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10.3.3 三、艺术批评的形态

三、艺术批评的形态

20世纪以来,艺术批评从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中吸取、借鉴了相关的成果,充实、丰富了艺术批评的方法和形态,并进而形成了艺术批评的不同流派。不过整个艺术批评理论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其批评空间仍然由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主体、历史社会环境和艺术接受者四个要素构成,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批评模式。

(一)社会历史批评模式

这是一种立足于历史社会环境的艺术批评,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批评模式。它要求从艺术所因以产生的种族、环境、时代、宗教、风俗等一般文化状况来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所因以产生的包括生产力、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等现实社会结构来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意义出发来研究艺术现象。如在全球化、一体化语境下,西方运用其自身的权力和知识优势的语境,依靠各种意识形态策略,尤其是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进一步施加影响和控制,使之丧失文化独立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对此就作出了属于社会历史视野的批评。自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进行这种批评以来,该模式在西方现代艺术批评中一直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得到很大发展,至今仍不失为较好的和较普遍的艺术批评模式。

(二)心理学批评模式

心理学批评是从艺术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入手的艺术批评,包括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或者从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形象的社会意义等方面来探索艺术家的心理活动。在西方,心理分析批评在柏拉图那个时代就已有之,随着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分析批评更加广泛和深入,不仅对艺术批评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且也有所深化。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认为艺术是原欲的升华。但这一种批评模式过于强调潜意识以及性欲冲动的作用,带有绝对化和极端化的倾向。

(三)文本批评模式

20世纪法国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研究作品本身,建立了较系统完整的结构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后来又运用语义分析方法研究文学艺术的有关问题,成为结构主义学派的重要理论家。以艺术作品为本的艺术批评论者,往往从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入手,来细致剖析作品的构造原则和意象营造,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科学分析的可靠性。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批评中,这种批评模式主要集中地表现为讲究艺术语言的张力、弹性和效能,如“得意忘言”、“意在言外”、“言尽而意无穷”;讲究推敲,如“以少胜多”;注重“诗眼”、“文眼”、“笔墨”、“气韵”等。我国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既是表现手法,又是语言技巧,评论时又成为艺术批评对象(艺术作品)的标准。

(四)读者批评模式

20世纪德国的姚斯和伊瑟尔从读者的角度阐释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地位、影响,拓展了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野。读者批评模式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艺术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是艺术存在的动力和目的,突出强调接受者在接受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接受过程才是艺术批评的中心所在,从而将审美接受提到了核心的地位。接受美学从艺术接受者接受的角度阐释艺术史上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地位、影响及评价,在艺术批评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开拓意义,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

艺术批评形态纷呈,并不断丰富发展。每一种批评形态、流派既有它自己独特的优长,又有着自己的短处。我们应该将适宜的方法应用到合适的对象上去,并且力求立体化、多层面地观照艺术现象,应该综合使用多种艺术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