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9.2.3 三、艺术意蕴层

三、艺术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第三个层面是艺术意蕴层。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其深邃的意蕴就是在艺术语言、形象结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创作个性撞击的结果,是艺术家对作品内容的抽象能力和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定势契合的思想结晶。意蕴还是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一)意蕴的含义

所谓“意蕴”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含意、意义和意味。它蕴含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或艺术形象之中,是在艺术作品审美过程中,真实体验到的一种审美感受;是艺术家对艺术典型和艺术意境的深刻领悟;又是在诗情、画意、舞韵、戏理中展现的精神内涵;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神韵。

黑格尔曾经讲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他又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前一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黑格尔还以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意蕴的内涵: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乃至于整个形状,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作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7]

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意蕴这一概念,但历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却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我国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思想是以“形”写“神”;南齐书法家王僧虔也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8];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都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美学家、艺术家对“神”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风韵、神采、风貌,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和生活情调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潜藏在艺术形象中的意蕴呢?据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意蕴就是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换言之,人物形象中的内在气质、风骨和精神,景物形象中传达出的情趣、品格和风貌,都应该属于意蕴的范畴。如著名影视演员陈道明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塑造的康熙皇帝,在运筹国事、宫闱斗争中表现出的“傲骨情结”;付彪在电视连续剧《青衣》中塑造的“面瓜”,在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流露出来的“大男人小丈夫”气质,都是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蕴。表现在景物形象中的意蕴,是指潜藏在笔墨之中,通过具体形象传达出来的情趣,是诗、画作品中让人们感到的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吴冠中的国画《榕树与海》,蒋志鑫的国画《圣界》,都是在字里行间、笔墨情趣里体现出无尽的意蕴。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这种艺术特性解释为“有意味的形式”[9],从而把艺术作品的意蕴放在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层面。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艺术语言的表象层与艺术形象的结构层在融合中所产生的特殊意义,是在艺术作品有限的“象”中体现出无限的“神韵”,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感性形式之中,欣赏者感悟、体察到的意味。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艺术作品的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这是由于艺术家塑造形象的深刻性和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及价值取向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正如人们所说的,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也曾指出,同是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0]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图5-7)是一部饱含哲理、充满心理冲突的力作。全剧塑造了几位身陷牢狱的抵抗组织游击队员。他们面临的不仅是酷刑、处决还有死亡前的痛苦等待,超过肉体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倒成了一种解脱。置身囹圄的每个人都在向自己提出一个直逼灵魂最深处的问题:“是抵抗、是生、是死,还是被出卖?”全剧的艺术语言、创作思想、戏剧冲突极富意蕴,探索了人在逆境中对于选择、责任、道义以及人性的多义性的理解。西班牙著名现代艺术大师达利的雕塑作品《钟》,表现的是一棵干枝上搭着一只“像烙饼一样卷着的钟”。在作品生动的视觉形式之外,让人们感觉到的是扭曲了的时间?变异了的标准?还是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主张正义的思想?许多种多意的意蕴顽强地从变形的钟表中显露出来。再有,米开朗琪罗的四件大理石雕刻《夜与昼》、《暮与晨》(图5-8),表现的内涵就极其丰富。美术史家瓦萨里认为这几件作品表现的是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有人则认为它蕴含着米开朗琪罗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索;更有人认为这四件作品表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种种蕴含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索。

艺术意蕴是在艺术作品中通过有限体现出的无限,在表象里蕴藏的意味,在具象中显现的神韵。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即意蕴。

(二)意蕴的核心

意蕴的核心主要是人生哲理,反映在艺术作品里,就是深深蕴含在内容与形式之中,潜藏在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之内,又时时通过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情节、完美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体验。如达利的《太空象》就是一件哲理深邃的艺术作品。作品表现的大象长着长长的四条腿,仿佛呼唤着人们给它的生存空间太小了。它们挣扎着要离开地球,飞向宇宙。它们以庄严的面孔,向人们昭示着要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爱护人类的惟一的家园——地球。如果我们用全部的身心解读这位大师的作品,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的是弗拉迪米尔和艾斯特拉贡在旷野的一条路上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物。但是,谁是戈多?他们也闹不清。此人不断送来马上就要到来的信息,但是又从来没有出现。在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的谈话中,设想了种种站不住脚的假想,又认为他们的存在一定有某种意义,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解释……就是在这一幕幕的期待中,表现出人生就是一种无望的寻求和期待的哲理。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红地球·蓝地球》(图5-9)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反映环保题材的剧目。全剧以绿色的哭泣、红色的焦灼、银色的恐惧、蓝色的梦幻四个板块构成了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全剧描写的是在欢乐的火把节上,地球魔毁坏了森林并且抢走了大熊猫。小博士、达吉、金丝猴奋力追赶,要救出大熊猫、打败地球魔。他们一路追踪,看到地球魔污染的海水出现了赤潮,致使小海豚窒息死去。在南极的上空,地球魔又疯狂地“吞噬”臭氧层,又使得小企鹅的眼睛看不见冰雪的世界。小博士们运用“虚拟空间实化技术”与地球魔进行较量,请来了孙悟空大战地球魔,又请来了女娲修补臭氧层空洞。可是,地球魔的能量越来越大,人们怎么也战胜不了它。小博士们在与地球魔的斗争中,逐步地认识到地球魔的形成,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疯狂掠夺和破坏的结果,地球魔的能量也是来源于人类环保意识的淡漠,从而理性地意识到地球魔的制造者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一出大型科幻木偶剧,使人们在娱乐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味到了一个深邃的哲理——人类期望着环境的改善,焦虑着资源的浪费,担心着生存环境的恶化。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又都在制造着来自于自身的威胁。所以,必须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定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人类惟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向人们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

img41

图5-7 死无葬身之地

img42

图5-8 夜与昼、暮与晨

img43

图5-9 红地球、蓝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中,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和艺术形象层,否则就构不成完整的艺术作品。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是在艺术语言层和艺术形象层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意蕴、哲理。当然,一些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较强的作品就不一定具有艺术意蕴这一层次,它们往往只会带给人们轻松、奇特、娱乐的体验而已。另外,这三个层次又各具独立性,在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中发挥着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从艺术作品的总体方面上讲,艺术作品必须具备以上三个层面的意义。只有达到了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