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心理学
1.3.2.2 第二节 社会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一般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对某些人来说还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一、预期社会化

(一)儿童期

儿童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大约到十四岁以前。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化任务: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建立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概念系统,内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的态度;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对相关社会团体的积极态度,扮演性别角色。

img20

图3-2 儿童期

经过这一社会化阶段,儿童明确“我”这个概念。孩子大约从三岁左右开始能够分别扮演多个相关的角色,比如假设自己是医生给布娃娃看病;到了四岁,已能把几个相关的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比如假设一个布娃娃是病人,另一个布娃娃是医生,让两个娃娃配合起来玩看病的游戏。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具备了同时扮演几个角色的能力,并能明确区分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大约到六至八岁,孩子开始了解精神和肉体的区别,学着从内部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经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化,不断扩展和深化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儿童期,初始社会化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

一个人的生物需要,尤其是早年生物需要的满足,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部分。与他人的早期接触是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父母与婴儿的互动,对婴儿的智力和情感,乃至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养育的方式在复杂社会之间,培育孩子的实践很不一样。专制/极权型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孩子的成人责任>权利。放纵/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更为开放和灵活,孩子的责任<成人权利。最有效的也许是权威型父母,也即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来调整和扩大孩子应负的责任。

(二)青少年期

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形式出现,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初级社会化指早年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

img21

图3-3 青少年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把青少年当做孩子。

在青春期,年轻人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辈群体的影响,整合新旧两种情况,面临疑惑和混乱,常在唯我主义和自卑之间来回变动。

青少年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通常把它作为从儿童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期。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化阶段。一方面,青少年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有了独立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同辈群体的鼓励,共同探索成人生活的价值观。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表现在:

(1)他们扮演的角色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就他们自身而言,一方面,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开始要求被当做成年人对待并尝试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还远远未建立起成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独立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人们对青少年的要求而言,也经常相互矛盾。

一方面希望他们保持儿童的天真纯洁,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独立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因而,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往往模棱两可,缺乏一致性。因而,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经常表现出精神上的紧张和情绪上的冲突,对成年新角色的迷茫和对童年旧角色的厌恶交织在一起。

(2)青少年亚文化现象。青少年在许多方面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如兴趣爱好、衣着打扮、青春偶像等。同辈群体通常具有与成年人角色不一致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被称为青年亚文化。其形成受到青春期的紧张情绪和挫折心理的影响,表现出叛逆的特征。

由于孩子与父母在情感上不断取得独立,同时又继续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冲突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很是烦恼的感觉。

(三)成年早期

如今代差日益明显,反应社会变化速度之快。进入成年期之后,将面临结婚和就业两项重要的社会化任务。从进入成年期开始,到找到工作建立家庭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成年早期。成年早期是直接全面地学习成人责任和权利的开始阶段,它为顺利地承担成人角色打下基础。成年人角色的学习和扮演是通过逐渐摆脱原来家庭和同辈群体的角色限制实现的,其中职业角色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给社会化的个人提供经济基础,并为个人的进一步社会化引入最核心的社会关系。

在成年早期,青年人可以结婚、生孩子、参加选举了,但常依赖于父母或家庭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由于大学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难,在这个阶段,留在家中的青年期成人(生理早熟,心理晚熟)在增加。

二、继续社会化

(一)成年中期

在成年早期的基础上,个人仍需要发展自己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并扮演家庭角色。从确定家庭、职业角色到退休(退出职业角色)这段时期称为成年中期。

img22

图3-4 成年早期

进入成年中期,个人无论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都需要承担许多责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知识的更新,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作为成年人仍面临着一个继续学习、选择和适应的问题。这一阶段,他们继续社会化的任务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多种角色发展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已经发展出关于自我的形象,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不但可以选择还可以重新定义或创造某种角色。以后生活中的角色变化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40岁左右,“更年期”(midlife transition),对自己成就的价值感到怀疑,如不能对自己是否自我认同,是否在成年初期对职业生涯作出了合适的选择,会进入“中年危险期”,悲哀和不幸,这个阶段顺利渡过的人,发现此后的成人生活是一生中最为快慰的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变迁使得成人社会化问题尤为突出。

(二)老年期

社会成员退休之后,就进入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虽然大多数老年人不再承担社会职业角色,但仍然面临一个适应环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社会化。

老年期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退休职业角色的不适应感。我们知道,职业角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退出职业角色意味着对自己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危机,而退休后的老年人所从事的活动大多是消遣性的,缺乏成就感,如种花、锻炼身体等,无法替代职业角色所起的作用,因而必须寻找新的生活目标。

img23

图3-5 老年期

角色丧失还会涉及家庭生活。此时子女已长大成人,父母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丧失。老年期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必须学会面对死亡,很多老年人忌讳或无法正视这一问题。为了帮助人们学会面对死亡,库布勒罗斯花了许多年来研究这一问题。她指出,人们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才能最后接受死亡这一事实:最初会否认死亡,接着会对生命的终结感到愤怒,然后讨价还价地希望找到暂时解决的方法,失败后会极度沮丧,最后才无可奈何地面对死亡。

成人在态度与行为方面最为困难的一些变化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现代社会,老年期有时被当做无助的、无用的、依赖别人的时期。许多老人当他们的孩子离开家庭、退休(社会声望降低)、丧偶(及自己的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时,弱化或者丧失自我认同,必须调整自己。在中国,出现了老干部“59岁现象”。

传统上,在美国对死亡的社会化很不充分。根据库布勒罗斯的研究,就身患绝症的病人而言,濒临死亡的体验通常包括五个反应阶段:拒绝和与世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必须连续有序的,但可能当病人走向死亡并试图接受它的时候再现出来。因死亡的悲痛通常在死亡时间发生之前就开始了。(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的悲痛可能经历几个阶段,包括震惊、拒斥死亡事实、绝望与适应。

三、再社会化

社会化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经历社会化之后,逐渐发展其社会性,获得了合格的社会成员资格,进入了社会。但也有极少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拒绝社会成员公认的行为规范,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化成果,对此称之为社会化的失败。对社会化失败者,需要进行再社会化。

所谓再社会化,即采取强制手段,强迫社会化失败者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并向其灌输社会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确立新的生活目标。再社会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背离社会规范,危害人民利益,有越轨行为的犯罪分子。这些人如果要重新被社会接受,唯一的途径就是接受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不同于正常的社会化。强制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教化,往往是把对象置于一个特殊的场所,由特殊的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等),采取强制性方式施行教育,使他们逐渐由被动地接受到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的转变,将其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