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的文化与审美
1.24.1 第一节 唱片对音乐欣赏的推广作用

第一节 唱片对音乐欣赏的推广作用

20世纪以前,人们主要以参加音乐会的形式来欣赏音乐,20世纪以来,随着录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唱片的流行,音乐会不再成为欣赏音乐的惟一途径。在录音技术的发展早期,很多音乐家对之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甚至抵触的态度。现代英语中,唱片被说成“做了罐头的音乐”(to be canned),即意指它如罐头食品一般毫无风味可言。指挥家福尔特文格勒就不喜欢去录音场灌制录音,他留下的音像资料大多采自现场实况。音乐家们对待唱片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现代波兰钢琴家齐莫曼就非常重视录音技术问题,但在录制完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之后,却根本不听。反其道而行之的古尔德则谢绝音乐会,喜欢一个人在录音室里追求完美。

为发行出版而制作的唱片,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视为现场演奏的替身,但却无法深入传达现场演奏的生气以及演奏者与听众的交流反馈。首先,以现场演奏为尺度,许多构成现场感的因素,尤其是乐队的层次、深度、定位等,即使在日臻完善的录音技术被广泛使用的今天,仍然无法得到完整再现。其次,经由唱片“固化”的音乐,不可避免地取消了表演者的多样与多变,也是唱片再好也不能取代现场演奏的原因之一。

索哈尔在《音乐社会学》中说,在唱片音乐里,奏者听者不照面,切断了交流与反馈,这便可能造成音乐个性的泯灭。的确,唱片的可复读性,使得学习音乐的人有了最不厌其烦的耐心示范,因而也被指责助长了演奏演唱风格的雷同。

然而正是这种可复读性,给既不识乐谱,又不会摆弄乐器的“外行”欣赏者们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它可以保持不变的面目而被我们“多次感知”,从而达到熟悉作品的目的。唱片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音乐欣赏的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高保真器材甚至可以还原音乐的本来面目,而唱片制造业的良性商业循环则可以鼓励更多的古典音乐艺术家们投身其中。因此,同一作品可能产生多个优秀的演绎版本,这又给音乐欣赏者们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宽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