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8.2.1 一、生活体验

一、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艺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体验中进行感悟,进而进行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就是在生活的体验中储备创作材料,积累审美经验,感悟和发现审美对象,萌动创作审美欲望及生成创作动机。因而,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准备阶段。

生活体验可以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类型。自发体验是艺术创作主体在生活中无意识或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体验,如童年时代的记忆和无意间积累的生活经验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16岁时,曾在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所谓盗窃罪遭到酷刑时的惨状,使他深为震惊,久久不能忘却。这种刺激性的体验与感受,在他10多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40年后创作的《悲惨世界》中,都有所反映和体现。自觉体验则是指艺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为艺术创作而深入生活进行的、有目的的体验。如元代大画家赵子昂为了画马,不仅运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观察、感知马的特征,还在观察马时解开衣服趴在地上,学着马的跑跳腾跃等各种动作,他运用自己的触觉、运动等行为来进行切身体验,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直接、深切。赵子昂学马的过程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正如罗中立创作作品《父亲》时广泛深入观察老农形象是一个道理。

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体验,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可以达到储备创作素材和积累审美经验的目的。这种经验积累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

直接经验积累,又可分为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两类。亲身经历可以给艺术创作主体留下非常珍贵的艺术创作素材,特别是有异于常人的遭遇或难以忘怀的爱恨情仇,或是儿时的至深记忆等亲身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艺术家一触即发的宝贵财富。如小仲马的《茶花女》,饱含着创作者浓浓的爱意。亲眼所见的素材也是艺术创作者很宝贵的财富。如达·芬奇创作的作品《蒙娜·丽莎》,据说他用了4年时间,并运用了多种方法才琢磨出蒙娜·丽莎睿智神秘的微笑。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也是作者对拾粪农民和巴山老赤卫队农民最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果。

间接经验对于艺术创作也非常重要。因为艺术创作主体在人生有限的几十年里,是根本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时时亲眼所见世间万物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需要艺术创作主体从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中和已有的知识里吸收养分、充实自己。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学习和掌握前人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艺术的新天地。

直接经验是理解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有了直接经验就可以使艺术创作主体多了辨别和学习间接经验的条件。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二者共同丰富着艺术创作主体头脑中的艺术创作素材,不断提高着他们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想像力。艺术创作首先在“创”,其次为“作”。“创”即“新意”,没有“新意”来谈“作”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而新意正是源自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即使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也不能简单地去回放历史,更不可以篡改历史来追求所谓的新意,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在创作此类作品时并不是简简单单为了票房、为了影响,更为主要的是要“以古鉴今”。即使是神话题材的艺术作品也不能例外。如《西游记》中出现的天兵天将,他们是作者将生活中存在的将领形象置于蓝天白云中组合而成,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把将领的功能扩大化、夸张化;天宫中的各种宝物,如托塔李天王的玲珑宝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铁扇公主的铁扇等,也都是以生活中的器械为原型进行神化而成的。完全脱离开社会生活的表象,是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想象、艺术意象和艺术形象的,因为受众不能迅捷地和身边的事物进行联想,也不可能主动地去接受你的这种空想,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的哺育和时代精神的滋养。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体验的认识程度有深浅之分。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离不开艺术创作主体雄厚的艺术心理定势与激情洋溢的艺术创作素养。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搜集,在搜集中感受,在感受中逐渐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