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概论
1.5.2.1 一、形象性特征

一、形象性特征

形象性是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形象性,即指艺术是通过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如同艺术反映生活的一座桥梁,成为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途径或形式。我们把艺术反映生活的这种特性简称为形象性特征。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广泛,一般指的是人和客观事物的形体外貌,如演员的形象很漂亮;也指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化的语言,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我们所说的形象,是指艺术理论中的专用术语,即艺术形象的简称。它和日常生活中形象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艺术形象来自于生活形象,它是艺术家以生活形象作为创作的原料,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后的全新的形象。区别在于生活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艺术形象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却又不同于生活形象,它是生活形象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倾注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他们的审美评价和个性色彩,因而艺术形象属于观念形态,是精神产品,是人的创造物。从这一意义上看,所谓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艺术家根据客观现实中的各种生活形象及社会现象,加以选择、提炼、概括和加工,甚至是虚构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如画家笔下的牡丹花汲取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的精华,绘出一朵花美、叶茂、枝干遒劲挺拔的牡丹形象。它虽然源于生活中的牡丹形象,却已有了质的变化,是由生活形象升华而成的崭新的艺术形象,它要比生活中的牡丹形象更精美、更具有富丽堂皇的神采和韵味。

(二)形象的种类

艺术形象简称为“形象”。以欣赏者对形象的感受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凭借眼睛直观其形的视觉形象;一是凭借想象在头脑中呈现的内心视象。

1.直观其形的视觉形象

这类形象在写实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具体而又有较大的确定性,例如,画家罗中立在油画《父亲》中,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老农形象:一张风吹日晒、久经磨砺的古铜色的老脸上,深刻着条条皱纹,滚动着颗颗汗珠;一双耙犁似的双手,捧着一个补了又补的破碗,盛着混浊的水;一张缺了牙的嘴微张着,不禁令人联想到这张嘴不知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昭示出父亲岁月的清苦与艰辛。背景虽然是一片金黄色的丰收景象,但父亲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善良、纯朴而又呆滞、苦涩的眼神中,好像在祈求着什么。画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形象的每一个细节:“扇风耳”、“苦命痣”,缠着橡皮膏的手指……从画像中,似乎可以看到人物流动的血液,听到呼吸的节奏。在这里,艺术欣赏的载体,正是那些可见可触、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再如,雕塑、工艺、摄影、书法、建筑、园林等造型艺术,影视、戏剧、舞蹈等不同品类的优秀作品,也往往以成功而直观的艺术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的原貌。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些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也是直观其形的视觉形象,但由于进行了变形、夸张、虚构、重组等艺术处理,很难看出它与生活中原来实有的物象所具有的对应关系。如美国画家克里的抽象主义绘画《第八号》、西班牙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倒立的人》(图1-3)等高度抽象化了的绘画作品,通过视觉形象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态、气质、情感倾向,有的能让欣赏者略感一二,有的则使观者三思而不得其解。作品的形式运筹,有的令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有的却让人莫明其妙、不知所云。这类作品的形象是泛化的,与写实的具像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也大大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层面。

2.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呈现的内心视象

这类形象主要见诸于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中。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它以人的语言文字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作品中描绘的人物、景物、环境、场面及音响等形象均活跃于人们想象的空间中,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凭借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都无法直接感受、把握的形象。但是,读者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同样可以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之中。例如,《水浒传》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人人性格不同,个个有血有肉,尤其是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的林冲,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的鲁智深,景阳岗打虎、怒杀西门庆的武松,以及手持大板斧、鲁莽憨直的李逵,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在自己的内心里,不仅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形体相貌、言行举止,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img4

图1-3 倒立的人

音乐是一种短于状物、叙事,长于表达人类内心体验的表情艺术,它以有组织的音响、节奏、旋律等为媒介来激起人们的情感波澜,抒发人们的情趣、意绪,烘托气势,营造氛围……所以音乐中所塑造的形象都是非具象、非直观的,它不具有实在可视的外在形体,不能成为视觉的对象,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再促使听觉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听觉中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心灵中的内心视象。我们从不少音乐作品中,虽然可以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物象的某些特征,但这些特征只能是那些与声音有联系的物象的特征,如暴风雨的咆哮、海浪的汹涌、草原的牧歌、小鸟的鸣叫……我国著名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以唢呐模拟布谷鸟、斑鸠、猫头鹰等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引发听众各种联想。每个欣赏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音乐理解、接受的水平,在内心构想出作品中所描绘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物象,但这种通过想象和联想所呈现的内心视象又往往是不确定的、模糊的、瞬息变化和美妙的。正如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指出的,音乐中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由上所见,无论是直观的视觉形象,还是非直观的内心视象,它们都与生活中的形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凝聚着创造者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和评价,精心创造的成果。无庸置疑,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来自于生活,理所当然,优秀的艺术形象都应该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三)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或手段

艺术借助于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如由当代中国著名舞蹈编导赵明先生编创、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演出的一部融原生态、民俗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图1-4、图1-5),就是对长江两岸荆楚儿女生活的艺术再现。荆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品以长江为“线”,以三峡、巴土、神农架、武当山和洪湖为“珠”,将精彩绝艳的荆楚文化、天人和谐的道家文化、乐天达观的巴土文化和甜润柔美的水乡文化,一“线”五“珠”,通过塑造具有浓郁荆楚地域特色的艺术形象艺术地再现了长江两岸多彩的民族风情、人文风韵和人民的劳作生活,是一幅中华腹地历史人文的风情画,是一部荆楚儿女生存劳作的交响乐。

img5

图1-4 家住长江边

img6

图1-5 家住长江边

艺术与科学虽然同样结缘于生活,都以表达、反映生活为己任,但反映生活的形式和过程却迥然不同。社会科学以抽象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并在理性的反映对象的过程中,起始于感性的材料,通过分析、判断、综合、概括与逻辑推理,逐步扬弃感性材料,最终把事物的本质归纳于抽象的概念、推理与判断之中。对于科学家来说,感兴趣的只是表现对象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理论体系。而艺术则以审美感性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在能动的反映对象的过程中,并不扬弃感性材料,舍弃的只是那些不能充分表现对象本质的现象,而对最能揭示对象本质的感性材料要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并依靠想象和虚构创造出鲜明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从根本上说,艺术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正如俄国的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21]别林斯基的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他归纳的科学用三段论来证明,艺术用图画来显示的见解则是正确的。我们把两者加以比较,就会看得更为明白。例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22]而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则只字未提“四种权力”,没有任何关于旧社会劳动妇女受束缚与摧残的议论和说明,只描述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同样深刻地反映了“四大绳索”对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束缚。祥林嫂以丈夫祥林为名,两次死去丈夫,变得无依无靠、无家可归,这是夫权的束缚;婆母为了抢占她的房产给小叔子完婚,借助宗族势力用绳子捆绑着硬逼迫她改嫁给山民贺老六为妻,这是族权的迫害;祥林嫂两次死夫,被认为是克夫的灾星、不吉祥,鲁四老爷家祭祀、祝福都不让她沾手,即使捐了门坎,仍被认作“不清白”的女人,又从精神上彻底摧垮了祥林嫂,这是神权的摧残;社会是由具有浓厚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思想的鲁四老爷等人主宰、统治着,这是政权的压迫。祥林嫂也正是被这“四条绳索”毁灭的。《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具体、生动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悲惨的深刻社会根源。

由此可见,艺术反映生活离不开形象的描绘,这与科学运用抽象的逻辑论证泾渭有别,所以说,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是艺术独特的形式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