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7.2.2 二、造型艺术

二、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在空间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主要包括以审美为主的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和以实用为主的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

由于以审美为主的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和以实用为主的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艺术都属于空间艺术,而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因此人们常把它们归为一类,称作“美术”。但以审美为主的绘画、雕塑和摄影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满足欣赏者的精神需求,因而更加注重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其表现性寓于再现性之中,所以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而以实用为主的建筑、园林、工艺与设计等艺术,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却注重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这类艺术,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兼而有之,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以实用性为主,审美性要寓于实用性之中。书法艺术有所不同,它起始于实用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审美功能却日趋增强,因此,它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表现性空间艺术。

由于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方式不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造型艺术各门类形成了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以及艺术作品特有的感染力。

(一)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指人们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造型艺术中不仅处于基础地位,而且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按照题材内容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宗教画等;按照作品的形式不同,分为壁画、连环画、插图、漫画、宣传画、装饰画等;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按照绘画体系不同,主要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主流,而油画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代表。下面,重点介绍中国画和油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指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蘸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创作的绘画作品,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1.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是从中国民族的土壤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由于中国画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采用特制的毛笔、宣纸、颜料和墨汁作画,讲究“用笔”、“用墨”,并成为中国画的特有技法。所谓“用笔”,是指运用毛笔钩、勒、皴、点等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用墨”,则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表现丰富的墨色层次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即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色度)或“六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其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图灵活自由。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京都汴梁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还十分重视笔墨,运用线条、墨色变化,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阴阳向背;并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也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峦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笔墨简略而内容广博丰富。中国画在构图上的这些特点,根植于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

其三,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国画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加盖印章等,将诗文、书法、篆刻与之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有的民族形式。题画诗常是画家本人或其他人所题之诗,大多出现在画幅的边角空白处,其内容或指明画意,或增加画趣,或抒发观感,或品论画艺。画中的款书,一般包括画作的标题、所配的诗文和画家的姓名、字号、印章以及作画的时间、地点等。

其四,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追求“立意传神”、“气韵生动”。中国画有写意画、工笔画之分。写意画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工笔画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但不管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立意传神”,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总体美学追求,不重在将物体画得逼真、酷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2.中国画的类型

按表现题材划分,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畜兽、虫鱼、宫室等种类;按画面样式划分,可分为卷轴、册页、扇面等;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划分,可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上古时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与画像石,都已具有很高的水平。魏晋南北朝以来,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画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被誉为“六朝三杰”。唐宋时期,中国绘画达到了高峰阶段,除原有的人物画外,山水画、花鸟画等都成为独立的画科。人物画家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天王送子图》是其代表作之一。还涌现出了擅长历史画与肖像画的阎立本、顾闳中等。山水画家,涌现出了唐代擅长青绿山水的李思训、水墨山水的王维以及五代的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同时,还涌现出了擅长画马的曹霸、韩干,擅长画牛的戴嵩,擅长画花鸟的黄筌、徐熙,以及“文人画”的代表文同、苏轼、米芾等。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承先启后的时代,涌现出了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史称“元代四大家”。他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代中期,以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首的画家,形成了明代影响最大的“吴门画派”,又称“吴门四家”。“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位削发为僧的画家,即石涛、朱耷、石?、弘仁,他们都擅长山水画,并各具特色。“扬州八怪”是指清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相近,都十分强调个性表现,如郑板桥所画的竹子。近、现代中国画坛,涌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高剑父,以及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刘海粟、林风眠、傅抱石等一大批优秀画家,他们为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油画的审美特征

油画,因使用油质颜料而得名,是以油剂如亚麻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画的一个画种。

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体现色调层次、光线明暗、创造质感和空间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再加上油画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力,便于修改,这也给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油画的审美趣味在于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真和美。油画追求对象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西方油画的审美观念不同于中国画。概括地讲,油画尚形,中国画尚意;油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则重表现、重情感;油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则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油画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总之,西方的油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油画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果。15、16世纪,油画艺术进入成熟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大师,其中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及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17、18世纪,油画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国画家辈出,如尼德兰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法国的夏尔丹、英国的透纳,以及威尼斯画派诸大家,在欧洲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法国成为欧洲政治与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欧洲的美术中心。这个时期的法国画坛涌现出许多绘画流派和著名画家,其中有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代表达维特(《马拉之死》),浪漫主义代表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图3-1)和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着人民》)等,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库尔贝(《石工》)和米勒(《拾穗者》图3-2)等,印象主义的代表莫奈(《日出·印象》)和雷诺阿(《浴女》)等,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等,后印象主义的代表塞尚(《苹果和橘子》)、高更(《塔希提的妇女》),以及长期旅居法国的荷兰人凡·高(《向日葵》)等。这个时期的英国、美国、瑞典、丹麦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尤其是俄国的“巡回画派”集中了一批杰出的画家,最著名的是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出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其中包括野兽主义、未来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在形式上不断翻新,在手法上标新立异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

img19

图3-1 梅杜萨之筏

(二)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长、宽、高)立体空间中创造实体形象的一门静态的、视觉的空间艺术。制作雕塑作品的材料有各种可塑的粘土、油泥或可雕可刻的木、石或可熔铸的金属材料等。

1.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立体的空间美

雕塑与在平面上展示内容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可视可触的实体形象,观赏者可以从四面八方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乃至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

img20

图3-2 拾穗者

(2)实体的特质美

由于雕塑作品是由不同的物质材料,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和特定的稳定性技术加工制作出来的实体形象,因而会显示不同的艺术特质和趣味。欣赏雕塑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视觉感官去感受,而且还可以用触觉去感知,唤起观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雕塑也具有相对的坚固性和稳定性,一般保存时间很长。

(3)整体的简约美

由于雕塑艺术在创作上很大程度受到材料特点的制约,加上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立体性特征,因而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形式感在雕塑艺术上的运用,是形体的基本形状特征被强调的结果;它和原型相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删除其中某些细节而夸张其整体感,使之构成一种非常明晰的整体形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唐代乾陵石狮那柱形的四条腿,对形成狮子的庄严感所起的作用,既是对于素材的简化,也是对于内容的强化。这就是说,比起其他艺术门类,雕塑艺术简练、简洁的整体塑造要求,常常使雕塑形象富于象征意义,也给欣赏者带来驰骋想象的空间。

2.雕塑的类型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从制作工艺看,分雕、塑、铸三大类。雕,有石雕、木雕、玉雕等,是以尖硬的工具在木头、石头等原型材料上,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留下自己所要的造型;塑,有泥塑、陶塑等,是以粘土、油泥或石膏堆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再用火煅烧而形成;铸,有青铜器、铜像、铁艺等,是以泥土雕塑成模,再把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冷却后形成的立体的造型。从体裁上划分,雕塑又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等。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又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大类。圆雕,又称“浑雕”,是指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的高浮雕和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的浅浮雕。透雕,则界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但又不脱离平面制作而成,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雕塑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的大量骨、木、象牙雕刻装饰品。商周时期,古代青铜器铸造达到鼎盛,雕塑也随之而发展。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共有陶俑、陶马6 000余件,这些陶俑的身高与真人相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来设计制作,服饰、兵器、装束等都与实物相似或相同,组成了威武雄壮的军阵。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另一大宝库的宗教雕塑发展迅速,如历经许多朝代才完成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造像艺术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仅龙门石窟现存就有十万余座佛像,敦煌莫高窟近500个洞窟里,遗存至今的彩塑作品(图3-3)就有3 000多件,云岗石窟现存大小雕像5万多个,麦积山石窟也有造像7 000余尊。

西方雕塑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图3-4)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维纳斯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这一作品是用两块大理石合雕而成,优美的身段,典雅的脸庞,丰腴的肌肤,恬静的神态,使这件端庄优美的女性雕像闻名于世,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将其称之为“古代女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称得上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个高峰。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雄的象征,他为美第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哀悼基督》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19世纪法国雕塑,成为西方雕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当时法国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群像《马赛曲》,作为这组雕像核心的自由女神,左臂高举,右手挥剑,身披铜甲,张开双翼,召唤着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时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大师罗丹,则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青铜时代》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img21

图3-3 敦煌莫高窟彩塑

(三)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者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意图进行构图布局,运用调焦、调速、感光、显影等技术,将人物及其活动场面或自然景物拍摄下来,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摄影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全息摄影、数码摄影等,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摄影艺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却不仅仅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独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1.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客观真切的纪实性

摄影的产生使原来绘画具备的“纪实”、“逼真”的功能被轻易地取代了,而且迅速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虽然绘画与雕塑也有对景写生或对人(或物)素描的做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对于对象的不变的实录,而是结合作者的感觉、理解和艺术追求,进行取舍、提炼和创造,产生出来的艺术对象与实际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而摄影首先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尽管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有主体性的发挥,但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与纪实性相统一,而不能改变这一本质特性。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摄影通常有“抓拍”、“摆拍”两种方式,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纪实性是摄影的巨大优势,它可以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场面,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把艺术价值与新闻价值、史料价值结合起来,因而摄影特别擅长于迅速、广泛、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img22

图3-4 掷铁饼者

(2)“瞬间永恒”的艺术性

虽然纪实性是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所独具的本质特征,但摄影艺术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审美的需要,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任何杰出的摄影作品都必须有鲜明的主题或独特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完美的构图,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者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摄影作品的画面构图即取景,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和背景等部分,摄影构图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艺术整体。摄影用光简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用光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具体拍摄时为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创造氛围,烘托主题,可以灵活运用,使作品具有感人魅力。影调或色调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手段,影调是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是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通过影调和色调的艺术处理,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和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其次,摄影的艺术性更表现在摄影师主观情感的熔铸。摄影者应对拍摄的人物和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和认识,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场面、形态和瞬间加以摄取,揭示其中的思想和意味,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瞬间永恒”的艺术魅力。

2.摄影艺术的类型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题材来分,可分为人物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人物摄影,是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它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人物摄影可以通过抢拍和摆拍两种方式来完成,摄影者要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一般分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摄影者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舞台艺术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该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瞬间永恒的魅力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技巧。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瞬间的精彩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摄影艺术的产生有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它自诞生以来,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绘画主义摄影,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都有极严谨的法则。纪实主义摄影,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印象主义摄影,是美术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的画意效果。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该派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曝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通过用笔用墨、点画结构、线条变化、行次章法等造型方式来塑造形象、表现中国文字(汉字)之美的一种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

一般意义的书法,多指传统的毛笔书法。使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来表达作者的精神,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求。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使用毛笔,掌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性格、气质、情趣、学识和人品等。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书法的“用笔”,是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中国书法所用工具主要是尖锋毛笔,因此,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锋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感、质感等,都需要做到用笔精确才能实现。宋代米芾称他自己是“刷”字,蔡襄是“勒”字,黄庭坚是“描”字,苏轼是“画”字,形象地概括了不同的用笔方法。

书法的“用墨”,是指墨的着色程度如浓淡、枯润等,“墨分五彩”即指用墨的焦、浓、重、淡、清,善于用墨者能使墨色富于变化,气韵生动。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大小、疏密、斜正等。书法既要合乎比例,遵循平衡、对称等基本规律,又要疏密相间,变化多样。

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在行次布局中错落有致,在节奏和气势上富于变化,体现内在的神韵。书法的“韵律”,主要指笔画和线条的动静、起伏、枯润等变化,这种韵律来自于书法作品中线条整体形成的生动气韵,如王羲之行书线条的中和,董其昌行草线条的清淡等,都构成了书法艺术不同的韵律类型。

书法的“风格”,则是指作品的整体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它是由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等共同形成的艺术效果。书法艺术的风格多种多样,如含蓄、古朴、豪放、雄浑、秀丽、稚拙等。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不同风格的评价,前者笔画刚直、浑厚丰筋,具有整齐大度的美;后者结构紧凑、骨力劲健,具有刚健有力的美。

1.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1)气质外化的意蕴美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我国的书法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美。从形式上看,书法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基本因素是点画,其次才是由点画组成的结体。因此书法用笔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等矛盾关系的掌握和运用,能充分体现书者的用笔特点和性情特点,切忌浮滑轻薄。从内容上看,书法是一门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其气势、节奏、韵律及其所传达的意味和情绪,无不显露出书法美。各种书体均讲究结构横直安排有致,顾盼呼应;布局疏密得宜,首尾连贯,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中国书法以抽象的点、线、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使一个个汉字具有了生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人们常说的“书如其人”就是指书法作品是书者内在思想、精神、气质外化的表现。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图3-5),笔势流畅、神态飞扬、错落有致、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2]

(2)灵动变化的韵律美

书法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富有韵律美的各种诗文,常常是书法的主要书写对象和内容,因而书法家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与中国画,都用毛笔进行线条造型,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人们常讲“书画同源”,正说明了二者之间这种血缘的联系。气行笔运的书法像音乐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像舞蹈一样,具有千姿百态的线条美和飞舞跳跃的动态美。因此,人们常把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书法比作“龙飞凤舞”,灵动变化的韵律美成为书法艺术鲜明的特征。

书法艺术创作的主要工具,即笔、墨、纸、砚,被人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结晶。例如,被誉为“纸寿千年”的安徽宣州的宣纸,具有薄、轻,软、韧、细、白等特点,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其吸附性强,洁白度高,便于长期存放,历来都是中国书法、绘画的最佳用纸。而我国的毛笔从笔毫的性能来说,主要包括柔软的羊毫、性健硬弹力强的狼毫,以及柔健相兼的兼毫三大类,共计250多种。浙江湖州的湖笔最负盛名。我国墨的种类则更多,目前已达400余种,仅著名的“徽墨”就有漆烟、油烟、全烟、松烟等许多品种。我国的石砚种类繁多,其中,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称之为历史上的“四大名砚”。

img23

图3-5 兰亭集序

2.书法艺术的类型

按照用笔材料的不同,从广义上讲书法艺术可以分为软笔(毛笔或类似于毛笔的一种软头笔)书法和硬笔(钢笔、铅笔等)书法两种。按照汉字书法的书体不同,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5种书体。篆书又有大篆、小篆的区分。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楷书,也叫正楷或正书,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整齐端庄。行书,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其中,侧重于楷法的行书叫“行楷”,侧重于草法的行书叫“行草”。草书,始于汉代,最早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又发展成为一般所指的草书即“今草”,唐代张旭(《肚痛帖》图3-6)、怀素更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狂草”。

img24

图3-6 肚痛帖

书法艺术同汉字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而来,奠定了书法艺术形成的基本要素。秦朝统一了文字,由大篆变为小篆,所见书迹有泰山、琅琊、碣石、会稽等地的刻石,以及竹简、刻符等,风格端庄,形体更加匀润流畅。汉代出现了雄浑豪放的隶书与自由飞动的草书。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更加齐备和完善,并且涌现出王羲之、钟繇等成就卓著的书法大家,对后世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各种书体都有了承前启后的发展,尤其是楷书的成就达到高峰。宋代书法注重书家感情个性的发挥,追求自由的个性表现,故有“宋人尚意”之说,出现了苏、黄、米、蔡四大家,具有各自独特的风貌。元、明、清书法上承古意,个人风格更加鲜明多样,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新的起色与繁荣的时代。总之,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远古的殷商算起,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延续,直到现代的普及和发展,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今天,书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振兴局面,并且逐渐走向世界,影响遍及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五)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

建筑是人类用物质材料建造的居住和活动场所的总称,包括房屋、广场、桥梁、门楼等建筑物和构筑物。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称之为建筑艺术,那些仅以实用为宗旨,并不具有审美意义的简易民居、储物仓库等只能称之为一般建筑物。只有那种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通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装饰和内外空间结构,群体组织布局,以及建筑的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设计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凝结了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建筑物才能称之为建筑艺术。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原来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这也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实用性与技术美相结合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防寒御兽、遮风避雨等实用需要而建造的,实用性自然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建筑的坚固性,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证建筑特定的实用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固的活动场所。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了。但是,再美的建筑物也必须结合其实际的使用功能,适应人们各种实际活动使用方便的需要,因此,建筑艺术中实用性是首要的。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设计工程,要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建筑从木结构发展到砖石结构,至19世纪末钢筋水泥建筑材料的出现,为摩天大楼、数百米高的电视塔和大跨度的桥梁的建造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及新的艺术构想。今天耸立在人们视线中的现代化的高大建筑,无不渗透着建筑师、各种设备的工程师,以及各种生产的工艺技师的才智,是他们共同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造型美与经济性相结合

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造型美。如澳大利亚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可以从多个立面观赏:它像远航的帆船,像展翅飞翔的白鹤,像盛开的荷花,像美丽的贝壳……从不同角度观赏,能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感。

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主要是由空间、形体、比例、节奏、色彩以及均衡、构图、对称、韵律、对比等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共同构成的。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形成一种特有的空间美。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一连串的院落,沿着纵深方向排列,强调连续空间组合的曲折变化。所谓“侯门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这种空间布局的特色。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如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的巨大形体,外观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雄伟端庄。比例,主要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比例是否适中,直接影响到建筑美。如人民大会堂万人会议厅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比例问题。会议厅的顶棚设计为“水天一色”的穹隆形,使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浑圆的整体,从而解决了超大型空间由于体积巨大、比例失调、容易显得空旷、压抑的问题。节奏,是指通过建筑物的墙壁、立柱、门窗等构成部分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产生一种节奏感或韵律美。在这一点上,建筑与音乐具有共同之处,故有“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雕塑”之美誉。色彩,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如故宫,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装饰,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美也具有增辉添彩的重要作用。总之,正是通过建筑艺术这些独特语言的协调统一,才形成其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建筑艺术讲究“美观、适用、经济”。所谓适用,即使用方便、坚固耐用。一座建筑,往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坚固是首要的。所谓经济,是指建筑一般体积巨大,耗材费时,投资多,成本高。建造时,不仅要考虑造型美观,更要考虑经济实惠的问题。尤其是民用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要适合广大人群的物质消费水平。建筑艺术应力求达到造型美与经济性的完美结合,审美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历代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体现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蕴含着多重的象征性意味。其象征性意味一般是通过形体、空间、色彩等建筑语言暗示出来的。如北京的天坛(图3-7),其整体平面是正方形,中央的圜丘是用白色的石头砌成的三层圆台,通过这样的空间组合,传达了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以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附会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天坛的建筑多用深蓝色琉璃瓦顶,以及广用奇数(阳数),象征天为阳,其蓝色和奇数,也是出于对天的崇拜,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再如,故宫建筑群以纵横交错的格局,构建了各种体量、形式、色彩的建筑,前后左右对称,空间的严肃感、稳定性极强,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显示,以及对法度、秩序和礼仪的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钟塔,后面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象征着中世纪教会的无限权威,同时直插云端的塔尖创造出一种上升、凌空、飘渺的理想境界,把信徒们的目光引向苍天,让他们忘却现实,憧憬天堂。

2.建筑艺术的类型

建筑的类型很多,一般是以使用的功能为标准来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民用建筑(住宅等)、商业建筑(商厦等)、工业建筑(厂房、车间、仓库等)、公共建筑(桥梁、公路、图书馆、会议厅等)、娱乐建筑(影剧院、音乐厅、美展馆、网吧等)、宗教建筑(寺院、庙宇、教堂等)、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陵墓等)、园林建筑(亭、台、榭、廊等)。

(六)园林艺术

园林,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人工布局而建造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境域。可以说,园林是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物植物、花草树木、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创造的人文景观,是一种对物质环境的艺术升华。

img25

图3-7 天坛

1.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

广义上,园林虽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同建筑等实用艺术一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但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是供人休憩玩赏,因而更加侧重观赏性,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情趣的园林美。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浓缩的自然美

园林是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树木、草被等植物材料和水、石头等,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创设出供人玩赏、休憩的小规模的优美环境,园景主题鲜明,富有个性,所以说它是人造的“自然”景观,是浓缩的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有人把中国园林分成四个层次:最小的一种是“盆景”式的微型园林,亦即园林模型,如浙江省温州的叶继荣组织全家人制作的大观园模型。第二种是“窗景”式的小型园林。从室内看出去,其景观只有几米大小,却给人以“高山流水”之感。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的花坛、瀑布等。第三种就是“庭院”式的私家园林。这种园林和庭园多是人工造的山水小园,如最为人所称道的苏州、扬州、南京的庭院园林都属于这类,小的几十平方米,大的一二百平方米。第四种是“宫苑”式的皇家园林,规模比较大。既有人造的景观与天然的山水融为一体,又有亭台楼榭点缀其中,成为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自然山水式的园林。以上不同层次的园林虽有大小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具有巧夺天工的浓缩的自然美。

(2)综合的形式美

中国园林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在造园技法上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风光。园艺工作者根据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创设浓缩而又优美自然的园林环境的同时,往往还要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人文景观的建造,如增设雕塑,修建楼台、亭榭或小桥、长廊,并题写匾额,布置诗词、书法、绘画等,以艺术的综合和再造,营造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氛围。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园林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园林类型。特别是帝王宫苑都兼有宫殿功能,其苑景部分的主题多采集天下名胜、古代神仙传说和名人轶事,造园手法多用集锦式,注重各个独立景物间的呼应联络,讲究对意境链的经营,可以说皇家园林是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也是艺术性最高的一种园林类型。

(3)诗画的意境美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园林的主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就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皇家宫苑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则是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等,都是造成无穷空间的手法。中国园林特别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可以说,“诗情画意”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园林的精髓即最高价值所在。

2.园林艺术的分类

世界有三大园林体系,即欧洲园林体系、阿拉伯园林体系和东方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体系以法国宫廷式花园为代表,整体上呈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植,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周边茂密的林地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方,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等。著名的凡尔赛宫可谓经典之作。

阿拉伯园林体系,主要是指以古巴比伦、埃及、古波斯为发源地的园林,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把园林在平面布置上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阴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这种造园水法后来传到意大利,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在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园林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派富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二是江南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雅致多趣,且因园主的情趣而风格各异,如苏州的拙政园(图3-8)、网师园等。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把自然山水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中国园林特别注重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img26

图3-8 拙政园

(七)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工艺美术,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结合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技巧,用手工或机械的手段制造的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各种用品的总称。

1.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顾名思义,实用工艺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质。作为物质产品,实用工艺品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因为它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在视觉形象上体现一定时代的审美性,同时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材美

任何实用工艺品的制作,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来的,它对物质材料的依赖性极强,材料的变换,就会引起工艺品性质的改变。如竹编的性质就不同于丝编、草编等,玉雕也是其他石料无法取代的。所以,实用工艺品在选材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工艺美术家们总是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原材料的纹理、色泽、质地等方面的美,或就地取材,或因材施艺,甚至利用原材料的瑕疵或斑痕,通过精心构思,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著名的玛瑙雕《虾盘》,原材料是一块淡青色的玛瑙,但当中有一处呈赭红色。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将整块玛瑙雕成一个淡青色的盘子,盘中央是一只赭红色的大虾,造型独特、色彩协调,雕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工艺精

2 000年前,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强调指出,工艺品的制作要“材美工巧”。实用工艺品要取得小巧、美观、经济、适用的效果,不仅需要选材精美,更要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创造性。如核雕工艺品《夜游赤壁》,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雕出了苏东坡、黄鲁直等人乘舟夜游的情景,在小船的船首还有一条由四十多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小环连接而成的锚链,环环相扣,转动自如,真是巧夺天工。再如,1969年于甘肃省出土的我国东汉时期制作的青铜器《马踏飞燕》,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此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一只脚踏在一只正疾飞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既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驰的雄姿,又让这匹躯体庞大的马有了平稳的支撑点。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令人叫绝。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工艺精湛,而且生动传神、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此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2.工艺美术的种类

工艺美术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包括除建筑以外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按其使用的功能不同,工艺美术一般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艺术处理的生活实用品。如漂亮的床上用品,以及美观的餐具等。这些用品多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或者说,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

第二类:民间工艺,如竹编和草编的器物、蜡染织物、剪纸等。一般采用的原材料较普通,工艺较简单,价格也较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

第三类:特种工艺,即指采用价格比较昂贵、珍贵的原材料,经过精细考究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主要是供观赏和珍藏的金银首饰、象牙雕刻、玉石雕刻、钻石饰物等。

现代设计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发展起来的。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在现代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设计(或称工业艺术设计),包括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将技术和艺术统一起来,努力使各项产品都达到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正在对人类社会生活许多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被称作“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认为现代工艺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第二,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绘画和雕刻)和“实用艺术”(现代建筑和工艺)的分离;

第三,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从而架起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桥梁;

第四,现代工艺设计是现代生活、现代艺术和现代科学的结晶,它并不试图设立一个不可变更的典范,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获得发展。

工艺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工艺美术是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到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到唐代的丝绸制品和“唐三彩”;从宋代精美的瓷器,到明代简洁古朴的木器和清代富丽华贵的景泰蓝,形象地展现了五千年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它犹如一部生动具体的百科全书,提供给人们历史、文化、社会、科技、伦理、生活、民俗等多方面知识,具有很高审美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