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5.3.3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所谓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能够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获得愉悦,身心得到调节等功能。

审美娱乐功能的核心,是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精神快感,它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的直接原因。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去影剧院、进音乐厅、到美展馆,他们主要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接受教育,而是为了休息、消遣和娱乐。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33]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往往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沉醉于艺术天地里流连忘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孔子对罝听音乐时审美感受的形象描绘。可见,艺术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就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赏心悦目、畅神益智,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而这种精神上的需求有时甚至比物质需求更加强烈。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会越来越高。当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等一批新型艺术器材相继进入千家万户,艺术普及的程度日益扩大,艺术必将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就是艺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的独特之处。

人们喜欢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艺术还能调节人的紧张情绪,抚慰疲倦的身心,使之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积蓄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对此,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的作用时,描述了艺术的这种神奇功能:“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34]艺术的确具有令人陶醉休息、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等功能。尤其是对处于极度消沉、郁闷、惆怅等困境中的人,能予以有效的治疗。相传,郑板桥喜爱画竹。除了竹的风骨能表现他孤傲自赏、清高不俗的精神追求外,还因为画竹曾治疗好了他的肝郁症。郑板桥博闻多才,满腹经纶,原是个有抱负的学士,但因时运不济,官场昏暗,抱负终不得施展。由于他性格孤傲,既不会逢迎讨好,也不愿随波逐流,所以生活很清苦,兼之心忧天下,于是患了肝气郁结之症,时感胸闷不适、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眼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请医生诊治疗效也不大,后来索性连医生也不愿见了。一天,他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创作灵感,遂取过纸笔砚墨,画下了一幅清雅坚挺的《风竹图》。画毕,挂在庭中,自赏自叹,久久玩味,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气色竟转为红润而有光泽。适逢好友张衡来访,见板桥竟全无病态,深感诧异,便问他服用了什么灵丹妙药。郑道:“惟画竹耳,也不知何故!”张略懂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肝藏血,主疏泄,汝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日久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方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的症状……然汝时常画竹,一来精神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二来观竹画竹时常感受竹子疏畅的神姿,心情不觉随之开朗了;三来运气作画也使肝气慢慢疏泄。这便是汝画竹解肝郁的道理之所在。”板桥闻言,深感有理。于是,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在音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讨音乐治病的问题,以至形成了“音乐疗法”。美、英等国还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疗养院,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美国的一些音乐院校还专门设立了音乐疗法的专业并授予音乐疗法学位。

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寓教于乐”,即指艺术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的教育作用应该融合在艺术审美娱乐作用之中。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最早提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35]周恩来总理在谈及艺术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的关系时,认为“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36]。这些提法是完全符合艺术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打动欣赏者,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象,使他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美感享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真理的启示。倘若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再多的真理也成为干巴巴的教条无人理睬,人们还不如去阅读科学理论著作了,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应该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以情感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