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7.9 玛尔塔·阿格丽希

玛尔塔·阿格丽希

(Martha Argerich,1941—)

玛尔塔·阿格丽希(M a r t h 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阿根廷的布谊诺斯艾利斯,五岁时受教于卡拉穆札(Vincenzo Scaramuzza,1885—1968)习琴,这位意大利老师带给她的影响是抒情性和感情的加强。八岁时举办第一场音乐会。

img105

玛尔塔·阿格丽希

1955年阿格丽希全家搬到欧洲,她跟随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古尔德学习。之后,她又陆续受教于米开朗杰利及阿什肯纳齐。1957年阿格丽希十六岁时,在三周内连续赢得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以及布索尼国际比赛大奖。

1965年阿格丽希赢得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其中赢得比赛的关键是她在演奏肖邦的C大调练习曲(Op.10之No.1)时大胆自信的演奏。

阿格丽希对乐曲的掌控惊人,随着如银铃般清脆的琴声,流泄而出的音乐不断变幻各种不同的感觉。

她对《马祖卡》的诠释得心应手,音乐中交织着诱人轻松的魅力,反驳了那些深信只有波兰人、俄国人或斯拉夫民族才真正理解这类型舞曲的习见。

《谐谑曲》在阿格丽希手中有如闪烁的磷火,即使是三段体的中间乐段也没有一刻的平静。阿格丽希的缓板也是一样几乎没有宁静的一刻,乐曲展现出她的所有理念,很少有如此自然且具有说服力的诠释,充分表现出肖邦最激昂与外向的一面,以猛烈的乐风来反讽与嘲笑“谐谑曲”这样的标题。

由于肖邦的作品并非为炫技而作,“对学生容易、对大师却太难”,要想表现才华横溢的肖邦,演奏者必须有相应的才气。阿格丽希端庄、敏锐、演奏如泣如诉如散文诗一般,她诠释的肖邦奏鸣曲、波兰舞曲及其他作品堪称当代最杰出的。

由于阿格丽希感到演奏会会严重地影响她的正常生活,她还感到一种存在于她与音乐间交流的独特性正在丧失,于是她毅然决定退隐,在1978年举办了最后一场个人独奏会、1984年录下个人最后一张独奏录音之后,转向与其他著名器乐家的合奏的室内乐。

她说:“我很喜欢弹钢琴,但不想当个钢琴家。”

这位来自阿根廷的钢琴家由于对媒体和公众场合的厌恶,使她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远离大众的注目,很少接受访问。

尽管如此,她仍被肯定为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