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5.3.4 四、艺术的社会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艺术的社会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是构成艺术的审美功能或审美价值的客观前提。如前所述,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感情,愉悦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这种独特的审美功能成为艺术的首要功能,而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始终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也正因为如此,艺术的认识、教育、娱乐功能,才分别称之为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换言之,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一座居民住宅楼,如果设计周密,施工认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楼的外观在造型和装备等方面毫无艺术性可言,没有任何美的追求,那么,它只能算作一座设计、施工精良的住宅楼,而不能称其为建筑艺术品。然而,北京故宫(图1-10)尽管也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却堪称皇宫建筑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故宫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房屋9 000余间,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其建筑与规则,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宫的南部为前朝,建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是皇帝与大臣们朝政、议事的地方;北部为后寝是皇帝与皇后、嫔妃、宫娥居住之地。皇帝与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嫔妃、宫娥居住在东、西六宫里。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故宫以其罕见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独特的空间造型,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闻名遐迩。建筑装饰精妙绝伦,如太和殿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柱子上缠的是龙,屏风、宝座上雕的是龙,屋顶上盘的是龙,皇帝锦袍上绣的是龙……太和殿内简直成了龙的世界,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那各具形态、飞舞腾跃的龙可谓稀世珍品,成为故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一部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审美价值,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乐趣,进而又能使人的精神、情绪得以调节,身心得到积极休息,其审美娱乐功能才算得到真正发挥。同时,艺术还以其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了解社会,启迪、教育人们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坚定改造客观现实的勇气与信心,从而真正发挥出艺术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可见,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之上的,是真、善、美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我们应当把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统一起来加以认识和理解。

img11

图1-10 故宫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艺术形象 艺术真实

二、简答题

1.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

2.怎样理解艺术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形态,它与物质生产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4.艺术主要具有哪几种社会功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5.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具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

2.试论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征。

3.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谈谈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

【注释】

[1]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3~25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18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克莱夫·贝尔:《艺术》,第62页,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7]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第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第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9]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第19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72第2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郭宝昌:《我与〈大宅门〉》,《太原广播电视报》(央视专版)2001年4月11日。

[14]劲松:《好戏多磨de郭宝昌》,《太原广播电视报》(荧屏内外)2001年5月16日。

[15][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1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转引自杨辛:《美学原理》,第1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郭宝昌:《我与〈大宅门〉》,《太原广播电视报》(央视专版)2001年4月11日。

[19]郭宝昌:《我与〈大宅门〉》,《太原广播电视报》(央视专版)2001年4月11日。

[2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3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1]别林斯基著,别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0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22]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转引自蔡若虹:《怀念潘天寿先生》,载《人民日报》,1980年5月28日。

[24]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第4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5]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43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26]陈国民主编:《毛泽东诗词对联心解》,第119页,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27]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第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8]高尔基著,戈宝权译:《论文学》,第182~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9]罗丹口述,葛赛尔记,沈琪译,吴作人校:《罗丹艺术论》,第4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0]孔子:《阳货》。

[31]申维辰主编:《华夏文明看山西丛书〈话剧·立秋〉》,第118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申维辰主编:《华夏文明看山西丛书〈话剧·立秋〉》,第13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45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4]转引自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下册,第55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35]贺拉斯:《诗艺》,第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6]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论文艺》,第92~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