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的文化与审美
1.17.2 第二节 中外协奏曲赏析

第二节 中外协奏曲赏析

一、维瓦尔第《春》

维瓦尔第是公认的巴洛克协奏曲领域的王者之一,他一生共写了400多首协奏曲,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天赋。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三乐章形式,这种三乐章形式的结构广为后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家所采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瓦尔第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对小提琴的技巧、配器以及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维瓦尔第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当属小提琴套曲《四季》。

《四季》是维瓦尔第于1725年创作并题献给波西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与创意的尝试》(由12首协奏曲组成)中的前4首,也是他协奏曲体裁音乐创作中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维瓦尔第在这部作品的写作中使独奏小提琴处于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有很多足以让小提琴发挥独特演奏技巧的段落,尽管还不是主导的地位,乐团的地位依然无可动摇,但作曲家在其中所展示出的高难技巧则被认为是为19世纪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确立起到了一个先驱与启示的作用。

此外,《四季》的特点还在于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色。作曲家不仅赋予每个协奏曲季节的名称,而且为了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曲意,作曲家还在这部小提琴套曲《四季》的总谱扉页上曾相应地题写过一首14行短诗,用以简单描述每一乐章的音乐内容,以文字形式来描绘每个乐章所力图表现的主题,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其中《春》的一些诗句吧:“春天来了,无限欢欣。小鸟唱着欢乐之歌来迎春。微风轻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天空乌云笼罩,电光闪闪,雷声怒号。雷鸣电闪转瞬即逝,鸟儿重又婉转歌唱。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犬躺在一旁。伴随着乡间风笛欢快的音响,在可爱春天的晴朗天空下,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

协奏曲《春》(作品RV.269)中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快板乐曲,乐队欢愉地合奏着,打开“四季”的第一扇大门,轻快的旋律从弦乐中热情跃出:

img47

作曲家用这个音调将乐章的各个段落贯穿起来。顷刻,独奏的小提琴旋律像一只愉快的小鸟从乐队上空飞过。琴弦上轻巧的颤音和跳音,犹如鸟儿清脆的啼鸣;飞动下行的音阶,又像是鸟儿自由飞翔的秀巧身影。在不息流动的音符中,小提琴和古钢琴的旋律,如潺潺泉水闪烁着柔和的光波。忽然,急剧震动的音列在乐队上空聚起阴云。独奏小提琴奏出快速三连音与轰然作响的乐队交相呼应交织出暴风雨的森严气象……“转瞬之间,雨过天晴”。乐队、独奏小提琴活泼地发出鸟儿的啼啭。

第二乐章是一幅田园风俗画。在这个简短的慢板乐章中,维瓦尔弟运用小提琴的二声部合奏贯穿全曲。它那轻灵的附点节奏与和谐的音调,像是树叶飒飒作响。而中提琴断续强奏的短音,犹如小狗的轻吠。这时独奏小提琴吟出一支梦幻般的旋律。

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动人的“田园舞曲”。在这个舞蹈场面中,作曲家先让乐队合奏出欢快的舞曲。仙女与牧童先后四次畅快欢舞。那富于韵律的圆舞曲节奏(筹拍)推动着轻俏的音调轮回显现,小提琴独奏置于四次欢舞主题中间。小提琴令人目眩的音符闪烁着春天的光彩,也巧妙地映现出欢舞音调的踪影。

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有浓浓的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的韵味,尽管乐队的编配也较后来的交响音乐简约而单纯,但这四幅意趣盎然、诗情馥郁的音乐诗画,依然表达出作曲家精湛的作曲技巧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由于这部作品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强烈的形象感与高难度的技巧性,因此备受小提琴演奏家们的青睐与听众们的喜爱。它历经几个世纪久演不衰,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二、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2号

这首乐曲所用乐器:(主奏部)小号、竖笛、双簧管、小提琴;(协奏部)弦乐组、数字低音乐器。需要说明的是这首乐曲中小号是极为重要的主奏乐器,但这并非像现代小号那样的乐器,而是体形较大而且没有阀键的自然小号,称为(clarintrumpet),现代称它为“巴洛克小号”。演奏者经过训练,在第三个八度的泛音列上吹奏出一系列高音快速进行的音律,由于号身较大,音色极为华丽。这种演奏难度极大,即使现代的一些优秀的小号演奏家大都不能驾驭。1884年由科斯莱克始创的所谓巴洛克小号(Baroque trumpet),号身较短,有三个阀键,这种代替品的演奏效果大为逊色。顺便说一下,这首乐曲(其他几首也是这样)在演奏技术的要求上很高,当时勃兰登堡侯爵家的乐师无法胜任。而巴赫服务的科滕亲王的乐师们有相当高的技艺,完全可以胜任;特别是小号手路德维希·舒赖贝尔是一位杰出的小号手。从这一点也足可证明勃兰登堡协奏曲并不是专为勃兰登堡侯爵写的。

第一乐章,快板(原稿也像第一首那样未标速度记号,这是由后人根据乐曲风格及当时的传统后加的),F大调,2/2拍子由乐队奏出:

img48

对位旋律在紧凑连续的织体中展开,贯穿始终的节奏赋予了该乐章以动力:主奏部由小提琴依次转给双簧管、竖笛、小号。中间有织体较轻的插部,它由独奏、二重奏、三重奏构成,短小活泼。最后,以开始时的主题音乐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d小调,3/4拍。这是一个慢乐章,不用小号,由主奏小提琴、双簧管和竖笛在羽管键琴和大提琴的伴奏下奏出亲切的、深思的歌唱性旋律:

img49

其织体用赋格式进行。最后结束在D大调上。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2/4拍。这是一个欢快、情绪高昂的乐章,一开始就由小号奏出光辉照人的主题,然后由双簧管、主奏小提琴、竖笛相继以赋格手法进行:

img50

这是一首赋格曲,4个声部分别由4件独奏乐器担任,各自前进却又相互配合,彼此近似但却绝不雷同,既和谐又流畅。听者如果不是深入地去分析这个乐章,那么他决不能想象巴赫是如何将这些复杂和困难的对位技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举重若轻。

三、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最美妙的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作于1791年10月,为当时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家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年)而作。可以说《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是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当然也是他的另一首“安魂曲”。作品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乐队引子以弦乐组一个温柔抚爱的正主题开始。

img51

接着由管乐部分表现,主奏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管乐先沉默,然后奏a小调插入句型呈现,主奏单簧管与小提琴交替第一主题的开头模仿。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主,插入a小调插入句主题,再现部按原型进行。这部作品所有单簧管独奏段都是从天鹅绒般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的背景上开始。单簧管接过,更为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增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单簧管的表达优美,但多少有些惆怅。

第二乐章,柔板。这一乐章的旋律是莫扎特之魂的精髓。它没有用乐队作引子,而是由单簧管直接呜呜咽咽地哭将出来:

img52

img53

这是从古至今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忧伤美的一个旋律。它在莫扎特的所有作品中,也是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这是一句抵万句的杰作。它是莫扎特对死的默念,非常之深刻。从这个旋律,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灵魂是这样一个灵魂:哀亦过人,乐亦过人。从上面这个旋律,我们好像听到了莫扎特在边哭边诉说:“无穷的空间和时间的永恒,使我悲哀,使我百思不解!死亡也叫我百思不解!”[3]

这天使般的旋律其实以18世纪古典派的流行曲调作依据,莫扎特同时代人用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从未用得这么出神入化、难以言传。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式。这个回旋曲末乐章的叠句和前二乐章一样,由单簧管轻柔地开始:在回旋曲叠句的各次回复之前,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乐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转直上,比上次升得更高。莫扎特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使表达充满欢乐与光彩。在欢乐中也有短暂的悲哀,这里没有什么不久于世的预兆,没有任何与世长辞的表示,这首协奏曲太美了,因美得太不一般,乃至染上一层莫名的悲哀。

四、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钢琴协奏曲是古典音乐题材中最常见的协奏曲,众多作曲家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然而,其中最受听众喜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应该算是乐圣贝多芬的这部《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这部作品正巧是贝多芬在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的1809年写成的。在此之前,贝多芬对当初曾受他崇敬的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已颇有反感,而法军的入侵和占领又激起他新的愤怒。战争耽搁了艺术,直到1812年春天,《第五钢琴协奏曲》才在维也纳首演。颇具讽刺的是,就在这次并不怎么讨好维也纳听众的演出中,倒是占领军的一位军官被深深打动,盛赞它为“协奏曲中的皇帝”——据说此曲的别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将之称为“钢琴协奏曲中的皇帝”也是毫不为过的。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协奏风奏鸣曲形式。开始的时候,乐队首先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钢琴随即以即兴式的姿态奏出一串短小精悍、流畅明亮的引子,具有贝多芬特有的刚毅特质。之后,乐队随即奏出庄严而崇高的第一主题:

img54

这个主题雍容华丽,热情奔放,尽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接着仍由乐队以pp的力度奏出活泼的第二主题:

img55

这个主题乐观自信,充满欢乐。不久乐队重复一次第一主题之后,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题)以带引钢琴进入。钢琴进入之后,仍然捕捉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

img56

此后,钢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现出温柔优雅,宁静安详,把呈示部的气氛转变为具有抒情性的特质,极富于感染力。以后乐队又把各个主题予以重复之后,便转入展开部。展开部材料大多来自主题、副题,由于主题、副题非常适合展开,因此组织起来便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展开部比呈示部活跃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对比作用,但又没有失去抒情的素质,显得秀丽而完美。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复。有强烈的和弦和引子反复,然后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仍然是气象万千和充满活力。但主体、副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浓缩,使乐曲平添了一些匀称美。

当乐队重复第一主题之后,迎来了一段简洁而精彩的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是贝多芬刻意安排的,并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为华彩演奏,该乐段与下面互相衔接。”表示这些小节必须遵循速度,华彩乐段的后八节,钢琴以微弱轻巧的音调,引出和衔接乐队的第二主题,轻盈巧妙、高雅欢乐,继而乐队又重复一次第一主题和第三主题,情绪渐渐地趋向于激烈,最后在热潮澎湃的气氛中结束第一乐章。在乐曲开头乐队全奏和弦下,主奏钢琴即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非常简洁而又华丽绚烂,此处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之精致。乐章经过高潮之后,在极强的兴奋状态中结束本乐章。

第二乐章,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4/4拍,自由的变奏曲形式。和传统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样,本乐章同为优美的徐缓乐章,单纯简洁,朴实无华,比第一乐章简短得多。第一乐章有578小节,而第二乐章只有82小节。短小精干,富于抒情性。隐伏于第一乐章的宁静和谐的情调,至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乐章的主题似牧歌般悠扬、恬静,经过管弦乐部分对主题的充分演绎之后,主奏钢琴像编入万千光彩的绵绵音乐一般,持续奏出这一祈祷性的、淳净恬美的主题,仿佛超脱的心灵,达到了净化后的境界:

img57

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并以精炼的手法予以发展。这个主题柔情似水,充满幻想性,使人陶醉于美的遐想:

img58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现在不再是第一段纯弦乐部奏出,而是以钢琴奏出的简单和弦做修饰,使曲调更加抒情优美。第二乐章的结尾,把第三乐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旋律巧妙地运用,不间断地带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6/8拍。在第二乐章逐渐减弱之时,主奏钢琴就开始反复轻轻提示出第三乐章的主题,突然主奏钢琴爆发般地,以无比猛烈的威力奏出辉煌的主题,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第三乐章。

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把欢乐和洒脱、热情奔放和华丽温柔结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间舞曲特点的节奏和万众欢腾的场面,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交替奏出,独奏部分不少精彩主题,美妙无比。第一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出,乐队随即重复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

img59

之后,主奏钢琴继而导出第二主题:

img60

这是一个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旋律,显露出载歌载舞的情调,钢琴有机地予以展开,既热烈,又洒脱。其后,钢琴和乐队交替反复第一和第二主题,特别是第一主题曾作多次的反复,欢乐气氛达于顶点,钢琴独奏部分精湛细腻的展开,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惹人喜爱。而交响曲和协奏曲交相辉映,手法精致绝伦,充分反映出贝多芬超人的写作技巧。

在乐章的末尾有10小节定音鼓和钢琴独奏的片段,手法颇为别致。然后突然速度再度转快,作最后冲刺的主奏钢琴猛然跃起,与强有力的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欢乐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五、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创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通常,人们把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热情的很快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式。以弦乐分散主和弦的喃喃低语开头,主奏小提琴奏出优美而又带有忧郁的第一主题。

img61

主奏小提琴技巧复杂的经过句后,第一主题再由乐队呈示。在双簧管与第一小提琴表达后,主奏小提琴又展示技巧。第二主题为G大调,首先是由长笛与单簧管四重奏来表现的:

img62

主奏小提琴接替后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主奏小提琴发展第一主题始,木管呈示第一主题开头动机而加入,主奏小提琴再由开头动机进入华彩。再现部第一主题由长笛、单簧管静静地开始,主奏小提琴反复。第二主题再由木管以E大调再现,主奏小提琴反复。结尾主奏小提琴的华彩转向急板而达高潮。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之间没有停顿,行板,C大调,三段式。由大管的长音B开始,转入C大调后,主奏小提琴倾诉出极为优美的主题,乐队伴奏:

img63

中段由第一小提琴与双簧管呈示庄严的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变奏。而第三段则是对第一段的发展。

第三乐章,序奏为不太快的稍快板,E小调,以第二乐章中段主题为基础发展。主部为活泼的快板,转成E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开头动机反复4次后,活泼地展开第一主题:

img64

在经过句之后,第二主题以B大调由乐队呈示,主奏小提琴接替:

img65

发展部由主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题始,出现新旋律,乐队与主奏小提琴的表现交替。再现部第一、二主题同时以E大调呈现,结尾部主奏小提琴奏长大的颤音后,乐队以辉煌而结束。

六、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苏格兰幻想曲》作于1879~1880年。这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布鲁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作品的每个乐章中都加入古老的苏格兰民谣的旋律,创作了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管弦乐队合奏的幻想曲。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由小提琴、竖琴主奏,管弦乐队协奏的作品,但事实上竖琴在本曲中并非作为华丽的主奏乐器,而只不过当做点缀,表示在管弦乐伴奏中,竖琴较为重要而已。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甘甜而优美,有女性化之感,而且作者对于主奏小提琴的技法运用,可以说无懈可击,乐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写得十分完美。

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序奏及四个乐章:序奏,极缓板,降e小调,4/4拍。主奏小提琴在凄凉而带有梦幻性的旋律中,娓娓道出了一个凄美故事的开头。之后是第一乐章,如歌的行板,降E大调,3/4拍。管弦乐部分以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沉着而优美的气氛加入进来,接着竖琴的音色也浮现出来,主奏小提琴在衬托之下,表情十足地唱起了乐章主题。这是一段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充满温情、眷恋之感的乐段,是根据苏格兰民谣的旋律而来的。第二乐章,快板,诙谐曲。这个乐章以降E大调,3/2拍开始,主奏小提琴奏起了快活的主题,这也是根据苏格兰民谣改编的,主奏小提琴继续以华丽而多彩的技巧展开变奏。本乐章到了最后,变为慢板,不间断地直接进入下一个乐章。第三乐章,持续的行板,降A大调,4/4拍。主奏的小提琴唱起一个非常可爱的主题,之后经过转调,变得更加生气蓬勃,与第二乐章的慢板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乐章,战斗性的快板,降E大调,4/4拍。主奏小提琴与乐队骤然呈现出一个雄壮的主题。乐曲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经过数次的变奏和装饰后,主奏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共同吟唱出一首古老的战歌旋律,全曲告终。

七、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这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创作生涯的初期,格什温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最后定名。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之名。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本。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颤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最高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接着,圆号和萨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情调十分接近,就像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之后,钢琴又以另一个变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现在,主要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新高潮。

乐曲中段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是全曲的中心,其旋律宽广流畅,温柔感伤,有一种类似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基本主题的风格。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是钢琴与乐队之间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题后,以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八、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悲剧的色彩让无数人感动。1958年,两位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何占豪与陈钢被梁祝的故事所打动并萌发了创作念头。经过一年的努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1959年诞生了,这部作品虽然从越剧改编并使用小提琴演奏,但却没有任何不协调的地方,这种中西结合的模式让东西方世界都可以接受,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就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这部单乐章协奏曲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所构成:

引子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之后呈示部进入,描绘梁祝相爱时的情景。以长笛和竖琴告诉听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描绘出江南的秀丽山色,长笛如鸟儿般的鸣叫,处处呈现一派鸟语花香。此时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img66

这是一段让人为之心醉的旋律,以它为基础形成的“爱情主题”构成了全曲的核心音调,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紧接着是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歌的对答,比拟出梁祝的相识与相知。在这之后,副部主题的出现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通过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所要表现的正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img67

然而,此时音乐中却突然出现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事情就要发生。作品由此进入展开部,即描写祝英台抗婚的场面之中。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恐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以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奏出如诉如泣的曲调:

img68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梁山伯在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使作品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又被称为“化蝶”,描写二人双双化蝶的情景。长笛与竖琴再次奏出仙境般的乐音,这是对引子的再现,但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是一种神化的意境。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但这时所体现的不再是二人相识的场景,而是双双化蝶在遨游飞舞。此情体现在祝英台生前所说“生前夫妻不能配,死也要与你共坟台”之誓词。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这段词是一个不错的注解: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让全世界震惊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从其民族性、艺术性、音乐性、创造性而言,这都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这部长达20多分钟的作品尽管只花了1年的时间创作,但蕴藏在作品深处的乃是几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华沉淀。

九、钢琴协奏曲《黄河》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该乐章以磅礴的气势展现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该乐章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高潮,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该乐章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该乐章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终结全曲。

十、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

1979年,当刘敦南先生到南方进行采风时,南国的青山绿水以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感染了他,吸引着他,让他回忆起了儿时的苗族伙伴,于是激情萌动了《山林》。该作品在1981年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选中获优秀奖。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富于幻想的钢琴协奏曲。全曲共有三个乐章,其音乐主题都是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而创作的。虽纳入很多半音,但听来仍感民族风味十分浓郁。

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由抒情明朗的引子、格调轻快的第一主题(像是人们奔向山林的脚步声)和歌唱性的第二主题(描绘到山林的美好景象)组成。第二乐章,“山林的对话”,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音调悠扬、恬美,富于幻想性色彩和苗族民间音乐特色,主要写山峦和树林的对话,表现山林的变迁、苏醒、黎明以及山林为人类造福等。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的呈示部为单三部曲式,其中的中段为表现少数民族青年欢歌起舞的舞曲风格;展开部为赋格段,其对题采用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材料创作;再现部为单三部曲式,经过一个充分发挥钢琴演奏技巧的华彩段之后,进入高潮,在急板音乐中结束。

【注释】

[1]理查德·贝克认为:“莫扎特的歌剧天才使他成了一名协奏曲的创新者(尤其是钢琴协奏曲),这种曲式最后被认为是音乐会中的歌剧抒情调。”参阅里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这似乎说明,莫扎特之所以成为近代协奏曲的创立者,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歌剧创作天赋,并将歌剧中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因素移植到协奏曲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奏曲的交响化在莫扎特时期就初现端倪了。

[2]当然,自贝多芬以来,也有不少作曲家出于整体艺术构思及作品完整性的考虑,而亲自写华彩段落。

[3]参阅《莫扎特之魂》,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