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
1.5.6 结 束 语

结 束 语

指控明人是清代学术的兴奋点之一。“明人热衷于意气之争”,这是清人留给我们的常见话题。在对明人的大量指控中,纪晓岚的词气要算较为和缓的,其《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中,记有周书昌讲的一个故事:

昔游鹊华,借宿民舍。窗外老树森翳,直接冈顶。主人言时闻鬼语,不辨所说何事也。是夜月黑,果隐隐闻之,不甚了了。恐惊之散去,乃启窗潜出,匍匐草际,渐近窃听。乃讲论韩、柳、欧、苏文,各标举其佳处。一人曰:“如此乃是中声,何前后七子,必排斥不数,而务言秦汉,遂启门户之争?”一人曰:“质文递变,原不一途。宋末文格猥琐,元末文格纤秾,故宋景濂诸公力追韩、欧,救以舂容大雅。三杨以后,流为台阁之体,日就肤廓,故李崆峒诸公又力追秦汉,救以奇伟博丽。隆、万以后,流为伪体,故长沙一派,又反唇焉。大抵能挺然自为宗派者,其初必各有根柢,是以能传;其后亦必各有流弊,是以互诋。然董江都、司马文园文格不同,同时而不相攻也。李、杜、王、孟诗格不同,亦同时而不相攻也。彼所得者深焉耳。后之学者,论甘则忌辛,是丹则非素,所得者浅焉耳。”……

论质文代变,指出各种宗派均有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这是史家卓识;倡导文格不同、诗格不同者“同时而不相攻”,仍旨在反对门户之见。各种流派之间,毋需势不两立。其理由在于,学术上的诸多门户,其实并非尖锐对立,倒是互相补充的成分居多。正如同是一水,“农家以为宜灌溉,舟子以为宜往来,形家以为宜沙穴,兵家以为宜扼拒,游览者以为宜眺赏,品泉者以为宜茶荈,漂洗绵絮者以为宜浣濯,各得所求,各适其用,而水则一”;又如一座都会,“可自南门入,可自北门入,可自东门入,可自西门入,各从其所近之途,各以为便,而都会则一”。只有摒弃门户之见,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对象。从这个角度看,清人理直气壮地指责明人如盲人摸象,将自己所得的片面收获视为全体所在。但是,明人也许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清人的指控,因为,在一定的语境中,如果没有几分偏激,如果没有几分矫枉过正的“狂”者气象,其表述将是毫无力度的。

我们愿意理解明人,而不愿居高临下地指责明人,或因研究明代诗学而偏爱明人。清人也许会暗中与明人较劲,我们不会。在远距离外把握研究对象,见树的可能性减少了,见林的可能性则增大了。这诸多原因,使我们的研究有可能较为公正,有可能达到新的水准。至于实际做得如何,则因笔者识力有限,无疑存在诸多不足,敬请各位方家赐教。

1998年11月三稿

2000年10月四稿

2007年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