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7.2.3 三、表情艺术

三、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人类还处于野蛮时期,原始音乐与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它也是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表现性和表演性。

(一)音乐艺术

音乐,是指以人声和器乐声为材料,通过具有确定的音高,符合规范的、有组织的音响,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传达思想情感、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它是由旋律、节奏、曲式、调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的。其中以旋律、节奏、和声最为重要,被称为音乐的三要素。

旋律,也称曲调。它是不同乐音按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所进行的运动,是音乐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因素,是音乐的灵魂。乐曲的情感和形象特征主要是由旋律来确定的。例如《黄河颂》中那忧伤、哀怨的情调,悲愤激昂的情绪,中华民族那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精神,都是在那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回环往复的旋律中得以充分表现的。旋律是比较单纯的单声部音乐,它可以是单声部乐曲的整体,也可以是多声部乐曲的主要声部,但不能离开节奏而存在。

节奏,是组织音响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它是由乐音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包含音符时值的长短和力度的强弱。它将时间划分为长短相同的有规律的单位,即拍子,并且将众多的拍子用小节线分开,形成为节拍。从审美特性上说,一强拍与一弱拍交互出现的二拍子,容易产生刚强、稳健的审美效果;而一强拍之后继以两弱拍的三拍子,则能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觉。符合人的生理节奏(呼吸、心跳)的音乐节奏给人以自然、安详和从容不迫之感;违背人的生理节奏的音乐节奏,则给人以紧张急迫感和新鲜兴奋感。显然,使乐曲体现出情感不同变化的节奏,对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声,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它与由几个声部按照对位法则的结合而构成的复调,成为丰富音乐表现力、给音乐增色添彩的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譬如,为一首歌曲伴奏,能给该曲增添丰富的和声,使该曲变得更为丰满,更有光彩;大合唱中的男高、男低、女高、女低等各个声部同时歌唱,使歌曲富于立体感,从而更加悦耳动听,雄伟者更加雄伟,深邃者更加深邃。

此外,曲式、调式、调性等,都是构成音乐艺术的重要因素。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形成了音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

1.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抒情性

音乐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它特别擅长或者说不得不擅长于丢弃物象的具体状貌而致力于体验过的情感提升。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既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出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又不能像语言艺术那样描写出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状态,使人宛如身临其境,而只能是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苏珊·朗格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生活的符号性表现”。作曲家的心情愉快时,谱写的乐曲往往旋律舒展,节奏平稳;而情绪激动时,往往乐曲的节拍紧促,和声尖锐紧张。作为音乐欣赏者也同样如此,当你感到快活时,常常不由得哼起欢乐的歌,听到愉快的乐曲,更使你心花怒放。反之,当你碰到伤心事而愁肠百结时,听到悲痛、哀怨的乐曲,则能促使你把内心的压抑和痛苦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得到慰藉。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作为音乐作品,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把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具体地描述出来。但作为欣赏者,人们从那如诉如泣的旋律中分明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曲家的凄凉身世和悲惨的生活命运。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柴可夫斯基曲),其中虽没有模拟鸟鸣,但我们从那欢快的乐曲中却能感受到那美丽天鹅轻盈、飘逸的神情和姿态,仿佛看到四小天鹅在湖边草地上翩翩起舞,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可见,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心灵的直接语言。

(2)想象性

音乐长于自由想象而短于说理。由于声音不存在特定的概念,无法与各种事物构成对应关系,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是听不出各种具体物象的,这就需要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知识等加以联想和想象。实际上音乐形象是乐曲作用于人的听觉后,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乐曲描绘的声音形象转换成相应的画面,在内心深处唤起某种难以言状的情感意象,从而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心境的人,在聆听同一首乐曲后的感受及在大脑中所形成的音乐形象也不尽相同。正是由于音乐形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多义性的特点,作曲家往往通过加标题的方式来加以说明。如民族管弦乐《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琴曲《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它们通过模拟鸟鸣、流水、铜号、牧笛、晚钟、惊雷等声响,作为对春光、晨雾、暮色、风暴等的描绘,有的能使人联想到山谷中百鸟争鸣的景象,有的能使人联想到或恬静悠闲,或欢快热烈,或凄凉哀婉,或紧张激烈的场面。这时的人们完全可以依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在想象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任意驰骋。再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由于贝多芬曾说过,乐曲开始的主题动机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给这部交响曲命名为“命运”;再由于贝多芬的坎坷命运和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很多人就解释这首乐曲为“贝多芬和命运的搏斗”。该乐曲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或道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使我们联想到了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并由此激发了我们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可见欣赏音乐,即使是有说明的标题音乐,也同样离不开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由此可见,想象性是音乐艺术的突出特征。

(3)象征性

音乐形象具有象征意味,重在表情。它是通过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是通过“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塑造“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形象,而这种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本身就体现了音乐的另一特征,即音乐形象的象征性。下面我们以音乐基本要素之一的节奏为例来说明音乐的这一特点。

前文已经说过,节奏是组织音响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旋律配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我们都比较熟悉歌曲《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战。麦新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下,满怀激愤地写下了这首战歌。而支持这首歌曲高亢音调的,则是铿锵的节奏。全曲贯穿了有力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象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坚强决心。再加之较快的速度,就给这首战歌增添了无比的力量。再比如,法国歌剧《卡门》(比才曲)中有一段斗牛士艾斯卡密尤唱的《斗牛士之歌》,歌中的附点音符处处可见,象征着斗牛士的雄健体魄和力量。相反,节奏松弛、舒缓,一般则擅长表现一种安宁、深切的情感。例如《牧歌》(内蒙古长调民歌)的节奏就很自由(音符的时值要求不严格,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可做较为随意的处理),歌曲表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雪白如珠的羊群、清澄的天空、飘逸的云朵,并通过节奏与旋律的配合,歌颂了草原牧民恬静、悠闲、富庶、安逸的美好生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

在歌曲中,节奏是表达歌词内容的重要环节。在器乐作品中,节奏不同,也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蓝色多瑙河》(约翰·斯特劳斯曲),这是一首歌颂春天欣欣向荣的舞曲,其节奏明快,给流畅、优美的旋律增添了活力。因为圆舞曲多为三拍子的形式,重音落在第一拍上,有着旋转的感觉,所以,欢快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号)是讴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滞重、缓慢的附点节奏音型贯穿在乐章的首尾段落,有力地烘托出行进中的队伍以及对一代英雄的悲悼之情。由此可见,音乐中不同的节奏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能够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象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音乐艺术的类型

音乐类型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按使用工具的不同,可将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还可以细分为多种多样的乐种、样式和体裁。

声乐,是指以用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根据声音和歌唱的特点不同,分为男声、女声(分别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和童声三类;根据演唱的方式不同,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根据演唱的方法不同,分为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民歌唱法,还可以细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在演唱方法上大多比较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所谓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装饰唱法;所谓通俗唱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而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方法,它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较美声、民歌唱法来说没有那样太多的严格要求,但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欧洲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多种体裁,诸如声乐套曲、艺术歌曲、康塔塔、清唱剧及歌剧等。

器乐,是指用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器乐的划分法也很多。根据器乐的种类和演奏方法不同,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和打击乐四大类;根据器乐的演奏方式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伴奏、合奏等多种形式;根据器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不同,又分为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组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夜曲(肖邦的《升F大调夜曲》)、进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协奏曲(陈钢、何占豪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等。交响乐队主要运用西洋乐器来演奏,包括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三角铁等),有时还需要弹拨乐器(竖琴、吉他、曼陀铃等)和键盘乐器(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等)。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则是运用民族乐器来进行演奏,包括弦乐器(二胡、板胡、高胡、低胡等)、吹管乐器(笛、箫、笙、唢呐等)、弹拨乐器(琵琶、柳琴、月琴、三弦、扬琴、阮、筝等),还有打击乐(鼓、板、锣、钹等)。器乐既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形式来演奏,又可以作为声乐的伴奏,其表现力比声乐更为丰富多彩、灵活自如。

(二)舞蹈艺术

舞蹈,是指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节奏、韵律、构图、表情与空间运动等构成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造型,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形体动作。它是以人体的四肢、身段以及表情姿态构成某种相对静止的形态。这种“形”与“神”的组合,产生的富于雕塑感、美感的形象动作,是对刹那间的生活片断的凝固,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它能在舞蹈表演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展开联想,回味无穷。很多舞蹈为了渲染场景和人物的诗意美,常在舞蹈的开场和结尾时,把流动的舞姿化为静态的造型,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空间,给观众留下新奇而美好的感受。

节奏,是舞蹈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它是指舞蹈动作在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对比上的各种规律。舞蹈的节奏是舞蹈律动的基础,也是联系动作的强有力的纽带。离开了舞蹈的节奏就不可能产生有韵律感的舞蹈动作。

韵律,是节奏的延伸与变化。节奏似跳动的脉搏,韵律如缓缓的血流。二者在舞蹈语言中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舞蹈韵律的形成有三连(联)与三韵(蕴)。三连是动作的连续、联系、连接,即将动作过程连续的延伸给以清晰的展示,并将几个相互有内在联系的动作连接为整体的舞蹈动作组合,形成动作的外动韵。三韵(蕴)是动作的意蕴、情韵与气韵,三者形成动作的内动韵。外动韵与内动韵有机结合就产生了舞蹈的韵律感。韵律对舞蹈语言来说具有和谐、统一、脱俗、抒情、优美的作用,可使人体动作达到理想美的境界。

构图,是舞蹈动作空间的外延。舞蹈动作造型需有构图,舞蹈在舞台等空间调度上随时要有精美的、有表现力的构图。构图通过点、线、角、面、体、形的各种配合,可以表现各种环境、意境、思想、情感的美。与节奏、韵律密切融为一体,并与服装、化妆、道具、灯光、布置、色彩结合运用,使舞蹈语言具有丰富的情景、意境、气氛、色彩的表现力。

表情,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表情的融化,有些动作即使有生动的节奏,也还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说舞蹈的“律动性”是内在的情感和外部动作相统一的节奏的直接反映和集中体现。

1.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动作性

动作性是舞蹈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即指凭借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舞蹈者的身躯、四肢、动作、姿态、表情、造型等各种形体动作,是舞蹈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舞蹈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正是由于舞蹈语言的这种特殊性,要求舞蹈作品必须运用动作来表现。舞蹈动作不是随意的动作,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它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第一,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不论什么类型的舞蹈,其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如在芭蕾舞的基本功中,对于脚和手的各种位置都是有规定的,各种跳、转技巧也都有一定的规范。这就是说,舞蹈动作是程式化的,而且这种动作在进行时,必须有韵律,有节奏,包括社交、自娱等生活舞蹈。动作的程式化和节奏性,是舞蹈的最低要求。作为艺术舞蹈,动作还要注重技巧性,许多动作具有很高的难度,非经正规训练,很难完成。故而观众常常为舞蹈表演所展示的高超技巧赞叹不已。

第二,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

舞蹈作为艺术,不是基本动作的堆砌,也不是单纯技巧的展示,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在舞蹈作品中,能够表达一定心理内容的动作组合,称为“舞蹈语汇”。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应当是与所扮演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相对应的,是心灵的外化。特别是在舞剧中,编导者要根据人物和剧情来设计动作,使组合起来的舞蹈动作成为富有内涵的、充满思想感情的、个性鲜明的“语句”。即使是那些只表现某种抽象情绪而没有任何情节的舞蹈,也应当“言之有物”,有一定的内涵。

第三,舞蹈动作要讲究形式美。

舞蹈动作是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的动作,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尤其是艺术舞蹈,非训练有素不能掌握,而且这门艺术要求它的表演者本身的体形相貌具有尽可能完美的天然条件。具体作品中的舞蹈组合更是力求理想、完美与独特。因此,好的舞蹈表演看起来总是赏心悦目,在美的形体动作中能够透射出美的精神气质以及人性、人情美的某些方面。舞蹈动作的美正是在内与外、神与形的统一之中体现出来的,故而舞蹈被誉为“美的化身”。

第四,舞蹈动作要注重风格。

各种类型的舞蹈以及中国和世界种类繁多的民间舞,动作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芭蕾舞的动作显得“开、绷、直”;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基本保持“圆”的状态;有的民间舞如傣族舞,整个身体在运动中总是呈现着“三道弯”,等等。每一种舞蹈的动作都有独特的要求,这才形成舞蹈园地五彩缤纷的斗艳百花。作为舞蹈表演者,如果不掌握其所表演舞蹈的风格要领,动作是做不到位的。作为舞蹈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只有理解了一种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才能深入体会它的韵味。

(2)节奏性

在舞蹈艺术中,节奏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动作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节奏是组织舞蹈动作的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的存在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舞蹈节奏又同韵律密切相联,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韵律实际上是一种内心情感在形体、动作上的自然流露。日本舞蹈家石井漠认为,决定舞蹈本质的是“律动”。所谓律动,即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有规律的起伏波动。舞蹈形象无一不是充满情感韵律的动态形象,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节奏与韵律的统一,使舞蹈动作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充满内在的韵味,给人以兴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3)抒情性

舞蹈是最富有自由表情的艺术形式。汉代《毛诗序》对此曾有精辟说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这句话说明,在语言、感叹和歌唱都不足以表达感情时,自然而然就舞蹈起来了。舞蹈运用高度凝练的、程式化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变化,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精神状态、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往往用一两个舞蹈动作,或一个眼神、一个造型,就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

舞蹈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因此,舞蹈作品中有许多的不带具体事件和情节的“情绪舞”。例如陕北的《秧歌》、东北的《花鼓舞》等,都是以热烈的舞姿来抒发欢快、激昂的情绪,形成一种狂欢的场面。至于激发这种热情的原因,则早已退隐到作品之外了。即使是情节舞和舞剧这样一些具有叙事因素的舞蹈,其目的也不像戏剧、影视艺术那样再现和描写客观现实,而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舞蹈中真正感人的,不是过多地模拟生活事件的叙事因素,而是舞蹈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抒情动作。这正是舞蹈作为“生命机能的表演”的本质特征。

2.舞蹈艺术的类型

从总体上讲,舞蹈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生活舞蹈,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类舞蹈。这种舞蹈动作简单,未曾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容易学会,目的主要在于自娱或社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最为流行的是交际舞,或称为交谊舞或舞厅舞。还包括习俗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表演性舞蹈的总称。

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按舞蹈表演形式分类

按照舞蹈的表演形式分类,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舞剧。

单人舞,也称独舞。舞蹈的风格特点是由一个人表演完成一个主题,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舞蹈作品,也可以是舞剧中或群舞中由一人表演的舞蹈段落。双人舞中的单人表演的部分也称独舞。

双人舞,是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剧中的片断。双人舞多由一男一女共同表演。

群舞,是人数不等的多人舞蹈,一般四人以上的舞蹈就可以称为群舞。群舞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大型舞台艺术(如舞剧和歌剧)中的舞蹈段落,遍布世界各地的民间舞大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现。群舞中有时也有领舞,即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有时也穿插单个人的轮流表演,使舞蹈更加丰富多彩。

舞剧,是指有戏剧情节的、综合性较强的、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它有特定的情节和人物,结构也如同一般戏剧那样分幕分场。根据剧情和篇幅长短的具体情况,又有独幕与多幕之分。舞剧一般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充分发挥表现力的条件,它可以包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独舞、双人舞、群舞和多种不同的民间舞蹈等,都经常有机地组织在舞剧中。但在一部舞剧中,必须以一种类型的舞蹈为主体,主要用它来构成舞蹈语汇,其他类型舞蹈的利用要与它相互协调。例如《天鹅湖》中主要是芭蕾舞,其间也穿插有西班牙和匈牙利、波兰等地的民间舞蹈。

(2)按舞蹈表现特征分类

按照舞蹈的表现特征分类,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和“交响性”结构的舞剧。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其主要的艺术特征是直接表现和抒发舞者的思想感情。其动作语汇大都与现实生活的动作无具体联系,或只有寓意性的关联,如,舞蹈《绢花》,通过演员挥舞手巾花来表现人民节日的喜悦心情和欢庆场面。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它是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揭示性格冲突和发展,从而表现某种主题的舞蹈。如《金山战鼓》,通过“登舟观阵、擂鼓助战、初战笑敌、金兵再犯、对天盟誓、还我河山”六个段落,成功地勾画出梁红玉与她的两个儿子率领将士英勇抗金的感人场面。

戏剧性舞蹈,又称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照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生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剧作为一种大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有着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故事情节。舞剧既注重冲突的再现,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剧中,抒情性的表现始终占据主导的地位。

“交响性”结构的舞剧,它的总体布局通常由几个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场景和段落组成。整个作品有统一的主题和贯穿性人物,近似于交响乐的几个乐章,使用的是音乐结构。在具体编舞手法上,力求舞蹈与音乐的对位等。在艺术的手法上主要是写意、概括和象征,如舞剧《斯巴达克斯》。

(3)按舞蹈表现风格分类

按照舞蹈的表现风格分类,可分为芭蕾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世界。芭蕾舞起源于欧洲民间,15世纪进入意大利宫廷,16世纪在法国宫廷得到发展。1581年出现了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17世纪中叶,法国宫廷舞蹈教师毕尚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脚的5个位置和手臂的12个位置,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严格的审美标准。18世纪中叶,诺维尔强调舞蹈要有内容的理论,有力推动了芭蕾舞的革新,并且使舞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19世纪初,立足尖的技术出现,由此,立足尖及一系列程式动作形成了芭蕾的鲜明特征,芭蕾也因此有了足尖舞及舞剧的特定涵义。19世纪中叶起,法国的马留斯·彼季帕为俄国的马林斯基剧院相继编导了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睡美人》等50余部芭蕾,奠定了俄国芭蕾的历史地位。前苏联时期的芭蕾技术也有很大成就,产生了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斯巴达克斯》等一系列重要作品。芭蕾舞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但形成规模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首次演出《天鹅湖》,后来创作了《红色娘子军》(图3-9)、《白毛女》等,标志着中国芭蕾舞剧的正式诞生,白淑湘成为我国第一个白天鹅和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的女主角。80年代之后,芭蕾舞的创作和演出呈现出多彩的局面。芭蕾舞拥有极其丰富的语汇,动作姿态讲究开放、挺拔和轻盈,在舞蹈园地里占有突出的地位。

img27

图3-9 红色娘子军

民间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它是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审美愿望与理想的追求,通过集体创作并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它既然来自民间,就自然会表现出劳动大众的审美情趣,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就民间舞的总体来看,它在艺术上往往表现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形式活泼、热情奔放的特点。民间舞善于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花伞等,从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的生动趣味感。民间舞通常是人民群众的一种自娱方式,有时也用于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它还是专业舞蹈的主要素材来源,各种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都从民间舞中吸取过营养,而且大量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被搬上了舞台。例如,《荷花舞》、《黄土黄》、《洗衣歌》、《蒙古人》、《摘葡萄》、《阿诗玛》、《长鼓舞》等。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才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它以传统的戏曲舞蹈为主,并根据有关历史文献发掘和演绎出大量舞姿,同时还吸取了武术的神韵和技巧,拥有丰富的舞蹈语汇和高度的表现力。它的动作以“圆”为基本形态,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形成圆润细腻、丰姿绰约、优美抒情、刚柔相济的特色。创作方面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像20世纪50年代前期创作的大型舞剧《宝莲灯》以及其后创作的《小刀会》、《丝路花雨》、《春江花月夜》、《金山战鼓》等。

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于欧美的一种舞蹈流派,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它反对古典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刻意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来抒发人的真情实感,并以反映现实生活为舞蹈要旨,追求的是人的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的独特新颖。其创始人为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被后人尊称为“现代舞之母”。由于邓肯主张自由舞蹈,因而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规范。而系统地为现代舞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训练体系的,则是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他的训练方法是把人体动作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飘浮”八大要素,他创造的“拉班舞谱”,至今仍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舞谱之一。近数十年来,现代舞发展迅速,风格多样。其中有创新优秀者,也有发展为离奇、怪诞者,内部各派也没有统一的原则规范,但是运用新颖的形式,表现个人的心灵感受和人生体验,仍然是它的主导思想。主要作品有《莎乐美幻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马赛曲》、《春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