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3.3.1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最初被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这个概念对于后面将提到的社会认知的研究及其发展颇具意义,但与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知觉的理解仍有差异。

img28

图4-1 社会认知

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其中又以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为最受关注的课题,因此它也常被用作社会知觉的代用词或同义词。实际上,人知觉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人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对“知觉”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还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所以,不少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和研究领域,其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于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e)的概念来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来解释不同的人何以对同一人物会产生悬殊的人知觉等问题。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经验,这些背景和经验会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或积累,因此人们对同样的社会信息可能会作出不一样的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以下特征。

(一)社会认知的选择性

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且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选择某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对于会使人压抑或难受的人或事,人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忽略它们。选择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以往的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二是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二)社会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刺激物的意义越是重大,认知反应就越是明显。对刺激物的意义漠不关心的人,认知反应就不那么强烈,甚至无动于衷。

(三)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适应社会,从而应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比如,对于一个刚失恋的青年而言,即使自己曾感兴趣的信息,这时也会漠不关心,而情绪好的人就很容易“吃什么都香”。防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完整。

(四)认知的完形特征

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的原则。即个人倾向于将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的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人倾向于在见到认知对象之后就开始勾勒对对象的印象,通过已知的各种信息和自己的推想或幻想来丰富被知觉者的特性,使之规则化、完整化,并在今后的接触中检验这种知觉印象。如果知觉对象给人的印象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一会儿亲和友善,一会儿冷酷无情,那么人就会试图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协调这种认知矛盾。

三、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

(一)场依赖型——场独立型

场依赖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因此,他们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二)冲动型——沉思型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三)具体型——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对人与事物认知的先入为主性),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四、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分类与图式

尽管人们有许多有关他人的信息,但是,我们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并非全部加以处理。麦硅尔(McGuire 1969)认为,人是一个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在知觉他人时,常常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以节省精力;人们并不去知觉或记下所有信息,而只是从发生的事件中挑出对形成印象所必要的信息。菲斯克和泰勒(Taylor 1991)对社会认知的定义是: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而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分类与图式是最重要的。

(一)分类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在分类的时候,人们采用什么标准呢?心理学家坎特(Cantor 1977)等人指出,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Prototype)的相似性来分类。也就是将被分类的物体与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相比较,这个范例就是原型。

对于他人的分类,我们最初的分类标准是性别,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把其归入男性或女性,然后才对其做进一步的分类。通过简单的分类,我们对他人或事物的认识就大大地被简化,加上我们马上要讲到的图式,可以使人节省不少的认知资源。

(二)图式

图式(Schema)的概念是由泰勒及克洛克(Crocker)提出来的,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比如人们对60年代产生于美国嬉皮士(Preppie)的图式就是:他们是白人大学生、穿牛仔裤、留着各种发式等等。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2.自我图式(Self-schema)

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内容。

3.团体图式

团体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

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戴副眼镜等。

5.剧本(Script)

剧本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什么时候点菜,什么时候买单,就是一个剧本。如果这个剧本的顺序发生颠倒,你一到餐厅还没有点菜,服务员就要让你结账,你还会在这个地方吃饭吗?

(三)图式化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①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②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五、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它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与寂寞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就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寂寞。安德森等人(Anderson 1994)就指出,与那些抑郁的人一样,长期寂寞的人也经常陷入贬低自己的消极作用圈,他们经常用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压抑,经常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把事物看成是自己无法控制等等。同时,琼斯等人(1981)还发现,寂寞感较强的人常常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室友看成是难以共处的。

(二)社会认知与焦虑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例如,去一个公司接受面试、见一位重要的人物、或者是别人在评价个体的时候,人们都可能会感受到焦虑。心理学家布茹姆等人(Broome& Wegner 1994)就研究了我们所感受到焦虑的情境,发现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津巴度(Philip Zimbardo 1981)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项研究中,津巴度让害羞和不害羞的两组女大学生在实验室中与一个英俊的男士谈话。谈话开始前先把这些女学生集中在一间小屋子里,给她们呈现很大的噪声。之后告诉其中一部分害羞的女生噪音会造成她们心跳加快,并说这是焦虑的症状。结果发现,这部分女生由于把自己在与男士交谈时的心跳加快归于噪音,而不是自己害羞或者缺乏社会技能,所以她们不再焦虑,谈话也很流畅。

(三)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和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就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健康心理学家看来,我们对自己情绪与紧张的认知与疾病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在研究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的时候指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时的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之一。比如赛利格曼(Seligman 1987)、皮特森(Peterson 1988)就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他们研究了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纪录和这些人在1980年的健康状况,发现那些乐观的人在身体状况方面远远好于那些悲观的人。

总之,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我们将怎样与他人相处,将建立何种性质的人际关系,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怎样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对他人人格、态度、地位、身份等等方面的推测和判断。同样的,要理解他人的社会行为,首先须了解其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