大家所看到的定稿样式,将内容压缩为三个部分:音乐文化史述略、音乐的类型与鉴赏、音乐作品的演绎概要。从实际的创作感受而言,我们更加推崇定稿的篇章安排。这种安排方式使得本书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突出,[1]同时与该书的受众面——音乐专业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层次和要求相契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将原本安排在初稿中的识谱视唱、乐理基础、简单的音乐技能等内容统统拿掉,使得本书的篇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很清楚,初稿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同其他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一样,乃不得已而为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学生相当欠缺应有的音乐素养,以至于在大学里还要从头学习简单的识谱视唱——这本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说到此处,我们不禁慨叹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下的音乐教育仍应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惟有如此,大学音乐教育才能真正从历史、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铺展开来。我们坚持认为,培养大学生的音乐价值观、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文化品位,这才是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当然,我们还是在附录中增加了三篇关于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欣赏的论文,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感谢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环境,尤其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背景,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博士生导师郑传寅教授为本书勘误做序,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本书虽已脱稿,但仍然有令我们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会结合本书的实际运用,于再版之时对本书进行修订,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此外,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瑕疵,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江柏安周锴谨识

二〇〇六年十月于珞珈山

【注释】

[1]关于这一点可参阅本书前言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