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10.2.1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一)艺术鉴赏的概念

CCTV春节联欢晚会自1982年创办以来,至2005年已有了23年的历程。该晚会虽然已经从过去的主导行为渐变为半主导行为,甚至是伴随行为,即一部分观众似乎不再像20年之前那样心不旁骛地看晚会,而是边看边干其他的事情,但为了2005年的“春晚”,中央电视台仍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精心地作了准备,因为这台节目已经成为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过春节必备的精神文化大餐。果然,节目播出后,全国观众反响热烈,各大媒体纷纷作出了相关的评论,认为晚会高雅、大气、欢庆、流畅,且亮点多多,高潮连连,制作精良。广大观众认为:《千手观音》(图6-3)曾震撼雅典残疾人奥运会观众的心,这次又成为大家心中的最爱,希望该节目能像歌曲《难忘今宵》那样,成为今后“春晚”的保留节目;歌唱家韩红一改以往歌曲调高和寡的风格,降调走抒情的路线,使她为修建青藏高原铁路的壮举而吟唱的《天路》,有可能成为流行的旋律;冯巩和朱军的相声,借用了“艺术人生”的节目样式来“笑谈人生”,其中的精彩台词“你们让我想死了”可能会成为流行语;由网民选出的诸多明星,前十位中有光彩照人的赵本山、刘德华、成龙、蔡依林等,几乎覆盖了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全境。

img46

图6-3千手观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人所作的界说印证了人的活动的多样性。其中,他在提到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等活动后,说人类“又享受着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9],即人类还进行着精神享受活动。数亿中国人花四五个小时观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进行着的就是这种精神享受活动,这是一种以艺术鉴赏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艺术接受活动。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艺术鉴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它同时还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诸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艺术消费的基础。

由上所见,所谓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接受者为主体,在各自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属性或内容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艺术鉴赏的性质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竟三个月尝不出肉味,音乐的艺术魅力使孔子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是审美享受使他获得了高度的愉悦和满足。审美享受是一种精神的快感和满足。当艺术鉴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时候,他的感知、想象、联想、理解等心理机能都活跃起来,处于畅快的无障碍状态,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满足。同时,艺术鉴赏是饱含着感情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10]。以情动人是艺术的特性。当然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和鉴赏者从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已经是被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2.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是建立在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的,所以称之为“再创造”。罗丹说:“在我看来,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此。艺术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供给一种根据,借此可以自由发展。”[11]意思是说,艺术家完成的是创作的一半,“一种根据”,创作的另一半则留给了鉴赏者去“自由发展”。

审美再创造,首先表现在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解释和理解上,而这过程正是补充、改造、丰富和扩大等创造性的活动。《罗丹艺术论》的记录者葛赛尔在卢森堡美术馆欣赏罗丹的雕像《思》(图6-4)的复制品时,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像她的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12]葛赛尔就这样以自己的经验、知识,运用想象与联想,对《思》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其次,表现在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象征意蕴和隐喻意义的开掘上。法籍华人艺术家陈箴,于1995年为纪念联合国诞生50周年创作了装置艺术作品《圆桌》(图6-5),桌子中央“放菜”的转盘上用汉字刻着联合国所关注的“人类问题”;从五大洲收集来的高低不一的29张椅子被嵌入桌面,椅面全与桌面持平。如何解释和理解这个作品?这是需要鉴赏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因为它明显已经不是中国餐馆里一张普通餐桌,也不完全是国际上“圆桌会议”上的特殊圆桌,它是一件充满着象征意蕴和隐喻意义的艺术品:国家不分大小,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必须平等地“坐”下来对话、商讨、谈判……

艺术鉴赏者的再创造,有时可能会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即使艺术家本人都未能意识到的解释和内涵。当然,艺术鉴赏者的再创造不仅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涵养、艺术修养的制约,更受到艺术作品形象的制约,它规定着鉴赏者想象、联想的方向、范围和性质。

img47

图6-4 思

(三)艺术鉴赏的条件

1.要有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

没有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就失去了依据。因此,进行艺术鉴赏首先要有好的、优秀的,即艺术质量较高和思想内容较好的艺术作品。好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本质,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意蕴,给鉴赏者以真、善、美的感悟和享受。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就是这样一部熔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于一炉的艺术性记录片。鉴赏者依据它较完整地欣赏到了长江流域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获得美的享受,又学到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乃至民情风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更为我国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所鼓舞。

img48

图6-5 圆桌

2.要有能感受艺术美的艺术鉴赏者

首先,艺术鉴赏者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即对所鉴赏的艺术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它的艺术属性、本质和特征,熟悉它的艺术语言及该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特殊要求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意思。总之,艺术修养越高的鉴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时收获就越多。其次,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起码的生活体验、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因为艺术作品毕竟是艺术家在对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对生活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产品。再次,艺术鉴赏者要有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品充满了结构上“空位”和意蕴上的未定点,是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和“再创造”来填补和确定的。尽管填补和确定的内容会因人而异。

3.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者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审美的适应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必须适合艺术鉴赏者的世界观、知识修养、生活经验、兴趣爱好、鉴赏心境等,两者之间才能建立起情感交流的通道。郭沫若在《〈女神〉序诗》中写道:“你去,去寻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传达出“五四”革命运动、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只有具有相同世界观的人,只有具有类似革命精神的人,才能与《女神》相互适应和沟通。志趣相通,情趣相仿,心境相谐,艺术鉴赏中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就会自然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