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3.4.3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设法了解人们的各种态度就很有必要,然而态度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内心活动,对人们态度的了解和认识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外显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进行的,所以关于他人的态度是间接得到的。目前,社会心理学测查态度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已在运用的方法对于进一步去改善或创建新方法颇有益处。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态度测量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首先由瑟斯顿开始的。态度测定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除了要考虑态度的特征、态度的方向和态度的强度以外,还要考虑与态度相联结的情感的强度,态度的双向性和重要性,认知的复杂度,表现于行为的程度,以及与其他态度的关联度、灵活性和意识化的程度等等。

态度的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Direct Measurement)和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ment)两种。直接测量包括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而这三种方法,间接测量主要包括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和反应时测验等。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即从人们的实际反应中推断得到。

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用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现的直接行动;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感情及行为倾向所作出的自我陈述。

一、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measures)

这个方法也称态度量表法,它是以态度问卷中一些社会事件的陈述作为刺激,引起被试的态度反应,然后依据其回答反应,给予分数或等级的评定,以确定其态度的状况。现在西方通用的有以下三种量表。

(一)瑟斯顿等距量表(Thurstone 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s)

瑟斯顿(L.L.Thurstone,1928,1931)在“态度能被测量”一文中说,态度是某种外显行为的变量,因此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予以测量。于是他跟蔡夫(E.J.Chave)合作,首次设计了一套由个人对某件事(如宗教)进行回答的许多项目,经评判者审定、淘汰、筛选,形成一套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每一项目经统计处理附有从0~11的数字等距的得分值(不在问卷上标明,只由主试掌握),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线分布开来。继而请被试选择其中最赞同的一项或几项,然后依据项目分值计算出被试对这件事的态度分值。

瑟斯顿量表的测查结果,如果被试的回答是合作的、如实的,它作为调查的一种参考是有价值的,否则就靠不住。其次,它对每件事都要编制量表、需要许多评审者、做许多调查工作才能算出各项目的得分值,要花去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似乎并不经济。再就是它的测查在个体水平上常缺乏说服力,如两个具有不同态度的被试由于选择项目的条数不同,其所得分值可能相同或相近。

(二)利克特型量表(Likert-type Attitude Scale)

利克特(R.Likert,1932)为了使先前量表得到简化和改进,他选择了人际关系、种族关系、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和宗教五个态度范畴,分别设计了五个特殊的由一系列陈述问题组成的问卷。有些问题要求被试作是与否的回答,有的则允许作多种选择,大部分问题采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作出反应。所谓5点量表即从强烈赞同(5)、赞同(4)、尚未确定(3)、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 7点量表分为强烈赞同(3)、中等赞同(2)、轻微赞同(1)、尚未确定(0)、轻微不赞同(-1)、中等不赞同(-2)、和强烈不赞同(-3)。每一个回答都附有一个得分值,于是每个被试在测试后都可以在每一态度范畴得到一个累积分数,并可与其他被试进行比较。

利克特型量表是西方研究者使用得最广且认为最简便的一种态度量表。它和瑟斯顿量表的相关系数达到0.80,说明它也是比较有效的态度测量工具。但是上述两种量表都是依据直接询问被试对态度客体的评价而给以分数,所以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往往引起被试的顾虑,因而有些回答可能不真实。

(三)语义分化测量(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ing)

这是由奥斯古德等(C.E.Osgood,G.J.Suci&P.H.Tannenbaum,1957)提出的采取多维度和更为间接的方法了解人们对事物态度的一种工具。其依据的前提是,态度是由人们对所给的概念(刺激)的含意(语义)组成,这个含意可通过对关联词的反应来加以决定。例如,你想测查一个人对“父亲”的态度,不必要求被试直接回答对父亲的感觉,可以提出“父亲”这个词,要求按语义分化量表中的规定划圈,即可推断出其对“父亲”的态度状况。语义分化量表确定了三个不同的维度:评价维度、力度维度、活动维度。每一维度中都有几项有对极的形容词。这个表格中三个维度是不变的,维度中的项目是可变的。其中评价维度是主要的。测查时,先给被试提出一个关键词(态度对象),要求被试按自己的想法在两极形容词间的7个数字上圈选一个数字,各系列分值的总和就代表他对有关对象态度的总分,即总态度。

语义分化量表构造比较简单,它能测量人们对各种事物,从少数民族到政治集团,从周围各种人物到远近事件的态度。

二、投射法(Projective technique)

这是一种利用某些材料引起被试的自由联想,作出无拘束而不受限制的反应,从而间接地分析出投射(projection)到其中的心理状态及有关态度的方法。

(一)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

这是由哈佛大学的默里(H.A.Murray,1938)所设计,其做法是给被试几张图片,请他们凭想象自编一个故事,并要求说明:(1)图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情境;(2)这种情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演变下去会有什么结果;(4)个人有什么感想。

img42

图5-5 主题统觉测验的图片之一

(资料来源: Smith 1998.)

如有人给学生们提供一张画片,其中画有“一个孩子打开一本书在书桌后面坐着”,让被试轮流编讲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说:“教室里一个男孩正在做白日梦。他想起一件往事,它比现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更有吸引力,因而更为动心。他希望能再身临其境,但是他将有可能被老师叫起来背诵或遭到麻烦和难堪。”另一个学生说:“这个男孩是一个中学生,正在进行一小时的笔试。这张卷子已做了一大半,他正竭力把它全作出来。他认为要考好必须努力学习,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事实上这里的一些题目,他见过但没学过,有些答案似乎知道但又记不起来了。于是他尽力去唤起有关的观念,但仅仅想起其中一、二个题目,多数已回忆不起了。他打算继续努力尝试,直到只剩五分钟时再放弃,然后回头检查试卷。他对自己看过而没有学会回答而感到遗憾。”这两则故事实际上正是两位学生自己心态的描述。前者反映出他对学习的漫不经心和害怕老师提问的态度,后者反映出他对考试与学习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罗夏克墨迹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简称RIT,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克于1921年创立的。罗夏克是首次提出并应用人格评估投射技术的人。

墨迹测验是这样进行的:罗夏克把墨水洒在白纸上,然后对折起来,使纸上的图沿一条对折线形成对称的墨迹图,这些图是无意义和无法解释的,他把这些图形呈现给被测评者,让他们根据图形自由想象,然后口头报告。

测验共有十张墨迹图,五张黑色,图案浓淡不一;两张红黑两色构成;其余三张是多色混合构成。

img43

图5-6 罗夏克墨迹测验

(资料来源: Smith 1998.)

在实施测验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由联想阶段,主测的人对任何问题都不置可否,也不提任何问题;第二阶段就有追查受测者的反应是根据图片哪一部分作出的,是哪些因素刺激了这些反应;第三阶段称为极限试探阶段,如果受测者对这些图片没有最普通的反应,主持测试者可能就得给予受测者最大限度的提示,来确定他是否能从图片中看到某些具体内容。

在对测验解释的过程中,罗夏克墨迹测验关心的是受测者对图形知觉过程的途径、理由及内容。如果受测者的知觉途径和墨迹图的建构过程相符合,则说明受测者的心理机制完好正常,他的现实定向是完善的;反之,受测者的心理机制就是残缺不全的,或者说机能不足,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异常的行为,现实定向不良。

三、行为观察法

这是通过外现行为推断态度的方法。研究表明,一般态度与多重行为呈正相关;态度越具体,它和单一行为也越有紧密的相关。所以对实际行为的观察,是了解态度的重要途径,这种观察并非一般观察法,它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技术。

(一)任务完成法(task completivemethod)

这是指让被试去完成有关任务,通过后果质量来确定其对这件事的态度。根据琼斯(1956)的态度对学习有过滤作用的观点,研究者们可让被试阅读几种不同倾向的材料,而后要求他们尽可能地进行回忆。依据“和自己态度吻合的材料记得更多、更好”的观点,去分析被试回忆的成绩并判断其态度倾向。若被试对带有某一倾向的材料比另外的材料记得更多、更好,则表明他更倾向于这种态度。不过记忆的好坏还涉及其他变量(记忆力、材料阅读的排列次序、难度等),应设法予以排除或加以控制。

(二)社会距离法(social distancemethod)

这是依据人对事物的态度常表现于人与事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而设计的一种推断方法。它是由博加德斯(E.S.Bogardus,1925)和梅拉比安(A.Mehrabian,1968)等人设计而成的。这里有两种方式:一是量表法;二是行为观测法。

量表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量表来测查人际之间或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方法。博加德斯所编制的“社会距离量表”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个量表的项目通常是按心理距离的近远依次排列的,如其中一题:根据我最初的情感反应,我愿意承认黑人是属于以下分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括号内的数字为得分值,其大小表示心理距离的远近。要求被试在量表上作挑选,测试后得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种族态度上也越怀有偏见;反之,则表示社会距离小,没有或较少有种族歧视的态度。也有人认为,这种社会心理距离的表现并不意味人们将怎样行动,于是有的研究者又设计了行为观测法。

行为观测法所依据的是霍尔(E.T.Hall,1966)的人际距离学观点。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其关系距离如下: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约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实际上,这种互动中的距离也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亲疏好恶等的一种表现。能够引起我们喜爱的人或事,我们就愿意去接近他或它,反之令我们厌恶、反感的人或事,我们就会远离他或它。于是不少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对某些事物(如济贫、救震等)的态度时常采用这个方法。如在人行道路边实验助手装扮成乞丐行乞或设置挂着标语的募捐站等,并在离此目标点的不同距离处暗设分段线标志,以观察路人(不被察觉的被试)行走的线段及记录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持助人态度者大多愿靠近目标点行走,捐献人数较多,而那些冷漠者大多远离或有意躲开目标点而匆匆走过,捐献者极少。

这个方法作为用来了解人们的态度的手段是比较自然而有效的,但是在分析时应注意行为与态度关系的复杂性。如一个人没有助人行为并不一定都是缺乏助人的态度者,他也可能有急事、没带钱,过于简单地下断语也往往易于出偏差。

img44

图5-7 人际距离

(资料来源: http://image.baidu.com)

四、生理反应法

人在产生某种态度时,其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测定这些变化的生理指标,从而推断其态度状况的方法。

测查态度应把上述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还应致力于创造新的、更为理想和完善的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