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10.3.1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依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对以艺术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艺术接受活动。艺术批评活动一般分两个层次。一般地说,大部分艺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及有关艺术现象,并没有进入比较客观、比较固定的思考,常常只是一种主观上的,甚至是相当情绪化的表述,这种表述会带有一定程度的“评论”,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批评”。真正的批评是建立在艺术鉴赏基础之上,深入到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材料、技法、美学风格、时代意义、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剖析、归纳,并作出较为客观的、完整的表述的艺术活动。正确的艺术批评不仅能帮助艺术鉴赏者提高鉴赏能力,顺利地、深入地进行鉴赏接受活动,能帮助艺术家在接受艺术批评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更好地进行创作活动,还能引领各类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走向深刻和提高。

(二)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艺术批评对诠释艺术内涵、评论艺术价值、探索艺术发展规律等功用的实现,是根据科学的标准,按照科学的方法,经客观的、公正的、冷静的、周密的研究而获得的。科学性是艺术批评的最重要的素质,艺术批评不能放弃对科学性的追求,应坚持自身学术的严谨性。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且不说不偏不倚——谁在批评中遵循着除了对艺术的纯洁的爱以外的无论什么东西,谁就降低到盲目地被卑微自私的动机所操纵的人们之中。”[16]艺术批评的思想工具是艺术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它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学的,如归纳、分析、推理、综合等;阐释框架有特定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原则,具有学术性。

(三)艺术批评是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融合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的社会批评就是从社会要求的视角来考察艺术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历史要求,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来评论社会生活的。

艺术的本质,还在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形象的,它使人们认识形象的真理,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智,而且能作用于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因此,艺术批评决不是单纯的社会批评,而是以审美感受为重要出发点的美学批评。所以,艺术批评既包含了社会批评的因素,又包含了美学批评的因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卢那察尔斯基指出:“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或者至少是一个东西的两面。”[17]在艺术批评中,如果只提历史观点,就无法把艺术批评与一般意识形态的批评相区别;如果只提美学观点,就不可能说明艺术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艺术批评标准,进行科学的批评。

(四)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艺术批评的价值,还在于不重复一些众所周知的原理或观点,而是有批评家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发现。前卫艺术家伊夫·克莱因曾经举办过一个空无一物的“美术展览”,使前来参观的数千观众不知所措,但著名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批评”慧眼独具:“因为空空如也,所以力量无边”,终于使人“顿悟”而“多有所见”。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指出:批评,在这个字眼的最高意义上说,恰恰是创造性。实际上,批评既是创造的,又是独立的。

可以说,艺术批评是相对于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艺术批评的主题意识的灌注、想像力的参与、生活经验的补充、批判思想的激发,等等,使艺术批评的对象的潜在意义现实化了,成为艺术批评主客体交融的存在体验。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批评家总是把艺术批评看成主体艺术精神凸现的过程和艺术再生化的过程,同时又将自己的生命结构、人格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融入批评文字,形成独具美感的行文风格。我国著名电影人夏衍就曾指出电影批评也是一种文艺创作。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本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它是典型的艺术批评,但同时又是融入了美学的艺术创作。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8]这段文字本来是品评宋代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三位词人的作品的,但却美妙地、匠心独具地说出了文学上追求“词”的境界,也就是追求人生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