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的文化与审美
1.18.2 第二节 交响诗

第二节 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具有诗情画意的管弦乐曲,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创立,并成为19世纪浪漫乐派乃至当今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起初,李斯特运用“交响诗”来命名他所写的13首单乐章的管弦乐作品,他认为,运用单乐章、多乐段、相对自由的结构,能够摆脱传统交响乐创作模式的限定,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用这种体裁来创作音乐作品。尽管人们对“交响诗”的严格界定说法不一,但综合起来,“交响诗”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以交响性手法创作,并由交响乐团演奏;(2)一般为单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或三段式写成;(3)典型的标题音乐,并以人名、建筑物以及自然风光景物命以标题;(4)作品具有描写性,其情节背景常常来自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

交响诗在形式上比交响曲更为自由,由于它不被具体情节所束缚,既不受传统交响曲庞大的篇幅限制,也不必一定从逻辑发展到必然,而是在自由和浪漫中充分表现具有高度诗意性和概括性的标题内容,因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作曲家的青睐。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实际上是由6首交响诗构成的交响诗套曲;里查德·施特劳斯则不用“交响”一词,将他的作品称为“音诗”;有的作曲家还用类似于交响诗的形式来刻画自然风光、甚至一幅美术作品,即他们心目中的“交响音画”。近代以来诞生了不少优秀的交响诗作品,其中包括李斯特的《塔索》和《玛捷帕》、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中国的交响诗代表作则包括辛沪光的《嘎达梅林》、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乡》、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郭文景的《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等。

一、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斯美塔那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中,通过音乐来唤起同胞民族意识的事业,他大量的歌剧、交响诗和其他创作,都是以波希米亚历史上、宗教战争时期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传说作为题材,或描绘祖国的田野风光、自然美景。他被后人尊称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是当之无愧的,而当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时,禁演斯美塔那的作品,也正是惧怕他音乐中所饱含着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斯美塔那创作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要数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及交响诗《我的祖国》。与李斯特交响诗的那种抽象理念、内在哲理性的特征不同,《我的祖国》是一部描绘性较强的交响诗,它直白、坦率地抒发出对民族英雄、瑰丽山川的歌颂、描述和赞美。

《我的祖国》包含有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它的名字象征着捷克古国的光荣显赫,以及骑士们的征战凯旋。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这是一条流经捷克全境的最大河流,它成为祖国壮烈历史的见证。第三乐章《萨尔卡》,取材于“萨尔卡和她的娘子军”的古老传奇故事。萨尔卡是捷克民间史诗中一位勇敢智慧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这是作曲家用音乐描绘出他想象中的捷克大地、原野森林及所引起的内心情感体验。第五乐章《塔波尔城》,“你们是上帝的战士”,这是在赞颂14、15世纪间的捷克宗教改革——胡斯运动的战士们,他们以塔波尔城为据点,反抗罗马教皇、德国皇帝的英勇斗争事迹,永远成为捷克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第六乐章《勃拉尼克山》,传说中胡斯的英雄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长眠于为他们而裂开的勃拉尼克山中,一旦祖国需要,他们立即会起来继续战斗。斯美塔那满怀热爱祖国的强烈激情,写下了这部构思宏伟、诗意盎然的作品,并亲自为它们撰写了散文式的标题说明。下面我们就走进这部交响诗套曲中最为著名一段——《沃尔塔瓦河》。

斯美塔那在总谱上这样写道:“沃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游弋,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田野,饱览丰盛的收获。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它的岸边。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惑人的歌曲,在那波浪上嬉戏。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回忆的古城废墟,在谛听着它的波涛喧哗。沃尔塔瓦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奔泻而出,冲击着岸边峭壁,掀起浪花,轰轰作响。而后,到美丽的布拉格近旁,它的河面更加宽阔,卷着滔滔波澜,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旁边流过,在这里,它显出自己全部的瑰丽和庄严。沃尔塔瓦继续滚滚向前,最后逐渐消失在远方。”

斯美塔那在总谱的各个段落都标上文字提示,使听众可以按照他那富于描绘性的音乐去理解、想像。作曲家以沃尔塔瓦河为主线,又要把它流经的各个地方、各种情境表达出来。因此,他选择了具有回旋曲形式特点的结构,完美地组织起这首绝妙的音画。

《沃尔塔瓦河》的开端,在轻而细微音响(竖琴和小提琴的拨奏)的背景下,两支长笛的音流,你唱我应地缓缓流出,作曲家在总谱上方写着:“沃尔塔瓦河的第一源头”:

img73

这支旋律进行了一段后,两支单簧管加入进来,吹奏同样音型的旋律,那是“沃尔塔瓦的河的第二源头”。这两支“源头”构成了回旋曲的引子部分。它们的汇合最终引出了主题:用双簧管、小提琴那温暖热情的音色,加上大管的和声支撑,奏出了史诗般宽广而自由的旋律,它作为这首管弦乐曲的核心主题——沃尔塔瓦河,轮回地出现:

img74

此时是在e小调上首次呈示。当它继续反复地呈述时,将g音临时升高,造成一种调式上色彩的变换,这对于最后在同主音E大调上再现主题埋下了伏笔。这支朴素、深情而又流畅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后人几乎把它错认为捷克民歌,添入新词,广为流传。

在作曲家标明“林中狩猎”的地方,就是第一插部的开始,这个插部包含三个部分,先是圆号的狩猎号角,意味着聆听到的“号角的回音”。接着,“乡村婚礼”的段落是插部的第二部分,典型的波希米亚舞曲——波尔卡那欢快的节奏从远处传来,随着河水的流程,它又逐渐消失了。第三部分是“月亮,水仙的舞蹈”。在长笛、黑管及圆号、竖琴造成的河水轻柔的背景上,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了迷人的和声,之后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得到第一次再现。第二插部是“斯维特扬的险滩”。它是以引子的节奏音型,但改变了旋律逶迤柔和的性质,加上核心主题的变形发展,及全部铜管乐、定音鼓的强力音响,描绘那急流险滩、水击岩岸的壮观图景。当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又一次再现时,“沃尔塔瓦的滔滔流水”已流到了美丽的布拉格,主题此时已在E大调上展开,河水在那更加宽阔的河面上自由奔腾,音乐中出现“维谢格拉德城堡”那史诗性主题的动机,并在这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沃尔塔瓦“滚滚向前”,“她显示出自己全部的瑰丽和庄严”。回旋曲有个小小的尾声,音乐逐渐轻弱下来,沃尔塔瓦消失在远方。最后,斯美塔那用两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了这幅精美而富诗意的音画。

斯美塔那为完成这部巨作花了整整5年时间,各部分先后完成并陆续公演,遗憾的是,待全部作品完成时,他却因为耳疾而听不到自己亲手写出的作品了。作曲家虽已逝去,但《沃尔塔瓦河》的气质却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二、瞿维《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由瞿维[3]作曲。这是一首史诗性的交响诗,表达了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胸中激荡着无限崇敬景仰之情。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100多年以来在反对内外敌人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碑座四周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八块革命历史浮雕,即“焚烧鸦片烟”、“金田村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首交响诗并没有描写每一幅浮雕所表现的具体革命历史事件,而是概括地抒写了人民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全曲用奏鸣曲式写成。缓慢的引子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深沉严肃的低音曲调,表现人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悼念和沉思;然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清澈明朗的和弦乐段,表现对人民英雄的敬仰心情。主部是一首英勇果断的战斗进行曲,运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各声部此起彼落,表现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的斗争形象。副部是一个民歌风格的主题,表现英雄们宽广的胸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副部通过变奏发展表现热情激动的形象,随后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音乐进入了展开部。在展开部中,主部的斗争形象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作者在发展主部时用了“赋格段”的手法。展开部的最后一段用扩大了的节奏发展主题,在定音鼓和低音弦乐器的伴奏下,4个吹着阻塞音的圆号互相模仿,一步步走向高潮,描写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再接再厉。再现部就在高潮上开始,其中主部和副部互相渗透,都有了新的发展。当主部进入最高潮时,小号和长号用激昂慷慨的音调,吹出副部的旋律,伴随着一声锣鸣,描写人民英雄的壮烈牺牲;然后音乐转入慢板,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引子的主题,和圆号互相对答,表现出无限悲痛的心情。这是再现部中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转折。再现部中副部的音乐形象,由回忆变为景仰,中间加进了主部的音型,表现出踏着烈士血迹继续前进的思想。尾声是主部主题的变形,变成了大调的庄严快板,表现广场上人民群众对英雄们的歌颂。

三、郭文景《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

交响诗《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郭文景[4]创作于1987年,音乐依照四川方言的语音音调特点,在创作旋律上则吸取了川剧音乐素材,在演唱上追求中国戏曲式的发声方法,整部作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