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8.5.3 三、艺术思潮

三、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受一定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政治、哲学上的思潮)的影响,一批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共同提出和宣传某种艺术主张,从而在艺术领域形成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并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思潮往往是阶级斗争、政治矛盾在艺术领域内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伴随着政治思潮、社会思潮常会有艺术思潮出现。如16~17世纪,是欧洲君主政体的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时期,艺坛上便出现了以政治上拥护王权、宣扬个人服从国家的理性主义为创作原则的古典主义艺术思潮。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艺坛上便出现了以反对封建制度,反对民族压迫,宣扬资产阶级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思潮。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西方艺术又几乎都卷入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现代主义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影响。

(一)艺术思潮产生的背景

艺术思潮的产生,总有它赖以产生的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

1.政治斗争和阶级矛盾对艺术思潮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政治斗争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艺术思潮的实践和发展深深打上政治和阶级的烙印,甚至艺术思潮成了阶级斗争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当时著名的艺术思潮。新文化运动开始打的旗号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时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还是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在扩大,思想观念开始变化,除了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外,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了宣扬的主流,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成了不可抗拒的潮流,最后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当时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哲学思潮对艺术思潮的产生影响重大

社会思潮往往是当时思想意识领域的某些趋向或潮流的反应,这种趋向或潮流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必然会影响到艺术领域的变革。以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为例,这股19世纪后半期萌芽、20世纪初崛起、20世纪中期逐渐衰落(转入后现代)的艺术潮流,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由世界大战造成生灵涂炭而引发的精神崩溃,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动摇了固有观念,由社会异化造成的心灵扭曲,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强化的人们对传统和理性的怀疑等而陷入的精神危机,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及自身的重新审视,使传统的重客观、重理性的文化思想蒙上了虚幻的色彩。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界,因此,重主观、非理性、具有虚无主义色彩的社会文化思潮兴盛起来,其作品的主题往往含有隐喻性,背后均有其哲学、心理学等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3.艺术自身的发展对艺术思想提出新要求,也会对艺术思潮的出现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在西方的艺术传统中,由古希腊的雕塑、荷马史诗等艺术中体现出来的重写实的倾向和艺术传统,经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论的阐发,是西方美学和艺术的正宗,绵延2000多年。其间虽然夸张、变形、抽象、象征等手法兼而有之,但重写实是其艺术主流。此主流到19世纪6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时已达到顶峰,再超越它已很困难,必须另辟蹊径以求得发展。同时,当时很多艺术家也已厌倦了流传2000多年的写实传统,希望寻找新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因而现代派画家“转而在东方艺术、非洲艺术、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里寻找新的冲动”。他们“迷恋的变形美、装饰美、稚拙美和抽象美,是有其美学追求的”[34]。它体现了一种写实艺术向写意、表现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如西方戏剧,也由写实向写意发展,由外向戏朝内向戏发展,这尤以西方现代派戏剧为代表;由或话、或歌、或舞的单体剧向熔歌、舞、戏于一炉的多体戏剧发展,如美国的音乐剧热潮(实为歌舞剧)。这些艺术自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西方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相融合,在现代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强调直觉、下意识、梦幻、本能、荒诞、象征,等等,与传统艺术形成鲜明对照,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二)艺术思潮的特征

1.在艺术思潮中,往往出现新的艺术思想

新的艺术思想是艺术思潮最重要的标志。其中新的艺术主张、创作倾向及其反对的对象,以及由新的创作倾向引发的创作活动,包括新的创作方法、艺术手法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也是形成艺术思潮的内在动因;然而在其中也包含着某些不科学的内容,这是它以后随着社会思潮的衰落而衰落的根源。当一种艺术规范被确立后,随着艺术的创新,往往会引起后来者对原有规范的变革。当这种变革意识成为共识、形成运动后,艺术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

2.艺术思潮往往成为群体性活动

因为艺术思潮往往是以倡导某种艺术思想的一个或几个艺术流派为核心而形成的审美群体创作活动的潮流化,因此,它是在一定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下的群体性活动,而且声势浩大。

(三)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艺术思潮可以促进艺术流派的产生

一种艺术思潮往往可以促进一个流派甚至几个流派的产生。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接连推动了野兽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派、荒诞派、达达派、意识流、印象派等许许多多艺术流派的产生,这些流派的产生,无不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反传统的艺术观念相关,它们都是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演化的产物。

2.艺术流派的产生又可推动艺术思潮的前进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之所以能风靡西方世界,进而对艺术创作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也离不开许许多多、各领风骚、此起彼伏、今长明消的艺术流派的推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有时又并不同步产生,二者并无必然联系,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立性。有时,在艺术思潮中并无艺术流派出现。例如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曾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文艺思潮,但当时很少出现文艺流派。反之,艺术流派产生的时候,也不见得一定会有相伴的艺术思潮。如我国唐宋时期曾出现许多诗词和绘画流派,但并没有相伴的艺术思潮。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艺术思潮更倚重社会思潮和理论力量,而艺术流派更注重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并同艺术风格的关联更为密切。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艺术心理定势 艺术创作个性 创作方法 艺术思潮

二、简答题

1.艺术创作主体应具备怎样的思想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2.艺术创作的心理要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什么是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灵感?它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认识灵感现象?

5.什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有哪些特点?

6.什么是现代主义?它包括哪些重要艺术流派?

7.什么是艺术风格?其形成应具备哪些标志?

8.什么是艺术流派?其形成有哪些条件?

三、论述题

1.试述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的相互关系。

2.结合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一创作经验,阐述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3.谈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关系。

【注释】

[1]法捷耶夫著,刘辽逸译:《论作家的劳动》,《论写作》,第1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赵茜、赵栩译:《艺术》,第225~226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第67~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5]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第5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第20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鲁·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觉论》,第2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9]梅兰芳、马连良、盖叫天等著:《和青年演员谈学艺》,第34页,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10]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78~7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1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第14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2]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论文学》,第158~1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3]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论文学》,第3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4]《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第32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15]转引自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第15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6]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第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7]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论文学》,第16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8]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6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

[20]契诃夫著,汝龙译:《契诃夫论文学》,第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1]司汤达:《红与黑》,第47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2]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第207页,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23]卢那察尔斯基:《论苏联文学》,《苏联作家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24]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参见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第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7]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6页,齐鲁书社1982年版。

[28]席勒:《致威廉·韩保尔特的信》,《席勒评传》,第55页,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29]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第7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0]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论文学》,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1]埃德施米特:《创作中的表现主义》,《西方现代文论选》,第15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32]别林斯基著,别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50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33]别林斯基著,别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第73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34]邵大箴:《传统美术与现代派》,第30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