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6.3.5 五、全球化时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五、全球化时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全球经济体系和一个全球市场,信息革命给人类造就了有着巨大威力的联系纽带:庞大的互联网络,迅捷地传递着全球信息,从而将整个世界空间紧密地连在一起。世界人民相互依赖,人类的竞争将空前激烈,未来的速度加快,个人命运复杂多变而难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未来艺术将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针对全球化与艺术的关系,各界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有人主张艺术要走向国际化,认为新的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艺术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全面接受西方艺术标准。一方面,企图在物质领域追求与西方同质化;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上却按照自身传统的逻辑去线性发展,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先进的科技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文化艺术,包括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生活方式,都会受到它的强大冲击。

我们认为,从世界的角度考虑,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总比单调统一强,不同的文化艺术,具有互补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整个世界艺术已逐渐从西方艺术中心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越来越认同艺术多元主义。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来考虑,每一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行为模式与文化特性,正是特定文化基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环境中发育成长,最终积淀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属于民族传统的东西,虽然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保守性,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相碰撞中,不断超越与发展,但它的内在生命力之所在,恰恰构成特定民族的文化血脉。如果人为地完全割断这种文化血脉,全盘接受别国文化,毫无自信心地认定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只好跟在别人所谓“先进文化”后边跑,那么,由于它失去自己的鲜明特点与优长,注定要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根本丧失地位。一个民族,如果毁掉了文化演进所依赖的“基因库”,使具有民族物质的文化艺术消亡,在未来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中,整个民族必将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近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了一次被命名为“艺术与全球化”的研讨会,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多位学者就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共同讨论。其中肯尼亚社会学家希蒙·齐马尼在发表讲话时指出,过去30年西方国家致力于迫使世界人民接受西方价值观,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如果西方国家达到这一目的,西方国家和美国就会实现统治世界其他国家的野心。他认为,全球化进程必须在保留各民族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原则上自然而然地向前推进。任何一个国家不但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掌握先进技术,同时还必须维护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印度学者阿布希·库马尔·辛格博士曾这样概述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对于我们从事的艺术来说也许是一场灾难,它有可能会像一场飓风给世界各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性打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全球化对于拥有丰富文化的各民族而言也可以视为一次向世界展示文化传统的机会。事实上,坚决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亚洲各国人民根本不畏惧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明白如何使艺术成为维护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工具。

总之,我们时刻都应该铭记的是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艺术的纵向继承 艺术的横向借鉴 艺术的民族性

二、简答题

1.关于艺术的发生迄今存在哪几种主要学说?

2.经济对艺术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

3.为什么说艺术的起源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三、论述题

1.联系实例谈谈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2.结合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意义的理解。

【注释】

[1]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2]转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4]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3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5]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7~3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第115~11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9]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8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16]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148页,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1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7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别林斯基著,别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第81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20]鲁迅:《雾城先生》,《鲁迅全集》第10卷,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第336~33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