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5.1.2 第二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既有社会地位结构的规定性的一面,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行动的动态过程。个体进入或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的过程就是对其社会角色的学习、扮演和角色冲突的过程。

一、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role learning)是角色扮演或角色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学习者通过扮演一定角色,深入到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中,带着情感去学习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领悟,二是角色技能学习。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照他人的期望和反应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角色观念。一般而言,角色领悟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对角色地位的领悟。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认识。(2)对角色义务的领悟。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应履行的角色义务职责的认识。(3)对角色行为的领悟。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模式的认识。任何角色都是按照不同的行为模式去行动的。如教师的行为应端庄而有教养,法官的行为应严肃公正等。如果角色扮演者不依照既定的模式去行为,而按另一模式去行动,就会发生角色混乱。(4)对角色形象的领悟。这是指个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应具有的思想、品格和风格方面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

角色技能学习是指学习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履行角色义务和权利,塑造良好角色形象所必备的知识、智慧、能力和经验等。大多数的角色技巧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得到的,它与人的生活经验和适当的训练分不开。一般而言,角色技巧分为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认识技巧包括在与别人交往中根据得到的线索正确推断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地位,进行准确角色定位以及推断相应地位恰当的角色期望的能力。这种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识别他人角色行为反应中的细微差别,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别常常是提供给我们作出正确推断的微妙线索。不同的人在某一社会情景内发现和辨别有关线索的能力有差异,而且在根据这些线索作出正确推断的能力也有差异。要想这两方面的能力提高即能够快速发现差异并作出正确的推断,需要训练角色技巧里的认识技巧。角色技巧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运动技巧。我们知道任何角色的扮演都要求有适当的姿态、动作、面部表情和声调等运动反应。具有相当精确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灵活敏捷对于成功地表现角色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在运动角色技巧方面,表意性功能非常重的,是指通过角色扮演者的动作、语言表情等一系列运动形式来说明想要表达的含义。这里,“情感”方面的表现最能体现角色的重要特征。在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过程中,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是不可分的。

具体运用角色学习的方法时,常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体验法。就是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角色,如同实地体验生活一样去体验并运用学习的内容。读游记散文时,就当自己是旅游者,理清文中的旅游路线,抓住时间地点的更换,化作者所写为自己所见;学习说明文,可把自己假想成是正在解说;学习议论文就把自己当成辩论对手。利用这种方法学习,能提高学习兴趣,于轻松愉快之中学到知识,于不自觉中培养各种素质和学习能力。

设想法。采取心理换位方法,设想自己是某一特定学习内容情境中的某一人物,以此“角色”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轨迹。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历史、文学等学科的学习。

角色学习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个体是否能够成功扮演角色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要明确,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并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随着自己本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换着自己的角色,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新的角色的要求。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首先,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所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一般说来,布景或道具的作用有二:一是象征性的,二是实用性的。其次,一个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他自己的仪表、风度。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仪容、外表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起人们对其内在品质的联想。此外,在角色的表现上,应注意台前与台后之分:所谓台前的表现,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所谓台后的表现,指在表演某种角色以前的准备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两种行为是有区别的。

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内,许多著名的角色理论家都曾把角色扮演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米德的角色理论影响深远。对于角色扮演,米德认为它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是因为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米德把这些基本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从米德的角色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角色扮演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社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性。但是,米德只是抽象地论述了角色的扮演,而未触及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形。

在米德之后,帕克(R.Park)、林顿、布鲁默(H.Blumer)等人沿着米德的方向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角色扮演的具体而完整的论述由戈夫曼(E.Goffman)提出的。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阐述了其角色观点。他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舞台进行了广泛的比较,从而提出了他的“戏剧理论”。他几乎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完全比作戏剧表演,把社会成员看做是演员,着重研究角色行为的符号形式。他的研究中引入了“观众”、“门面”、“前台”、“后台”等一系列舞台术语。“观众”是对角色扮演发生影响的其他人,“门面”由周围环境、角色扮演者的个人外貌以及行为方式组成。“前台”与“后台”是根据角色在与“观众”互动中所处的位置而区分的,在“前台”角色与“观众”发生直接互动,而在“后台”角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可能与角色的扮演有关,但通常不为“观众”所直接感知,因而可以看成是角色与“观众”进行的间接互动。对于角色扮演者来说,在“前台”要求他严格按照角色要求行动,而在“后台”则没有这种要求。戈夫曼的这种分析对于角色扮演显然具有较大的操作价值,但是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原为舞台上的表演,过于重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力在角色扮演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歪曲。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的角色扮演,要求角色行为只有符合了相对应的地位和情境,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角色失调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和角色偏差。

(一)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即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导致角色内冲突的那些矛盾的角色期待,既可能来自不同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也可出自于同一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例如对于教师这个角色,不同类型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期望,爱学习的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不爱学习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同一类型甚至同一角色互动对象也可能对某一角色提出相互矛盾的角色期望,如有的丈夫既希望妻子温柔体贴、操持家务,又希望她在事业上出人头地。此外,导致角色内冲突的原因还可能是角色行为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还必须履行的情景下。这主要表现在领悟角色、规定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冲突。例如,一名士兵认为保卫祖国是自己的天职,而不是杀戮无辜,但是如果其所在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他不赞同这种不人道的做法,而他又必须服从命令。这是他的领悟角色与规定角色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或者是违心地履行角色行为,或者是角色崩溃。另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

造成角色冲突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综合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角色准备不足。角色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生活经验必然为今后的生活做了必要的准备。如果早期社会化不完善,没有充分的角色准备,那么个体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遭遇角色冲突的可能性会很高。第二,多重群体的社会化。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所持有的标准、规范和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过多,在不同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规则和价值观的冲突。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角色冲突,都会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期望的性质、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是缓解角色冲突的考虑因素。

(二)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不得而知”。例如,随着社会因素冲击着大学校园,很多学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学生角色等。

(三)角色中断

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而不得不中断其中某一个角色。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担后来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因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例如,一位因严重违反学校纪律而被学校开除的大学生,是由于被开除而无法继续扮演大学生的角色,他的学生这一角色的扮演是失败的。

(五)角色偏差

角色偏差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角色偏差现象十分复杂,行为偏离社会期望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个人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其所受到的外部对待、评价与角色期望、其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动机机制以及表现于外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都偏离了特定社会身份要求的一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