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9.2.2 二、艺术形象层

二、艺术形象层

艺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是艺术形象层。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审美意向的外在表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物态化形式,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动作等具有艺术语言特征的外部形态,接着会发现这些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是为了塑造形象的。在艺术作品中,一个个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一群群生动、有趣的动物的体态,一道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一组组深邃、扑朔迷离的审美意境跃然于纸上、活动在文字间、跳跃在音符里、刻印在欣赏者的心中……无论是单一的形象,还是群体的形象,它们在艺术作品形象结构层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

(一)艺术形象的范畴

艺术形象的范畴应该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和意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形象结构层的全部内容。从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上讲,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没有形象就割断了艺术创作、表现、审美的整个艺术行为。中外著名的艺术家用他们的全部思维、情感和技术手段,在艺术作品中努力地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与表现,从而产生出许多举世闻名、形象鲜活、情景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处于核心位置,因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同样也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心。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情感,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是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和重点。于是,人物形象便构成了艺术形象体系的核心。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总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认识生活、掌握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对象。在文学作品中,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刘备、张飞、关云长;《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复活》里的玛斯洛娃、聂赫留朵夫;影视作品中的林则徐、邓世昌、李双双、林道静、艾丝米拉达;舞蹈作品里的奥杰塔、契珂弗雷德、罗米欧、朱丽叶;戏剧作品中的俄狄浦斯王、奥赛罗、哈姆雷特;绘画作品里的父亲、蒙娜·丽莎;雕塑作品中的大卫、维纳斯、思想者等,都是中外艺术宝库里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强烈的思想感召力、艺术形象的独特性,世世代代地作用于欣赏者的思想和灵魂,启迪着后辈艺术家的心智和创作。如《复活》中的玛斯洛娃,人们就是通过这位纯情少女前后经历的堕落与复活的过程,认识了俄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肮脏与腐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泯灭与摧残。我们又可以通过林则徐、邓世昌这些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形象,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抗击英帝国主义者、抗击日寇侵略者的斗争精神,以及清王朝软弱、无能和不抵抗政策给人民、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可以认为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经典。他用自己的心理语言勾勒出拉车人——一位劳动者的高大形象,映衬出“小我”的主观心境,从而表现出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人们就是通过这些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得到艺术的审美愉悦。

2.景物

艺术形象不仅仅是人物形象,在更多的艺术作品中还表现出新鲜、生动的景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它们千姿百态地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传达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情趣。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古诗词里描写景物形象、传达审美意境的佳作。这首小令全文仅仅28个字,生动、可感地描写出了人物、景物和意境。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一个个景物形象,与夕阳西下、思乡断肠的游子形象,有机地构成了一组整体的形象群。它们共同表现出天涯过客的愁思、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描摹出萧瑟、悲凉的感人景象,传递出隽永、幽远的审美意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幅摇曳人心的秋凉之境,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

再如,巴蜀画家李树堂的画作《悄悄话》,描写的是竹架上开放着一簇簇鲜艳的牵牛花,花下面是一对鸡公、鸡婆在窃窃私语。开放的牵牛花仿佛告诉人们不要打搅这对甜蜜的情侣,而相爱的“主人公”那尖尖的嘴巴和生动的眼神似乎在传递着许多私密的情话。它们具体讲的是什么,就在这“话里画外”。画作以清新、自然的笔墨情趣传达出盎然的意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在文学作品、绘画、摄影、影视等艺术作品中,生动、感人地体现着它们的艺术价值,又以它本身的艺术语言彰显着它的审美作用和社会功能。

3.意境

意境是表现在形象结构层里十分重要的层面,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是我国艺术家在艺术作品、艺术表现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在形象结构层面里充分地展示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着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不可取代的审美作用。(本章的第三节典型和意境,将对此进行详尽论述)

(二)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具体性、概括性和感染性。

1.艺术形象的具体性

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的表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具体、可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离开了个别的、具体的、直观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作品便不存在了。例如,我们指着一面白墙说:“这是我的画作。”面对一片蓝天说:“这是我的音乐。”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相信的。但是,当白墙上有了线条、色彩,即便是“蜡笔图画”,也可以称为形象。对着蓝天高唱着的“信天游”,即使是再简单的曲调有了旋律和节奏,便构成了音乐形象。可见,艺术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必须以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表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如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在其画作《八哥》(图5-6)中,寥寥几笔就让人们看到了俏立在干树枝上的八哥和墨外留出的“天空”形象。试想,若无这洗练的几点墨色,哪来的这一组生动的形象?若无这八哥、干树枝、天空形象的真实存在,我们又怎能体味到画面中传递出的情感?朱耷原是明朝的皇族,明亡之后他不愿与清朝合作,出家当了和尚。他画的动物形象常作“白眼向人”之状。作者借物抒情表现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朝灭亡的惋惜,流露出了他的郁闷的思想情感和不屈的品格。所以郑板桥给他的画作题诗时写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img40

图5-6 八哥

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构成了作品的基础,而传达出的情感又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活、有力。

2.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概括性,可以理解为普遍性、共同性、代表性。艺术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与照搬,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所创作的崭新形象。它既具备了客观生活中这一类人物或客观事物的共性特征,又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物或事物。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仅要具体、可感,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以鲁迅先生的邻居单妈妈、宝姊姊和看坟的女人为原型,遵照一定艺术创作规律把她们“打碎”后又重新“塑造”的全新形象。这些女人有着不同的遭遇,又经受着生活的共同苦难。鲁迅先生把这些真人真事集中在祥林嫂一个人物身上,又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作品里表现了她再嫁时的不屈抗争、丢失阿毛的精神崩溃、捐门槛的无谓努力、风雪讨饭的冻饿而死……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突出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并把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对人的压迫、奴役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倾注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之中,使祥林嫂的形象既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又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祥林嫂是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旧中国农村妇女中的一个,又是千千万万个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压迫、歧视下,旧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是有着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没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是干瘪的、概念化的图解,反之,没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就会失去生活的基础,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3.艺术形象的感染性

艺术以情动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艺术形象的感染性又成为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电视剧《关中往事》中土匪头子十三爷去土豪许云卿家“讨情账”一场戏,就对艺术形象的感染性作了很好的说明。十三爷为妻子喜凤报仇来到许家,找大少爷许望龙讨还情账,要割下许望龙的“命根”,还喜凤受辱被逼逃离许家的一段情仇。此时,恰巧大少爷不在府内,其父许云卿为了保住儿子姓命,为了了断与土匪十三爷的恩恩怨怨,毅然用铡刀切断了自己的一条腿作为偿还。著名影视演员姬麒麟用他极富感染性的演技,塑造了“土豪”和“父亲”的形象。土豪许云卿他有“齐家”的一面,若非如此,他收拾不了这么大的家业和巩固不了在当地的势力。他的行为又代表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的狠毒与暴戾。然而,他又是一个父亲,为了儿子,为了封建家族的世代香火……他义无反顾地做了。“断腿护子”的画面切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发挥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折服了土匪十三爷,也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综上所见,艺术形象因为生动、具体、可感,才能让人们感到它的真实存在;艺术形象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性,才会有其社会性和典型性;艺术形象只有发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性,才能实现“这一个”形象的存在价值和作为艺术形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