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3.2.4 第四节 社会化的意义

第四节 社会化的意义

一、人为什么要社会化?

人社会化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谈。

(一)从个人角度来看

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此,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首先,社会化是个人生存与个性习得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使个人得以了解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得以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人们个性的获得,也是社会化过程重要的产物。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时也许有着成为各种不同的人的可能性,但他实际成为什么样的人主取决于他们各自独特的经历。

其次,社会化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

社会化使得社会能够在社会化的和生物学的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以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成员以接替老的成员。而社会化过程正是社会以其特有的文化将新的成员不断教化为符合要求的合格成员的过程。因此,尽管老的成员在不断死亡,社会仍能存在和向前发展,一个社会的文化也在其中保存和传递。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化对个体成长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

人生下来只是生物人,只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大学生只凭借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正常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通过社会化训练,才能掌握生活知识、生活和劳动技能;才会使用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进行社会交往;才会理解各种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成员资格,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生活。

2.塑造个性与完善人格

人格或个性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而获得的。人的社会化是人类塑造个性与完善人格的唯一途径。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社会教育、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条件等具体的社会化途径,塑造并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社会化使生活在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中的人的个性中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即个性中包含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时代性等共性。人的个性和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但也具有可变性,使每个人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变化。

3.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第一,社会化为大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合作关系。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活动,每个人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以及同事同行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成就事业成功。第二,社会化为大学生营造施展才华的人文环境。个体施展才华的人文环境由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物质和情感联络三大部分组成。每个人只有进入社会化过程才能创造这些条件。第三,社会化是大学生成才积累科学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任何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尤其是学校社会化。

(二)大学生社会化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1.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措施

社会良性运行是以社会秩序为前提的,而社会秩序是靠人类自己创造或制定的各种社会约束来不断建立起来的。这些社会约束主要有约定、习惯、规矩、道德、法律、礼节、伦理、风俗等等要素。这些要素需要通过社会化过程来教育影响社会成员,并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2.传承文化的方式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本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传给自己的族民,并使他们按照民族文化进行生产或生活。综观世界,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的传递和内化过程。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跨空间的横向传播以及文化创新。

3.社会分工的保证

社会劳动与生产是社会分工进行的,社会通过社会化途径提供分工合作的劳动者,而且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通过知识技能社会化或职业社会化等获得知识和技术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输给弟子或子女。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是按照专业进行知识和技术的传输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只能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掌握的技术参与社会生产。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大脑神经系统和抽象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生命特性。

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的全部生活有20%的时间都要依赖于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自己不能独立生活。这就使人能够有较长的时间接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人能进行思维活动。人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思想,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水平。人有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语言学习社会文化。

(二)家庭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第一,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家庭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教养等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第三,家庭是儿童学习基本技能的理想场所。

(三)本土文化环境

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人们社会化所需要的重要环境因素。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文化遗产的过程,是人们与社会文化不断调试的过程。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对人格、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学校的正规教育是一个重要而长期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个体在学校进行社会化的时间一般持续16年的时间,有的更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

(五)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一定是朋友。幼儿时期,同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出于偶然。在往后的生活中,更多的选择卷入了进来。进入学校教育后,一个人的同辈群体,一般是他在学校里的同班同学及他的邻居中的同龄群体。成年人选择同辈群体,一般以兴趣、活动、相同的收入、职业或社会地位为基础。在同辈群体中,每个人学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学校、单位等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东西。主要表现在:社会化大部分活动是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无意识中进行的;可以自由选择同伴和朋友;有自己的亚文化;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

(六)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传播方式,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在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它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导向和暗示作用。但如果人们缺乏分辨能力,对一些负面信息同样会对人们起到教化和“示范”作用。

案例展示

与世隔绝的孩子

1919年,一个印度人在狼窝内救出了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小的不久就死去了,大的却活下来,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卡玛拉刚开始被救出来之后,生活习性和狼一样,她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深夜时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

img27

图3-9 狼孩

第二年,人们把卡玛拉送进孤儿院。但是改变她的生活习惯是很艰难的。教了她两年,才学会两腿站立;经过4年,才学会独立行走。经过近10年人们的抚养教育,到了17岁,她虽然学会了晚上躺着睡觉,用手拿东西吃,用杯子喝水,但智力仅相当于4岁孩子的水平。并且一直没有学会说话,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勉强学会了几个单词。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7岁那年就死了。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类的孩子和狼生活在一起像狼,和熊生活在一起像熊,和鸡生活在一起像鸡……这些现象表明,人的行为、思想感情、语言、生活习惯等,都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即使不是与野兽生活在一起,但只要与人类社会生活隔绝,人也不能成长为正常意义上的人。试想一下你被锁在一间屋里,在几乎与人世隔绝的情况下度过你的幼年和童年。这样,你能讲人的语言吗?你会有个性吗?你能人相处吗?

社会学家已经解答了这些问题。他们发现并且报道了两个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安娜和伊莎贝拉。安娜是一个私生子,被她母亲藏在一间屋子里。当她六岁半被人找到时,还不会走路说话,不能自己进食和洗漱。她没有情感,对人冷淡。当她被发现后,人们把她送到一个疗养所,后来又送到一个照顾孤儿的家庭。她逐渐学会照料自己,到她11岁死的那年已经开始学说话了。

伊莎贝拉也是个私生子,被她的聋哑母亲藏了起来。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和她母亲互相用手势来交流。和安娜一样,她也是在六岁半时被发现的。当人们发现她时,都说她的行为就像“野生动物”。不管怎样,她还是和安娜不同,收养她的人们对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训练。只几年以后,伊莎贝拉就已经达到和她同龄儿童一样的正常发育水平。

从狼孩、安娜和伊莎贝拉的故事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之初,连生存如觅食的本能都没有。的确,刚刚出世的婴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有机体。在人们的日常观察中就已经知道,刚刚出世的小马驹很快就能站立起来,并寻找食物;一个鸭子只要一出世,就会根据本能去找水、游水。而刚刚出世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帮助,就会在几小时内死亡。不仅因为食物,还因为冷暖和接触(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少见的)。那么,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其他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学给了这个问题一个非常简洁的答案——“社会化”。由于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性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

拓展性阅读导航

1.谷中原.社会学理论基础.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93-112.

2.柴志明,冯溪屏.社会学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乐平.现代社会与我们的生活.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54.

4.(德)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思考与练习

1.个人怎样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化的?

2.举例说明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重要性。

3.试分析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对对社会化的影响。

4.如何理解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结合自身实际,简述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