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5.1.1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角色(role)原是戏剧舞台用语和电影术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或电影中,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实社会的缩影,这种内在联系为社会心理学借用角色概念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大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里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中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显行为。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我国学者俞国良等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于是,他们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从学者们对社会角色的定义中,我们知道社会角色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对应的,即社会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相联系。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角色包含四种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的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我们把社会角色定义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要素

(一)角色权利

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履行角色义务时所具有的支配他人或使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角色权益是角色扮演者在履行角色义务后应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如工资、奖金、福利、实物等属于物质报酬,表扬、荣誉、称号等属于精神报酬。

(二)角色义务

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

(三)角色规范

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角色规范包括不同的形式:从范围上可以分为一般规范和特殊规范;从具体要求上可以分为正向规范(即扮演者可以做、应当作和需要做的行为规范)和反向规范(扮演者不能做、不应当做的各项行为规定);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规范(法律、法规、制度、纪律等)和不成文规范(风俗习惯等)。

三、社会角色的特性

(一)客观性

社会角色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客观需要而由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角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二)对应性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一般都是对应于另一种社会角色而存在的,没有相对应的角色作为前提,这种社会角色也就不存在。社会学把这些相互对应而存在的社会角色称为“角色伴侣”。

(三)单一性

单一性是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存在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完全相同的两种不同的角色;同样的,在一个社会中,也不可能存在对同一社会角色会有不同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有些社会角色,由于文化习惯不同,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不同的语言表达所指的是同一个社会角色。

(四)扮演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舞台上承担或扮演某个角色时,与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相似,具有“化妆演出”的特点。

四、社会角色的分类

社会上的角色是多种多样、千万变化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人在某一时期内可能同时扮演着许多角色。国内外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角色进行了划分。

(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理想角色,亦称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处于特定地位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观点。其实质就是角色行为的理想化模式。理想角色可以是明文规定的,许多规章制度都体现了理想角色的本质及其要求。理想角色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表现于社会公德、社会习俗和社会传统等对人的各种要求和期待之中。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或者说是指人们根据对理想角色的理解所形成的观念中的角色模式。理解角色是领悟角色的基础,但是,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想方法不同等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角色的规范、行为模式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领悟角色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他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即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实际扮演的角色。领悟角色是实践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角色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二)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把角色分为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所谓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

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

(三)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所谓先赋性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的,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或者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具体来说,先赋角色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由遗传、血缘的功能因素决定的角色,如性别角色;一种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必经的某一阶段所决定的角色,如儿童、少年等角色;一种是个人出生时由社会预先规定好了的角色,这是一种制度性的先赋角色,主要是指在奴隶、封建社会里,由社会制度因素所决定的社会角色,如阶级角色。

自致角色,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体现了个人的自主选择性。现代社会中的学校角色和职业角色,绝大多数都是自致角色。个体自致角色的获得离不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一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二是社会的需要,三是有需要的单位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人的努力给予承认,确认该个体具有担当这一角色的能力。如聘任制中的学校校长,学生选举的学生会主席等角色,都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手续,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角色扮演者的能力进行考核审议后产生的。

(四)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划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所谓规定性角色,亦称正式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他们在正式场合下的言谈举止、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办事的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按照规定办,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规定性角色要求理想角色和实践角色是高度一致的。

所谓开放性角色,亦称非正式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这类角色的角色行为者有很大的行为自由,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五)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中最先使用这种划分方法。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每一具体时刻他只能扮演一种角色,这种正在扮演着的角色便成为活跃性角色,而该个体扮演的其他角色此时则成为潜隐性角色暂时不表现出来,不过,这种划分是相对的。

(六)从社会角色的追求目标上划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表现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如艺术家表演、医生看病、教师教学等,很显然,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观众的掌声比票房收入更能使他获得满足感。表现性角色,其目的不是报酬的获得,而是个人表现的满足,都是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所驱使的角色行为,是对个人地位的责任感、义务感的实现。

img66

图9-2 艺术家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