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5.2.3 三、审美性特征

三、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是表现美的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然而,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之外,还特别要欣赏艺术美。艺术美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美,由于它是人类审美理想的凝结,集中并浓缩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审美性。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风怒放,体现了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具美感的韵味。

艺术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能使之更加突出、完美。表现生活中的丑,同样可以化生活丑为艺术美。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对生活丑的嘲讽、鞭笞,充分暴露其丑恶的本质,引起人们对丑的厌恶与鄙视,从而去消灭丑、根除丑,以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此时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譬如,著名作家张平的小说被誉为“热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警世之作”。他的《天网》、《孤儿泪》、《法撼汾西》、《抉择》等作品,写的都是当今社会矛盾的焦点向题,都是事关祖国命运与前途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抉择》和据此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演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与冲击。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李高成和杨诚等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官场腐败现象的触目惊心与反腐败斗争的激烈。并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无情暴露和尖锐的批判,充分揭示了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张平的作品不仅给世人以警示,同时还鼓舞和坚定了人们根除腐败的勇气与信念,因而,同样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诚然,作者对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若持欣赏、玩味之态度,露骨地展览、宣扬、美化丑,那就不是发掘审美因素,而是与创造艺术美背道而驰的。果戈理明确指出:如果你不把现实的卑鄙龌龊的全部深度显示出来,你就无法使社会,甚至使整个时代的人去瞻望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艺术既表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也表现生活中丑陋、黑暗的东西。能否使艺术表现的对象具有审美品性,关键在于艺术家审美情感与审美评价的正确与否。正确的审美判断与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必然使艺术成为美的集中体现。

(二)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还由于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中的真,已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加工和改造,是生活真实的升华,是本质的真实。真实的东西才是美的,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这叫“化真为美”。同样,艺术中的善,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创造,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此为“化善为美”。由被誉为中国舞蹈界“世纪之星”的著名编导张继钢创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演出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图1-7)就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舞剧运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而善良的酸枣姑娘不甘做晋商巨富殷家傻少爷的童养媳,用一把酸枣与勤劳、聪明的小伙计私定终身。他们抗争,试图改变命运,然而象征爱情的一把酸枣因被大管家投放剧毒,酿就了茫茫古道上一对生死恋人的千古绝唱。尤其是剧中那精美的舞段“盘鼓舞”,张弛有度,寓意深刻,表现手法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一面直径4.5米的大鼓中分两半,由舞台的两侧自动旋转至舞台中央合拢为一个整体。从鼓内伸出一双双紧握拳头的手敲击着大鼓发出撼人心魄的咚咚声,犹如撕心裂肺的呐喊。酸枣姑娘与小伙计紧紧相握的一双手缓慢地伸出了鼓面,伴随着音乐扭动着,透视出两人相爱的真挚、艰难与抗争,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恶势力粗暴地掰开了。紧接着从鼓内又托举出身着新娘嫁妆的酸枣姑娘,她满面悲苦、酸楚、无奈,一顶红盖头彻底粉碎了她与小伙计苦苦相恋的美梦,寓意着他俩爱情的悲剧结局。鼓内的酸枣意象与鼓外双手被绑、被逼迫与傻少爷成亲的酸枣姑娘形象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与反衬:鼓外婚宴欢乐,鼓内愁云笼罩;鼓外是强制性的捏合、被逼完婚的一对新人,鼓内是相互紧握、真挚相恋却被强制性掰开的一双手。这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是难得的创新与破突,在内容上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恶势力对青年男女追求真爱的无情摧残。这种手法在整部舞剧中还有多处运用,如第五幕“相认”舞段中,凄美的双人舞感人至深:孤苦可怜的疯酸枣姑娘衣衫褴褛,踉踉跄跄来到昔日送别小伙计前往口外学艺的古道上,恰遇功成名就的小伙计率领满载商货的驼帮大队荣归故里,生死相恋的一对恋人竟是这样不期而遇了。酸枣姑娘认定小伙计吃了带毒的酸枣早已身亡。在残暴的逼婚与严酷的精神折磨下,她精神失常疯癫了;小伙计因为真爱舍不得吃酸枣,反而幸免于死,活了下来;为了唤起酸枣姑娘的记忆,小伙计掏出两人的定情物荷包,而疯酸枣姑娘却将荷包中的毒酸枣,一颗一颗地亲手送入心上人的口中。真可谓阴差阳错,小伙计因误食毒酸枣气绝身亡,如梦惊醒后的酸枣姑娘欲哭无泪,随之也吞食毒酸枣殉情。随着逐渐静场的音乐,台前留下的是一对依偎相拥、命丧黄泉的恋人,而茫茫古道的沙丘上却漫步着一对心心相印、卿卿我我的骆驼情侣。这一情景催人泪下:动物尚能花前月下,恩爱同舟,人类却遭阴谋暗算,命运悲哀。如此强烈的对比、反衬,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张继钢以其“大手笔”将真、善、美融于一体,铸就了一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三)艺术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审美性作为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既强调艺术的内容美,也十分注重艺术的形式美,力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img8

图1-7 一把酸枣

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于现实。显然,别林斯基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问题。强调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形式,并主张美的形式要为抒发美的情感内容服务的观点,这在中外艺术史上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文论家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则强调“以形写神”,即要求画家要抓住客观物象的典型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法国雕塑家罗丹更是认为:“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29]这些经典性的论述,都强调了艺术的形式美首先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的内容美,它是不可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而独立存在的。尤其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对于客观物象的描绘,总是与对形式美感的讲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共同服从于艺术家内在感情的抒发。如“八大山人”朱耷的一幅由瓜与鸟组成的水墨画:在浅色椭圆形的瓜上,伏着一只黑色椭圆形的鸟,瓜蒂与鸟眼相呼应,呈现出太极图般的形式美。他画中的石头也很奇特,总是让人感到头重脚轻,给人以顷刻翻倒之感。他笔下的兰花与荷茎,大都在飘忽中略显身影。总之,那黑白墨趣与线的动荡,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形式在这里完全成了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载体。内容美与形式美得以完美的体现,二者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

西方的古典艺术,由于崇尚“摹拟自然”与“客观再现”,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主要追求的是再现客现真实。当艺术发展到近、现代,大多数艺术家干脆抛开各种社会内容,去纯粹寻求形式语言自身的美。出现如此极端化的艺术现象,有其自身演变的历史根源。客观地分析、评价西方现代派艺术,它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艺术形式美的充分展现是现实美很难企及的。人对形式美的追求,反映了人的感觉能力的发达和审美感情的发展。如果艺术家能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最新颖的形式,力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那么,必定会大大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征,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掌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深深地隐藏在艺术的特性之中,从而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