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7.7 傅聪

傅聪

(Fou Ts’ong,1934—)

傅聪(Fou Ts’ong)1934年3月10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其父是学识渊博的翻译家傅雷。傅聪九岁拜意大利钢琴家马力奥帕奇(Mario Paci)为师,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十四岁到昆明念书,十七岁回上海。回到上海以后再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为师集中精力学琴。1953年,十九岁的傅聪被选中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钢琴比赛。1955年,傅聪获邀参加华沙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得到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佳表演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结束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钢琴。1958年12月移居英国,入英国国籍。

img103

傅 聪

傅聪是东方出生的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第一位钢琴家,尽管受西方学院派的陶冶,但傅聪无法褪去自己中国人的血缘以及身为傅雷之子的事实。中华文化在傅聪身上结晶出深厚与飘逸的美感。傅家的人格养成,以及传统知识份子的正直本质更让他博学多闻,视野不只局限于音乐领域。

他认为一切文化产生于深刻的人性,而人类的心灵都是相通的,父亲教给他的那种超越于狭隘民族主义以外的原则,使他获益匪浅。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西方音乐经傅聪之手,便被中国化了。

傅聪的音乐触键精致而富有变化,手指间流泻出优雅的风韵,把多声部的旋律控制得异常精细,给人以舒畅、祥和的感觉,充满中国文化的诗情画意。他的演奏艺术,亦从中国艺术传统中脱胎出来,把中国古诗的哲学意味透过钢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傅聪酷爱肖邦,二十年蒙冤受难、背井离乡的痛苦对他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更使他对肖邦有不同于别人的理解。他说:“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我弹他的音乐,觉得好像很自然地在和自己说话。”他认为“肖邦像李后主,是个多愁善感的怀乡者,他那种诗意是生死之痛、家国之恨,思念故国的感情都是用血泪写成的”。傅聪深厚的中国文学诗词涵养,以及在哲学与美学上的思想,使他被西方音乐家尊崇为最能表现肖邦诗情的艺术家。傅聪弹出了肖邦流浪在异乡、热爱祖国,却又无法归国的音乐诗人的深痛感触。他以最敏锐的方式诠释的肖邦音乐更加文学化,叙述性极为强烈。

已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音乐学者海赛高度赞扬傅聪的演奏:“不仅是最卓越的,而且是真正的肖邦,是当年巴黎的肖邦,使人想到海涅时的巴黎……犹如呼吸到了紫罗兰的芬芳、马略卡岛的甘露。旋律听来既优美而忧郁,真是奇迹般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