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8.4.2 二、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浪漫主义就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26]。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浪漫主义就是“造境”[27]。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是指依照艺术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有人也称“理想主义”、“抒情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称艺术史上两大创作方法。

最早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进行理论阐述的是席勒。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把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归纳为“表现理想”。1872年,法国浪漫主义的领袖雨果发表了被称作是浪漫主义宣言和纲领的《克伦威尔·序言》,全面批判了古典主义,陈述了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

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就已具备了浪漫主义的各种特征,堪称浪漫主义的开山杰作。此后,在汉魏六朝的诗赋中,如曹植的《洛神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唐代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诗歌,宋代的苏辛(苏轼、辛弃疾)的词作,明清戏曲小说中汤显祖的《牡丹亭》、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继承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浪漫主义传统在“五四”时得到了新的发扬,郭沫若的《女神》是典型的代表作。

(一)浪漫主义特征

1.理想性

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要求按照艺术家的理想和愿望,也就是按照艺术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说,有人也把浪漫主义称为“理想主义”。因此,在表现生活的时候,他们不是遵循现实生活本身的逻辑,而是遵循理想化的法则,用席勒的话来说,浪漫主义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28]。正因为这样,浪漫主义不对现实生活作冷静的分析、客观的描绘,而着力于描写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却是作者所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事物。正如高尔基指出的,浪漫主义在反映生活时,“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29],着力展现理想化的生活图景。可见,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浪漫主义的灵魂,理想主义构成了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例如陶渊明生活在封建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时代,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腐败,使他“大济苍生”的宏愿无法实现,他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于是退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桃花源记并诗》中,他并没有直接描写和批判他所痛恨的黑暗现实,而是描写了一个芳草鲜美、丰衣足食、人人劳作、怡然自乐的人间胜境,歌颂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陶渊明是以他“再造”的理想生活来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照的,从而表现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浪漫主义表现的理想,并不全是幻想或空想,它们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现实依据。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进步理想是同社会的发展趋向、同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相一致的,因而同样能够以理想的真实来折射生活的本质,《桃花源记并诗》就是一篇经典之作。

2.神奇性

浪漫主义所塑造的形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尚未普遍存在的,只是作者认为应该有、希望有,或者将来一定会有的。因而浪漫主义不必像现实主义那样,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而可以不受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时空的约束,可以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的常规,按照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因而,浪漫主义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史传奇、神话故事,通过离奇的情节、神异的境界以及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和性格非凡的超常化人物等,描写奇人、奇事、奇境。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现实幻想,鬼域神界,皆可呼来笔端。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写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死,死后还魂,最终与意中人终成眷属,这种超越生活常规的离奇情节的设置,只有浪漫主义才能做到。浪漫主义创造神奇形象的特征,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中更为常见。它们往往喜欢描写生活悲剧,特殊性格,异常事件,异国情调等。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是一部富有典型浪漫主义特征的交响曲。它创作于1830年,全曲借想象来描绘梦幻,充溢着热情、紧张、悠扬、低回、激越、狂放等复杂的乐思和浪漫的情调。

3.抒情性

浪漫主义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而不注重对宏观世界的精细描摹。重情、主情是浪漫主义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又一特征,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人也把浪漫主义称为“抒情主义”。

浪漫主义在个性情感的表现方式上也同现实主义有所不同。现实主义讲究主体情思的隐蔽性,竭力把情感隐藏在艺术形象之中,由其自然流露。而浪漫主义则注重主体的强烈外露,追求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常常如火山爆发,激情喷涌,淋漓尽致。在浪漫主义艺术中,主体的情思意绪具有强大的张力,它的外射有时具有超越一切,涵纳一切,冲决一切的强大动势,其外化出来的形象也就带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的气概。如屈原的《离骚》、郭沫若的《女神》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

(二)浪漫主义的类型

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抒写理想,因此,理想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浪漫主义的性质。凡是抒写进步的革命的理想的,就是积极浪漫主义;反之,抒写落后的、反动的理想的,就是消极浪漫主义。

1.积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大多具有反抗黑暗势力的叛逆精神,具有追求光明、自由和解放的进步理想。尽管难免有某些空想色彩,显得抽象空泛,但仍气势奔放、情调昂扬,使人受到一定的激励和鼓舞,无不表现出为真理、正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为自由解放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它同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如雪莱的《西风颂》就把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热情讴歌它席卷残云、扫荡落叶的磅礴气势,并乐观地预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绘画中,19世纪法国浪漫派绘画的领袖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着人民》(图4-2),表现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但画家不是如实地“再现”他亲眼目击过的这场悲壮激烈的革命,而是以奔放的激情,塑造了富于象征意味的自由女神的形象。这位半裸的女神,左手持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着革命的队伍,踏过保皇党士兵的尸体,昂然前行,象征着自由的必然胜利。这幅画被誉为法国革命浪漫主义的里程碑。在我国,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充溢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也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2.消极浪漫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作品大多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幻想、梦呓之中,怀恋已经灭亡的过去,反映了没落阶级的生活态度和情绪,调子低沉、阴暗,常常蒙有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只能引人脱离现实、消极伤感。高尔基曾有过明确的阐述:“消极的浪漫主义,——它或者粉饰现实,企图使人和现实相妥协;或者就使人逃避现实,徒然堕入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深渊……”[30]《死之岛》(图4-3)是19世纪德国画家勃克林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完全是一个想象中的境界,同时又完全是一个死亡的境界。这是作者对生活的绝望悲观情绪的表现,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消极影响。以英国“湖畔诗人”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则为法国大革命的形势所吓倒,面临着工业革命的巨大浪涛,他们怀恋已经衰亡、崩溃的封建制度,幻想着中世纪宗法式的古老生活。另外,如我国佛教故事中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都是在宣扬一种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

img29

图4-2 自由引导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