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的文化与审美
1.18.3 第三节 序曲

第三节 序曲

17世纪,随着歌剧、清唱剧的出现和发展,逐渐产生了一种以大管弦乐队作为表现手段的音乐体裁,这就是序曲(overture)。在歌剧诞生的半个世纪后的1658年,法国作曲家吕利创立了由“慢—快—慢”三段构成的序曲,成为歌剧序曲的标准形式。这种结构被广泛接受,我们将其称为“法国序曲”。1696年,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又首创了另一种模式的序曲,由“快—慢—快”三段构成,被称作“意大利序曲”。18世纪上半叶是这两种形式的序曲并存的时期,后来法国序曲逐渐少用。早期的序曲同歌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直到18世纪序曲才成为歌剧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在于将歌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串联在一起,使观众先有印象,或者以歌剧主题为基础写成比较完整的器乐曲,预示着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也有的序曲起描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直接与歌剧的第一幕连在一起。

歌剧序曲经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自19世纪起,作曲家纯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单乐章标题性音乐作品,称为“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曲”。世界上著名的序曲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比才《卡门序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和《仲夏夜之梦》序曲、勃拉姆斯的《学院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等。中国的序曲则有李焕之的《春节序曲》、黄安伦的《春祭》等。

比才《卡门序曲》

《卡门序曲》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首序曲,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作品为回旋曲结构,一开始便进入主题,A大调,描写热烈的场面:

img75

之后的第一个插部从升f小调式开始,转为较弱的力度,具有轻快活泼的性质:

img76

但很快便引入了前短后长的顿促节奏,音乐随即又回到了气氛热烈的第一段主题。主题再现之后,进入第二个插部段落,引出了歌剧《卡门》中“斗牛士”这一角色的重要唱段《斗牛士之歌》中的一个完整主题,威武、豪迈的气质由旋律中的附点节奏充分显示出来,而伴奏和声的柱式织体则强化了这一插部的进行曲体裁风格,与前后的对比意义十分突出:

img77

这就是当今音乐会上各交响乐团必备的返场加演曲目——《卡门序曲》,通过这个作品我们也可以对歌剧《卡门》的情节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