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8.1.1 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内涵

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内涵

艺术创作主体即艺术家。艺术家是一个群体概念,泛指从事各种艺术创造的工作者。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不但掌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他们的艺术生命在于创造,他们可以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掘出更多的、更具典型意义的、更有利于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并且可以利用已掌握的艺术手段,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展现于受众。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创造活动都是以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没有审美体验和实践,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同样的道理,只有审美体验和实践,也还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艺术家必须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也就是说,艺术家还必须具备艺术创造的天赋、才能,掌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根据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又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它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规律和特征,才使得作为审美的精神生产者的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分工。例如在艺术生产中就存在着个体性与集体性艺术生产的区别,因而,艺术家就有了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家、美术家,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的编导、演员等工作者。他们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各个部门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按照艺术生产的方式不同,有一次性生产,如文学、绘画、雕塑等,也有多次性的艺术生产,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而表演艺术除需要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曲、作词、编舞、编剧外,还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表演者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由卡拉扬指挥的乐队和由伯恩斯坦指挥的乐队,可以演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仅在前苏联就先后拍摄了近十次,导演和演员们每次都给作品注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得影视艺术具有了新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把艺术仅仅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甘愿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总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本身执着的爱。远如屈原在流放中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近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她对艺术的挚爱与毕生追求正是“戏比天大”四字的真实写照。

第三,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马克思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比其他精神生产,尤其是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从本质上讲,艺术独创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所致:

首先,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人类情感是丰富的、多重的,它要求艺术也要有丰富的、多重的表现。即使是同一题材,所引发的情感也应是丰富多样的。不仅在某一个时期内会有多种表现,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社会的巨变产生了新事物,引发出了新思想、新情感,过去的艺术语言和方法已经无力去表达,这就需要艺术家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和方法以适应表达这种新情感的需要,这是艺术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其次,艺术欣赏心理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艺术家若要使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够拥有与之期望相当的受众,就必须考虑欣赏者的欣赏心理。求新、求奇是艺术欣赏心理的特点之一。正如人们总吃一种食物会感到腻烦而要求变换口味一样,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需要经常变换口味,这都是人的正常需求。我们欣赏的绘画,如果它们总是以原来的面貌或风格进行不断地重复,我们也会感到枯燥乏味。艺术家只有不断地进行革新和创造,不断地推出创新的艺术产品,才能满足各种欣赏心理的需要。

再次,艺术家只有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之树常青。“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艺术上的重复包括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毕加索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肯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是永恒的。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的艺术家,等于在扼杀自己艺术的生命。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只有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永葆艺术生命的青春活力。

(二)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主体条件

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主体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即思想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1.思想修养

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家的全部修养和学识参与体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只有适时、适度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思想修养,才能和其审美创造能力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的思想修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先进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基本观点的总和,即包括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伦理观、政治观、人生观、审美观等一切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审美观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的世界观决定着艺术创作主体正确的创作方向、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并作用于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唯物论使艺术创作主体懂得了深入社会生活是积累创作素材的主要途径;辩证法使艺术创作主体善于正确地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步的人生观使艺术创作主体具有巨大的创作动力和创作热情;科学的审美观使艺术创作主体能够正确地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去追求更高更理想的艺术审美境界。

艺术家只有具备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审美理想,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住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回顾历史和观察现实,从而把握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2)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其活动是一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这种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动机一般是来自某种强烈且纯真的情感冲动,并为这个冲动赋予具体的行为。艺术创作主体独立的人格、敏感的心灵和先天的气质与秉性,以及来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民族心理所构成的后天环境影响,成为造成艺术创作主体产生丰富情感的主要因素。

艺术家的感受、情感、思想、愿望、志趣等主观因素,对艺术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主体,决不能冷冰冰地对待生活,也不能像哲学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这些都同艺术家的情感密切相关。同时,也只有融入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可能打动接受者,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创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或是喜,或是悲,或是难以名状的一种什么情绪等,但不管是哪种,都必须是纯真的,只有真,才能使作品活灵活现,才能使作品感人动己。贝多芬在一次痛苦的情感煎熬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献给他钟情的恋人,使得名曲《月光》诞生。虚伪的作品就像虚伪的人一样不受欢迎,掺假、平淡的作品难以激起受众的共鸣,生编滥造、毫无情感的作品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艺术家还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这是艺术创作主体具有丰富情感的首要条件。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本身”,透过艺术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力量。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主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人格的高尚与卑下,直接影响到艺术创造的格调与作品的品位。

艺术创作主体只有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自由地感知事物,从而将激发出的、不受影响的、真实丰富的情感,投入到实际的创作中去。如果一位有天赋的作曲家,一只眼睛盯着五线谱,另一只眼睛紧盯着批评家,相信他是不会写出什么好的作品的。后天的环境影响会增强或削弱艺术创作主体先天的气质与秉性,使艺术创作主体的情感受到重要影响。

(3)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

艺术家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类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宽泛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社会和审视人生,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红楼梦》、《人间喜剧》等巨著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创作者拥有广博知识的具体体现,若无多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难以将作品创作出来的。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说过:“知识对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对艺术家说来,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更是必需,如果他要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的话。”[1]今天的艺术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创作主体不断学习和不断充实的时代。因时代的要求,艺术创作主体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艺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美国艺术理论家房龙指出:“达·芬奇这位大师可以说是一名专业的画家、建筑师、哲学家、诗人、作曲家、雕塑家、体育运动员(跳高和跳远是他的长项),他还可称得上是一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解剖学的实习学生。再细数下去,他不仅会弹奏多种乐器(最喜欢弹竖琴),而且还能够亲自动手制作这些乐器。他还非常善于根据主人的预算和口味,帮助安排一些正式的社交聚会和晚宴,以给到访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他在工程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涉猎,并发明了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灌溉的方法。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飞行器和潜艇,并在制造这两种东西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制造卷扬机和自动钻孔机的方法。这个不可思议的人能够做到的一定还有其他许多事情,只是一时想不起来罢了。”[2]达·芬奇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不仅在上述各个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和见解,还以《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艺术作品,将现实主义绘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再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各阶层的生活习俗等,都反映出作者曹雪芹对于当时的社会伦理纲常、民风民俗、诗词歌赋、建筑园林、医药烹调、农业知识等样样精通。广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艺术创作主体将深入生活的感受和各种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优秀的艺术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思想深邃、认识深刻、见解精辟,对人生和社会往往有着独特的感悟。在其作品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的自我感受及其相关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能否具有深邃的思想,是衡量一名艺术家修养与素质高下的重要尺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深度往往同艺术家本人的思想高度成正比,只有思想深刻、高瞻远瞩、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发现常人所未见的真理,也只有饱含艺术创作主体深邃思想的作品才能影响他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总之,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离不开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邃的思想,艺术创作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深邃的思想为指导。

2.审美创造能力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还必须具备或努力使自己具备审美的创造能力。

(1)敏锐的感知力

作为艺术创作主体,首先要养成敏锐地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并在观察中发现素材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在观察中提炼素材的本质性和可取性,在观察中培养自身的自觉性和敏锐性。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必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他们需善于观察和捕捉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事物特征及情绪因素,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作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因此,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是确认一名艺术家艺术修养和素质的高低、优劣的主要标志。

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创作经验,更离不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客观心境。不同的艺术创作主体的心情,相同艺术创作主体的不同心情均有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正如苏珊·朗格所言:“所谓艺术家的眼睛,就是能将看到的事物(或声音、运动、事件)同化为内在形象的眼睛,也就是将表现性和情感意味移入到外部世界之中的能力。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所取得的一个图案、一束鲜花、一片风景、一桩历史事件或一桩回忆、生活中的任意一种花样或课题,都被转化成一件浸透着艺术活力的想象物,这样一来,就使每一件普通的现实物都染上一种创作物所应具有的意味。”[3]这就是说,艺术创作主体是直接在生活中感受,并将其感受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因而,被观察的事物是作为“一般的认识”,还是作为“审美的感受”,就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和一般受众者的根本区别。

罗丹认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4]也就是说,艺术创作主体只有具有超常的艺术感受力,才能从别人见惯了的东西上发现美,才可以将这种美通过作品得以体现。超常的艺术感受力,其中包括艺术直觉。所谓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这种特殊的艺术思维活动,具有直接性和瞬间性的特点。它标志着艺术创作主体具有超常水平的艺术素养,是艺术创作主体知识经验积累厚积薄发的具体体现。

(2)丰富的想像力

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像力。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方面的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能力。艺术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心灵创造,它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艺术家记忆中零散的生活印象组合在一起,进行移植改造,通过想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二是将艺术家带入特定的创作情境,模拟描写对象的神态,体验描写对象的心情,以弥补艺术家生活经验之不足。

想象一般以内心感受为基础,以头脑记忆为材料进行组合、结构。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5]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心灵创造,而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则是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化了的心灵创造,是艺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形式。《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及出现的各路妖魔鬼怪无不性格鲜明、形象各异,《聊斋志异》中人性化了的狐仙精灵等形象的构造,《哈利·波特》中作者所想象出来的神奇画面及人物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等,都显示出了艺术创作主体丰富的想像力。经典音乐剧《西贡小姐》的原始创意正是来自曲作者勋伯格的丰富想象,他从一张无意中得来的新闻照片中勾勒出了《西贡小姐》的草图:“某日勋伯格坐在钢琴旁随意弹奏着什么,忽然眼睛的余光瞥见钢琴上摊开的一本杂志上露出的一张照片,照片上记录了这样一幅令人刻骨铭心的酸楚图景:一个越南妇人,手里拉着一个混血儿——这个混血儿是越南妇女和美国士兵所生的亲生骨肉,她拉着这个孩子不忍放手,远处一架直升机正在等待着这个混血儿上机,载着他飞往美国万里寻父;孩子的脸上挂满泪珠,紧紧握住母亲的手不肯离去;母亲的痛楚更是刻满双颊,为着下一代的希望忍受着生离死别的巨大悲痛……勋伯格被这张照片所凝聚的巨大悲剧意味震慑住了,他的灵魂受到强烈的撞击;脑海里浮现出普契尼不朽的歌剧《蝴蝶夫人》那类似的悲剧故事,所以他下决心要写一部以这张照片为内容的音乐剧。”[6]由一张照片而触发灵感,进而萌发写作音乐剧《西贡小姐》的创意,可以这样说,若无勋伯格的丰富的艺术想像力,断无经典音乐剧《西贡小姐》。想像力的丰富与贫乏,是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

(3)精湛的技能技巧和表现才能

艺术创作主体的技能技巧和表现才能,是指艺术家将头脑中的主观意象进行物化的能力,是完成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艺术家必须具备专门的艺术技能,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例如,音乐家必须掌握和运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法,电影艺术家必须掌握和运用镜头、画面、音响、色彩、蒙太奇等电影语言,画家必须掌握和运用构图、造型、设色等艺术手段。美国艺术家阿恩海姆曾说过:“艺术家与普通人相比,其真正的优越性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而且有能力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非艺术家则不然,他在自己敏锐的智慧结出的果实面前不知所措,不能把它们凝结在一个完美的形式之中。他虽然能够清晰或模糊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能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一个人真正成为艺术家的那个时刻,也就是他能够为他亲身体验到的、无形体的结构找到形状的时候。”[7]罗丹也说过:“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8]

艺术创作主体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来源于扎扎实实的学习与甘于寂寞、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才能将头脑中的主观意象幻化成富有意蕴哲理的艺术作品。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七十高龄仍然坚持练功,他说:“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咱们练功,得下狠心练。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打尽一切杂质,百炼而后成了纯钢。”[9]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创作主体无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为艺术进行勤奋的学习、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4)不断优化的艺术心理定势

所谓的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创作主体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修养,头脑中逐渐形成了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这种特殊的艺术心理态势就称之为艺术心理定势。较为系统、稳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任何一种艺术心理活动,都起着调控、导向、升华等方面的作用。因为它能把创作所需要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有可能引发的情感、思维方式和创作经验等预先储备就绪,一旦有了机遇就会迅速地、熟练地工作起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心理定势具有无意识状态下运作的能力。它可以决定后来创作系列活动的趋势和模式,可以在后来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准备和指向性的作用。具有雄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满腔的创作热情的艺术创作主体,当他接触到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事件时,就会产生某种艺术直觉,无须经过认识的全过程和详尽细致的逻辑分析,就能很好地把握认识对象的性质、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如一些诗人借景抒情的即兴名句,画家兴致所至的山水泼墨,音乐家灵感突发的绝妙动机等。它们带着神秘的面纱,往往被人们冠以“天才”,其实这些表现,都是得益于艺术创作主体长期在艺术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相关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

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其高低、强弱和优劣,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和艺术思维想像力的强度。艺术创作主体需要不断改善和调整自己的艺术心理定势,使自己的艺术心理定势向着完善化与优化方向发展,以创作出更多、更完美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