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6.1.2 二、游戏说

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风靡一时,被许多人所信奉。

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这时,人们仅仅以功利为目的观察外界,就无法获得以外观为目的的快乐。当人发现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由开始了,审美开始了,游戏开始了,人性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进入自由状态。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这种说法。他在1873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主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从实质上来讲,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

后来,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鲁斯一方面承认艺术与游戏是相同的,但同时又反对“精力过剩说”,另外提出了一种“练习说”,即“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他举例说,小猫追逐滚在地板上的线团的游戏,是练习捕捉老鼠;小女孩喜欢抱着木偶玩游戏,是练习将来做母亲;小男孩聚集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是练习作战本领和培养勇敢精神,等等。故艺术是一种“内模仿”的心理活动。他还认为,低级游戏只是遗传本能的满足,高级游戏则带有力量的快感和自我炫耀的快感,从而可以过渡到艺术的活动。艺术属于模仿性的游戏。

“游戏说”试图从生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含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原始艺术同游戏有不少相通之处:例如原始部族中在空闲时往往有大规模、集体的狂欢舞蹈和歌唱,那种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根本不可能从劳动节奏中产生。其次,它看到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游戏与艺术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的、具有假定性的,并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的活动。但是由于它过于偏重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原因,仍然没有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社会原因。“游戏说”把“游戏”看作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艺术发生的根本,也是错误的论断。游戏虽然与艺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艺术的起因,因此也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