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
1.5.4.1 一 标示隐逸品格的“清”

一 标示隐逸品格的“清”

“清”受到广泛关注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使用此词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二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将“清”作为一个表达特定审美感受的概念来大量使用,我以为始于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笔者曾就《世说新语》作过粗略统计,该书用到“清”的地方约有五十余处,其含义大致有三种:一、“清”意味着“远”,意味着纯净,意味着空灵的胸襟,所以有“清远”、“清贞有远操”的用法,所以“清虚寡欲”与“滓秽”(浊)相对,所以“清谈”又称“玄谈”。二、“清”意味着“简”,与繁琐相对,意味着“通”,与滞碍相对,意味着“明”,与“暗”相对,因此有“清通简要”、“清简贵要”、“清辞简旨”、“清淳”、“清澈”等的细致区分。三、“清”意味着“美”,意味着高爽,如“清旨”、“玄甚清”等。所有这三种含义,都集中标示着魏晋名士对“神明开朗”的向往。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完全以秋空般明净的胸襟去追求升华的人生,其结果必然是内外澄澈,于是,一个冰清玉洁、日朗月明的境界出现了。这是魏晋人所醉心的境界,是“清”或“神明开朗”的外化。

“清”的品格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异常显著的呈现。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者。其创作的两个特征是不可忽视的。

其一,谢灵运的山水诗特别讲求意象的明净高爽。他有许多历代传诵的名句,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近涧涓密石,远山映树木。”(《过白岸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在这些诗句中,动词如“生”、“映”、“辉映”、“照”等,形容词如“澄鲜”、“白”、“绿”、“清”、“明”、“秀”、“净”等,名词如“远山”、“空水”、“秋月”、“白云”、“积雪”等,都给人晶莹闪亮之感。而这一现象又不可孤立地看待,因为,热爱空明高爽的意象,可说是魏晋名士的共同特色。拿《世说新语》的意境与谢灵运的“名章迥句”比照,我们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在骨子里和外观上都极为一致。毫无疑问,谢灵运作品的空明澄澈的意象,乃是其作为名士的内在的“清”、“朗”品性向外辐射所致。

其二,谢灵运也注意音节的调谐浏亮。音节的浏亮和意象的晶莹毋宁说是同一件事,都是风神潇洒、挺然秀出的人格的展示,都含蕴着对爽朗的追慕。确实,魏晋南北朝名士对响亮的声音大有偏好,比如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谢灵运也时常以诗捕捉响亮的声音,比如“飞鸿响远音”(《登池上楼》);“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石门岩上宿》);“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但他对响亮声音的偏好主要地却是化为了形式因素,即讲求对偶。谢灵运的诗,不仅前面所举那些写景名句几乎全是对偶,有些诗像《登池上楼》共二十二句,就有十对偶句,只有一对例外。他对偶句的偏好一眼便可见出。

谢灵运对“清”的钟情,缘于他对山水之美的富于玄学意味的独特领悟。佳山胜水,本来是自古就存在着的。但两晋以前,士大夫阶层并未给予热情关注,文学中的这类描绘相当少见。屈原和宋玉的笔下有过一些写景文字,而比重太小;《诗经》中的若干写景名句,基本上是作为“比”、“兴”的材料,是用景物来比附或引发主体的情绪,自然景观未能获得自身的独立价值。汉魏大赋的铺陈,抹杀了景物的个性,写了等于没写。

自然,优秀的山水诗、文也是有的,比如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曹操的《观沧海》。只是,个别作品的脱颖而出,并不能视为一种划时代的人生和艺术倾向。

士大夫不关心山水之美,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尚未与山水建立契合点。早期的哲人,多从实用的角度看待山水,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山水之美的漠视,因为,山水的实用性是极低的,尤其是那些只能作为景观的山水。魏晋名士的看法就显然不同,他们并不用人生奴役自然,而是以自然来扩展自我的人生:自然是纯净的,玄远的,而现实是污浊的,凡近的,因此,走向自然,就是摆脱凡近,就是赋予人生以超尘脱俗的意味。《世说新语》有《栖逸》一门,从其中的一些片断,不难见出,当时人对岩穴之士或无与世事之士是极度钦慕向往的。而他们所以推重岩穴之士,又是因为岩穴之士超乎世俗,能够“得意”于自然山水间。这样,对山水之美的追寻便具有了与庸俗、凡俗、丑陋的现实世界对立的蕴含,富于叛逆倾向的名士阶层,因此执着地寄情于山水。他们空前敏锐地欣赏着足迹所至(主要是东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他们甚至用山水之美来形容人的风度,而这类形容,只有那些超尘脱俗的人士才能得到。超尘脱俗,名士与山水在这一点上契合了。“清”,它在艺术中所标示的,正是一种富于道家神韵的超尘脱俗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