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第一节 创作需要能力

第一节 创作需要能力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呢?怎样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来呢?传统的公式是:生活+思想+技巧。

这个公式是很不完备的。

它至少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能力。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立志想当作家,几十年来专心致志,含辛茹苦。你说他生活经验不丰富吗?他有堪称传奇的生活经历,也接触过各色人等,有一肚子的故事;你说他思想不深刻吗?他也深研过不少理论书籍,知人论世,也颇有一番见地;你说他不懂艺术创作技巧吗?他也曾饱读中外文学名著,也颇清楚小说作法的基本法则。可就是写不出像样的小说来。有位也是作家的文学编辑在一封关于创作才能的公开信中曾谈到一个例子:有这么一个人,20世纪50年代就想成为一个作家,为了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农村老家深入生活,一直坚持到现在,为了事业,他一直没有结婚。他的做法是:拼死拼活劳动一年,备足钱粮,就在家里写一年。此种情景,与杰克·伦敦早期做三个月船员又写作三个月很相似。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杰克·伦敦终于功成名就,而他直到现在,除了徒生白发,竟一事无成[1]。也许这样的例子不是很普遍的,但基本具备“生活”、“思想”、“技巧”三项条件,却写不出作品米的人不是少数。

有些人不愿意跳出这一公式去找别的原因,一般也不怀疑“生活”和“思想”两项因素,而总觉得是“技巧”问题。“技巧”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技巧的学习和运用都离不开能力。技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可用理论表述的有关创作的法则;二是实施这些法则的熟练程度、创造性程度。一般来说,前一种含义的技巧是可传授的;后一种含义的技巧是不可传授的,非得靠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不可。不管是可传授的技巧,还是不可传授的技巧,不同的人学习和运用的效果都不一样。有的人学得很快,有些人学得很慢。就是学会了,有的人运用起来很熟练,且富有创造性,有的人运用起来不熟练,缺乏创造性。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有个能力问题。这一点,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上特别突出。有些人乐感很强,什么复杂的曲子一下就学会了;有些人乐感很弱,学习音乐很感困难。小说家一般都很会编故事,想像力很丰富,理论家则一般长于论辩、推理,思路清晰而又严密。同是弄文艺的人,有的人适合于搞创作,有的适合于搞评论。违背自己的能力专长,通过很大的努力,虽然也能把事情做好,但毕竟费力太多,且不易达到上乘水平,顶多只能达到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而若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合的工作去做,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易于成才,易于成大才。

创作需要能力,这是一个曾经受到批判的命题,其实它是正确的。

什么叫能力?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因此它是在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2]

这个定义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它是能“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特征。所谓“顺利完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掌握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快慢上;二、掌握或完成某项工作的难易上;三、掌握或完成某项工作的质量上。

第二,它是“个体”的心理特点。能力是由个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属于个人的心理特点。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只能说某人与某人能力大体相当,却不能说完全一样。

第三,它是“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人们的工作性质可以经常地发生变化,今天做这个工作,明天做那个工作,知识、技能也可以明显地增长或衰退,但能力相对地要稳定得多。

能力的自然基础是先天素质即禀赋。它跟人的大脑结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不过,先天素质并不是能力本身。先天素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人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近墨者黑”这些俗语有它一定的真理性。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要掌握某种知识、技能,不能没有一定的能力作基础,而能力又包含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过能力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性质,所谓动态性质,在这里指的是操作的速度、熟练的程度与巩固的程度等。用彼得罗夫斯基等的话来说,就是指“人的能力对于熟练、技能和知识来说表现为某种可能性……可能性是否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许多条件。”[3]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观条件之一,并不等于知识、技能本身。具体来说,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有三点:

第一,能力包含有先天性的自然资禀,而知识、技能纯粹是后天学习所得的本领。

第二,它们概括的性质不同。知识,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系统,它作为一种思想内容为人们所掌握;技能,虽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系统,但它以行动方式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知识一般以概念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中,而技能则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是知识运用的具体方式和本领。知识、技能虽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但相比于能力,却还是较为具体的,能力则具有更大的也更为宽泛的概括性,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调节着、制约着、影响着人们掌握知识、运用技能的活动。

第三,它们迁移的程度不同。知识技能的迁移程度有相当的限制,有一定的实用范围。比如,你有种棉的知识,只能用来种棉,不能用来种水稻;你有织毛线的技能,只能用来织毛线,不能用来做制服。能力的迁移程度较高,适应的范围较广。比如你有善于思辩的能力,这能力就可用于许多工作;你口才很好,你就具有做教师、律师、演说家、政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的一种条件;你造型能力很强,你就可以去做一个画家,也可以去做一个雕塑家或者去做一个玩具设计师、服装裁剪师……

人的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一般能力是普通人应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是超出常人的能力。特殊能力往往与职业有关系。一方面,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是从事某一种职业的前提,另一方面,某一种职业又有助于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

艺术创作是有它对能力的特殊要求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想先从生理素质(才能的自然基础)方面,做些分析。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基础的研究,将人分成三种类型:(一)思维型;(二)艺术型;(三)中间型。思维型与艺术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型的人具象能力比较突出,对形象、图式感受强烈,并能在大脑留下鲜明清晰的印象。这种人擅长于以形象为思维单位进行想象。思维型的人则抽象能力比较突出,习惯于用语言、逻辑符号等来反映世界,长于逻辑论证。

第二,艺术型把握现实,崇尚综合,注意现实的整体性;思维型把握现实则崇尚分析,喜欢将现实分割开来,一个个进行分析,然后再把零碎的部分集拢来。

第三,艺术型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发散性思维,主要以图形的变换为手段把握现实,在材料信息并不完备、并不清晰的情况下求解;思维型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收敛性思维,主要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把握现实,要求在现实提供完备信息的条件下求解。

第四,艺术型情绪活动一般较为强烈,重主观,好抒怀;而思维型则一般情绪沉稳、冷静,重客观,好思辨。

第五,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来看,艺术型的等级神经活动,以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则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把一切作用于人的多种多样的条件刺激物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类信号是具体实物刺激物,如形状、颜色、声音、色味等,它们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而引起条件反射。第二类信号是人的语言。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的活动。但这种协同活动中,第一、第二信号系统所处的地位不是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可以因人而异。巴甫洛夫将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人称为“艺术型”;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的人称为“思维型”,其他的人称为“中间型”。

巴甫洛夫认为,艺术型、思维型的高级神经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他们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性质不同。人的大脑两半球是有所分工的。左半球主要接受第二信号系统发来的信息,执行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接受第一信号系统发来的信息,执行形象思维的功能。

巴甫洛夫认为,艺术型和思维型都是少数,大部分人是中间型。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当然艺术型的人比较多,但亦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属于中间型的。

巴甫洛夫的学说后来经斯佩里等科学家对裂脑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斯佩里的实验证明:“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还具有语言(包括书和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半球则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处理单项的事物而不是数理的排列。它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鉴别能力。”左右两半球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控制论系统[4]。日本当代心理学者高桥尚武根据自己对两个裂脑人的实验,又参考斯佩里对裂脑人左右两半球反应的测试,在《左右大脑半球记忆痕迹的差异》一文中指出,左右两半球的机能相比较,优势半球在左侧,劣势半球在右侧,并将两半球的功能列表于后[5]:

img1

巴甫洛夫、斯佩里、高桥等学者有关大脑两半球机能的研究,在一些关于艺术才能的心理学实验中得到证实。这里,我们介绍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苏联学者基列扬科将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有艺术才能的,另一组是无艺术才能的。实验时向被试呈现某一组物体两分钟,然后查明被试是以何种方式感知这一组物体的:是把这一组物体作为一幅统一的视觉图画来感知呢,还是分别的感知某一物体呢?结果表明,所有第一组被试对这一任务的解决都比第二组好,而且对图画上的物体所处的位置的记忆也比较巩固,就是说,第一组人物的视觉形象有极大的整体性。[6]

第二个实验

我国心理学学者曾让国际儿童画一等奖获得者胡晓舟与三名同班且学习成绩相似的同学,以六个长方形作六幅图画,结果胡晓舟得100分,另外三名同学平均只得了45分,这说明两者在图形分散思维能力水平上相差悬殊,但当比较他们在符号、语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则发现他们不相上下。[7]

以上这些实验说明,艺术型人才是有他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的。

这里,值得补充谈一下的是文学人才。文学属于广义的艺术,文学人才在形象的感知力、想像力以及情绪、情感的充沛等方面与绘画人才、音乐人才是差不多的,因而他们的右半球也比较发达。但文学与绘画、音乐有个很大的不同。文学是用语言作媒介的。语言能力又属于左半脑的机能,因而,相应地,他们的左半脑也应是比较发达的。语言兼具抽象性和具象性,有抽象程度较高的语言,也有具象程度较高的语言。作家自然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具象性意义,以再现生活的丰富色彩,但是,作家并不轻易放弃语言抽象性所带来的好处。他要充分利用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来分析生活,论证生活,评价生活。因此,语言在作家手中既是描述生活现象多姿多色的良好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揭示生活本质的便利手段。语言这种符号,它的具象性与抽象性给作家极大的便利,它既可以借助语言符号在创作中尽情地驰骋形象思维,又可以借助这种符号在创作中驰骋抽象思维,把形象与抽象统一起来,让情感与逻辑溶为一体。

当然,绘画创作、音乐创作也不可能只是形象思维,也不可能只是第一信号系统在发挥作用,抽象思维、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也潜在地影响着、支配着画家、音乐家的创作活动。绘画中的标题、连环画中的文字、音乐中的歌词就是语言在绘画艺术、音乐艺术中的作用的表现之一。

不管文学与绘画、音乐等艺术有着多少差别,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审美本质,因此,作家与画家、音乐家在能力结构方面有着共同一致的地方。在构成他们能力结构的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有这样三种能力:(一)艺术感知力,(二)艺术情感力,(三)艺术想像力。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这三种特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