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4.1.5 第五节 爱情

第五节 爱情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爱情是人际吸引的特出表现形式,爱和爱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爱又叫爱情,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一、爱情的含义

早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他的《爱与意志》中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的爱情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爱情是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索取,它是主动的情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在他看来,人类的爱情包含着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真正对爱情进行学术研究却是从Rubin等人的工作开始的。在Rubin看来,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它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一)爱的感情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相互的恋爱伴随着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着空虚、焦虑或失望。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友爱则是不那么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友爱被定义为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情感。

(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Z.Rubin(1973)把喜欢与爱区别开来。他认为,爱的因素是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欢则指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他制定了测量喜欢和爱的量表,能把二者区别开来。在预测男女爱情发展上,爱的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

他认为,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1)依恋;(2)关怀与奉献。(3)亲密。

爱情与喜欢有4点不同: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

爱情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喜欢却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喜欢则不具有。

恋爱社会心理学家D.T.肯德里克等人(1977)认为,可用强化原则去解释恋爱。从某人那里接受的强化越大,人们便越可能爱这个人。这意味着恋爱是由强烈积极的体验所激起,由强烈消极的体验所扑灭。但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如R.斯托勒认为,对立、神秘、风险等引起性兴奋。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愉快和痛苦都能点燃爱情。从生理上看,愉快和痛苦都是强烈的唤起,喜悦、热情、兴奋与愤怒、嫉妒、憎恶都引起神经系统的交感反应,如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速等。因此理论家们认为,愉快和痛苦都可能点燃爱的体验。D.达顿等人1974年的研究证明了恐惧和性吸引之间的联系。他们让年轻男性被试分别走过两座桥,一座是危险的吊桥,一座是安全的正常桥。当每个被试过桥时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迎面走来,要求被试填一份问卷。填写后女大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告诉被试,告诉他如需了解问卷详情,可以打电话找她。结果表明,在危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33名被试中有9人打了电话,在正常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被试则只有2人打了电话。

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男女爱情体验上的差异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产生爱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中断爱情。而且男性中断爱情后双方还可以保持一般朋友关系,如果女性中断爱情,就难于保持这种关系。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体验爱的激情,男性对爱情的看法更具浪漫色彩。

二、爱情三角形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曾提出著名的爱情理论——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构成爱的要素有三种,他把这些要素形象地比作三角形的三个边,这三个要素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一)激情

激情是情绪上的着迷。包括强烈的情感表现,由于他人的强有力的吸引,对他人产生强烈的、着迷的想法。许多人感到有与对方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谈话和做爱的持续的欲望,在激情关系中的人们常常感到全身心地投入,有时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古往今来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无不表现出生生死死的激情,那些一见钟情的故事,实质上是身体的吸引。

(二)亲密

亲密是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包括一种真正喜欢对方和渴望一道建立更有凝聚力的和谐关系,包括把自己的生活以坦诚、不设防的方式与对方共享,信任、耐心和容忍是重要的特性。一对伴侣真诚地喜欢发展他们自己的沟通风格,熟悉彼此不完美的、特别的性格,这些性格在初期强烈的激情之爱的吸引下很少被人注意到。彼此不分的“我们”感的发展,他们互相关心,善待对方,满足彼此的需要和欲望,尊重在真正亲密关系中是重要的。亲密没有激情强烈,但能促进人们相互的亲近,让人们产生人际的温暖,它使得爱情得以天长地久。

(三)承诺

img53

图6-7 爱情三角形理论

承诺指心理或口头的预期,是与时间直接有关系,包括作出爱一个人的决定,并伴有强烈的维持长期爱情的愿望,感人的爱情不能缺少内心的表白和海誓山盟。在爱情关系中双方生活在相互的稳定的、持续的和确定的情感气氛中,努力巩固他们的联盟,他们是伴侣。他们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让伴侣融入自己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承诺关系中信任和奉献常常挂在心中,他们从不利用他人的弱点,他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冲突在所难免,但并不觉得这会伤害他们的尊重,遇到分歧他们互相信任,通过协商解决他们的分歧。

斯腾伯格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边的完美组合。然而,爱情的正三角形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的情感历程很难都是完美的,而且有一些还是有缺陷的。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更大的意义在于让那些陷入情感困惑的人们去判别自己的情感生活,为情感生活提供一个理智的知音。

按照斯腾伯格的理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是爱情的三种成分的组合形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了不同的爱情类型。这三种成分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三个成分应该构成8种,但三个成分都没有,则不叫爱情)。

(1)喜欢式爱情(liking):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2)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费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5)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6)愚蠢式爱情(consummate love):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7)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只有亲密一种元素,仅能称为喜欢,没有激情,没有诺言,所爱的对象与珍爱的物件和宠物无异,可能有兴致欣赏、把玩,却无意表现忠诚;只有激情的爱是疯狂的火焰,来势迅猛,不可阻挡,盲目、感性、短暂,潮涨后很快是潮落,潮落后常常会有火焰灼伤的刺痛,斯腾伯格称之为糊涂的爱,现代人所说的“一夜情”属于这种类型的典型;只有承诺的爱称为空洞的爱,没有激情、没有亲密而仅有信誓旦旦的承诺是不可想象的。

而如果仅有两种元素,只能构成一个夹角,不能形成三角形,延伸出的是无限的不确定。斯腾伯格把没有承诺的爱称为浪漫的爱,这样的爱可能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爱情观在现代青年中不是少数,在上海青年的调查中,有41.8%的青年认为“合则聚,不合则分,没什么”。

没有激情的爱称为伴侣的爱,可以依靠亲密和承诺走完人生漫漫征程,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多数就是过着这样的婚姻生活,但现代社会可能有人会因今生有一位忠贞的伴侣而欣慰,也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爱隐隐有几分单调、几分无奈和几分不甘心。

多少年来,婚姻没有爱情似乎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有连这种亲密也丧失人们才会觉得悲哀。一项婚姻质量研究发现,中国家庭中高质量婚姻的比例仅占3%。有多少相安无事、白头终老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没有激情的爱情,难怪上海市的一项调查发现,22.4%的男性和18.9%的女性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观点。

没有亲密的爱是愚昧的爱,对激情的承诺,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的爱会走多远。破裂的婚姻绝大多数应该属于爱情某种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

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国人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应该说这些破裂的婚姻绝大多数应该属于爱情某种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婚外恋”或者离婚再婚,实质上是在原有情爱三角形之外寻找另外一个三角形,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完美的正三角形,但找到的也可能仅仅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或两个边。

三、爱情的类型

对于爱情类型的划分,心理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这里我介绍有代表性的分类。加拿大社会学家Lee(1973)根据人们在爱情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区分了6中不同的爱情类型,Hendrick(1986)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量表。

激情式的爱情:一见钟情是这种爱的典型,外表吸引力是关键。

我和我的爱人一见钟情。

我们的爱情强烈且令人满意。

我爱人的长相很漂亮。

游戏式的爱情:人们对待爱情就像和别人打网球或下棋一样,享受爱情游戏并在其中取胜。

我不能保证对爱人的承诺。

有时候我会同时与两个人保持关系,以便从中选择适合我的人。

我喜欢与不同的伴侣玩爱情游戏。

友谊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逐步自我展露而慢慢成长起来的令人愉快的亲密关系,这种爱是深思熟虑的、温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由朋友或变成恋人。

爱情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亲密关系,不是神秘的情绪。

最令我满意的爱情是从好朋友发展而来的。

实用式的爱情:彼此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追求满足而非刺激。

在向对方作出承诺之前,我已经做了仔细的考虑。

在选择爱人之前,我会尽量对我的生活加以计划。

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我会考虑其是否与我家里人的要求相符。

占有式的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热,容易紧张嫉妒,完全被对方迷住,完全依赖与自己的伴侣,害怕被拒绝被抛弃。

在恋爱使我很兴奋,有时候都睡不着。

一旦坠入爱河,我在干其他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难以集中。

如果我的爱人忽略了我,我常常会干一些傻事来引起其注意。

利他式的爱情: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

我宁可自己受罪,也不愿我的爱人受苦。

除非爱人幸福,否则我就不会幸福。

为了爱人,我愿意忍爱一切痛苦。

img54

图6-8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R.Driscoll,1972)等人在“双亲影响和罗曼蒂克爱情”的研究中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Juliet effect)。莎翁的这一悲剧故事描写的,正是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庭的竭力阻挠。然而,家庭的压力非但没有使他们彼此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

德里斯科尔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妇与恋人的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有情人之间相爱也越深。研究后的6~10个月期间,德里斯科尔等人对这些被研究者又作了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爱的水平。结果证明,父母干涉程度与恋人们的情感变化成显著正相关,即父母干涉越大,恋人们爱得也越深。

在中国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

案例展示

心理案例——人际关系

背景资料:小欣,大学一年级学生,女,19岁。

中学时期在学校成绩优秀,与同学相处融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孩。

心理症状:无法与同寝室的室友融洽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问题。

具体情况:自从进入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社团活动上,很少与同学交往,认为别人的价值观与自己相差太大,从而不认同别人的做法。因此,在寝室里受到室友的孤立。而小欣感到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很委屈,也常常为此流泪、痛苦。

专家分析:首先,小欣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圈也随之扩大,自己需要有一种心理准备来接受这个多元的、形色的世界。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连续的,中间还有一段很长的“灰色地带”,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自己就需要调整心态慢慢从这个地带过渡。这也正说明了一句话:当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和生活,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其次,当小欣意识到别人的价值观与自己相差太大时,不应该过于简单的对别人的想法、做法加以否定和批判。而是要认识到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每个人心目中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想法单纯的对别人的价值观评判对错。有些事情是没有对与错,我们只是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它加以思考。

专家建议:既然小欣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与其他同学交往了,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回想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别人邀请自己时所作出的反应和态度。是否从一开始就冷漠地拒绝别人。是因为自己对此不感兴趣,还是没有时间……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应当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积极回应同学们的邀请。友谊和学业一样,也是需要花时间来精心经营和维持的。因此,小欣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积极、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交流,享受这份快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作一些公共的事情,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角落,向各方面发展,做一个优秀的综合体。

心理小贴士:大学生人际交往策略

(一)谦虚谨慎,摆正位置。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

(二)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基础只能是人格平等,以诚相待。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别,但他们在交往中却都刻意追求平等,强者不愿被迎合,弱者不愿被鄙视。因此,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善大,莫过于诚”,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三)主动开放。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当你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

(四)心理互换与相容。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时,就会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理解,便会觉得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彼此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过高要求别人,就可以减少误解,有豁达心胸,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五)合作协助,友好竞争。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舍室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倡导“公平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合作。”

如果你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拓展性阅读导航

1.乐国安.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全全,余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E.Aroson(2005).Social psychology(5th ed).NY: Longman,373~412.

4. D. G.Mayers(2005).Social psychology(8th ed).NY: McGraw-Hill,419~466.3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人际关系的定义和促进人际关系的方法。

2.简述人际关系发展的状态及过程。

3.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4.如何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5.如何理解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