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3.3.3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社会认知涉及对他人许多方面的认识。人们很容易认清对方的性别、身高、衣着,如果接触得比较多还能够了解他的社会角色。但当人们试图去认识他人的诸如情绪、人格特征、态度等内部状态时,就必须从看得见的线索中进行推测。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大致地反映出其心理活动的基本状态,而情绪、情感又通过人的外在表情表现出来。因此,情绪、情感认知是社会知觉的重要内容,而认知人的情绪和情感,又是以人的表情为线索的。表情的重要性体现在:表情可以传递信息;表情可以协调人际交往;表情可以帮助适应环境。

人的丰富表情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人们通常描述的“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的表情分别表达了人的哀与乐。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眼神、视线、语调等各种方面,其中表情动作是判断情绪的最重要线索。

(一)面部表情的判断

1.面部表情的肌肉控制

F.Allport的研究发现(1924),口部肌肉活动所支配的表情,比眼部肌肉所支配的表情更重要。林传鼎的研究发现(1944),某些表情,如喜悦、怨恨等,口部肌肉活动更重要;更多的表情,如忧愁和惊讶等,则眼部肌肉更重要。

img30

图4-2 奥尔波特

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Floyd Henry Allport 1890.08.22-1978.10.15),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逝于纽约州的锡拉丘兹。他的弟弟G.奥尔波特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img31

图4-3 林传鼎

林传鼎(1913.10.29-1996.3.11),中国心理学家。1913年10月2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1944年获辅仁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比利时卢万大学博士学位。在开拓和发展中国心理测验的研究工作方面有很多成果。主要成果有《心理测验增注目录》、《我国古代心理测验方法试探》(1980)、《情绪的发生与发展》(1963)、《社会心理学中的情绪问题》(1982)、《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1985)。

2.人类面部表情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

人们之所以能够凭面部表情较为准确地推断他人的情绪、情感,是因为几乎所有经历同一情绪体验的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大体相似的面部表情。例如人高兴时都会“笑逐颜开”、焦急时都会“紧皱眉头”。早在1872年,达尔文基于他的进化论思想认为面部表情在所有文化中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绪状态。

埃克曼的研究(1973)以不同表情模式的人面照片为实验材料,以美国、巴西、阿根廷、智利、日本5个国家的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辨认照片上的表情。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能正确辨认照片上的表情,5国被试辨认结果高度一致;

对于“愉快”、“厌恶”、“惊奇”的辨认尤为一致(见表4-2)。

表4-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面部表情判断的正确率(%)

img32

续表

img33

img34

图4-4 艾克曼

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1934年2月15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是研究情绪和面部表情的先驱。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于测谎中。主要著作有《情绪的解析》、《心理学家的面相术:解读情绪的密码》、《说谎》等。

他们还研究了新几内亚偏远部族的人,这些人从没接触过西方文化,更没见过西方人表现情绪、情感的面部表情。研究者先告诉被试一个短小的故事,然后向他出示三张面部表情的照片让他选出一张能表达故事中描写的那种情绪的照片,结果发现他们对表情鉴别的准确度为:快乐92%、悲哀79%、愤怒81%、惊奇68%、恐惧43%。然后再让他们设想如果遇到故事里的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表情。最后,研究者将其录像带带回让美国大学生辨别。结果,除了惊奇和恐惧外,其他表情都能相当准确地被鉴别出来。

(二)体态表情的判断

体态表情的重要性表现在,能够传递情绪信息,还可以放松、活跃气氛。在某些情况下,体态表情比面部表情更真实地显露情绪。这部分在第六章人际关系的相关内容中还要讲到,在此不予解释。

(三)言语表情的判断

言语表情的重要性不亚于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对言语表情的判断准确性与判断面部表情同样高。

虽然情绪的表现具有遗传性,但也受具体文化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复杂高级的情绪、情感。社会规范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适合表现何种情绪、不适合表现何种情绪,因此人们有时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而有时又会故意装出或夸大某种情绪。例如,你在上司面前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他人为你叫绝,但你却不敢过分表露自己的兴奋,否则会被斥为“骄傲”或“无视他人”。有些文化鼓励人们公开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有些文化则压抑人们的情绪表现。这些都使得人们对他人情绪的判断更不准确。不过,人们要想完全掩盖自己的情绪体验也是很难的,即便他的面部表情控制得很好,真实情绪也会从其语调、身势、目光等多种非言语线索中泄露出来。

img35

图4-5 面部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特征的认知

认识他人人格比较困难的原因是判断的准确性不够,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只能参照一些其他的条件。研究者认为人们往往假定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与自己相似,而这种假定超过了实际情况。

人格是个体多种心理特征的组合,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类型。因此,认识他人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他人并顺利地与之交往。人格是个人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品质,而且它本身看不见、摸不着,还得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去推断。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因此要准确地认识他人的人格,既要了解其过去的生活经历,又要在长时间内反复地在各种情境下加以观察,最后概括出他的较为稳固的、反映其动机、意向、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所说的“看人看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去推断其人格。由于“人心隔肚皮”、“人藏其心”、“人心多变”及“人心各别”等原因,使中国人常常感到“人心难测”。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力图通过各种观人术去捕捉有关信息并透视人心。第一章提到诸葛亮的知人之道,就是中国人判断他人人格的方法总结。中国人通过察言、观色、睹行等途径去推测他人的人格。古人云“心为口根”、“欲知其人,观其所行”及“有一分貌,必有一分才”便是人们运用上述三种途径从事社会认知的证明。但他们也意识到有些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有时“人不可貌相”,于是中国人又运用其他方法去识别他人的真伪、善恶。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包括:(1)时间考验。在长时间内反复观察、经常琢磨。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危难考验。认为人之真伪、善恶在生死存亡、贫困衰败的情境下最容易看出。如“急难时刻见真情”、“艰难识好汉”;(3)利益考验。传统中国人重义轻利,由此认为在金钱和财产的诱惑面前很容易区分人的真实心理,此所谓“财上分明大丈夫”、“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4)世态炎凉考验。即通过人在他人的穷富、成败、盛衰等变化过程中去考察其态度,以识别其真实人格(李庆善,1993)。这些途径和策略都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判断他人的人格的方法。

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对他人人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对人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认知的内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认知使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更有效,更顺利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士气,促进工作效率。

研究人际关系认知的方法——关系分析法

10个陌生人短暂接触之后,接受问卷调查。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你认为小组里谁最喜欢你?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你估计谁会当选?哪些人会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