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7.4 克劳迪奥·阿劳

克劳迪奥·阿劳

(Claudio Arrau,1903—1991)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年出生于智利奇廉,父亲卡洛斯·阿劳(Carlos Arrau)是一名眼科医生。他的家庭属于智利南部的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家族。他的祖先洛伦佐·德·阿劳(Lorenzo de Arrau)当年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的派遣来到智利。

img100

克劳迪奥·阿劳

阿劳自幼以神童闻名,五岁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崭露头角。后来师从帕奥利(Paoli)学习两年。七岁时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施特恩音乐学院留学,在名师克劳泽长期指导下,进步神速,先后获伊巴赫奖和霍兰德奖。

1914年,十三岁的阿劳首次在柏林举行独奏会,继而在德国其他城市和北欧巡回演出,蜚声乐坛,被誉为神童。十五岁到欧洲各国在著名指挥尼基什、富特文格勒等指挥下演奏钢琴协奏曲,名噪一时。

1923年返回智利,后到南美各国,又到美国与波土顿、芝加哥交响乐团协作演奏钢琴协奏曲。1924—1940年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35年在柏林举行十二次演奏会,演奏了巴赫的全部键盘作品;1936年在柏林举行五次演奏会,演奏了莫扎特的全部钢琴作品。1938—1939年在墨西哥和圣地亚哥演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和五首钢琴曲。1940年回到智利,在圣地亚哥创建了一所钢琴学校。1941年定居纽约从事演奏与教学。1947年后又到各国演出,誉满全球。阿劳的演奏技术辉煌,含蓄内在。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表达作曲家的音乐构思。1937年阿劳与德国犹太女中音歌唱家鲁思·施耐德(Ruth Schneider)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家庭生活幸福。1991年去世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

阿劳的演奏热情奔放,层次分明,感染力强。对李斯特更是备加推崇。阿劳的行事典范是孤独的、不求于人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

阿劳演奏的肖邦华丽典雅、飘逸悠扬、明朗动人、洋溢着诗意。虽然拥有精湛的技巧,但他从不炫技。诠释含蓄内在,自然稳健,富于安定感。他演奏肖邦练习曲和肖邦的四首由乐队协奏的乐曲尤为精彩。

阿劳一直认为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是完整的一组,而不是像鲁宾斯坦与李斯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No.28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分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分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

阿劳在演奏肖邦升c小调谐谑曲中piu lento的一段,处理方法赋以神秘的感觉,并不是用悲怆的转折和模糊的踏板来表现这段纤巧的音乐的沮丧味,在转入小调的地方大做文章,而是在深处解释这段音乐的内涵。用加弱音踏板的和弦沉甸甸地落下,保持庄严。纤细的音响更加柔弱,但不冲淡其泰然自若的感觉。弱音踏板加上从容而稳健的渐慢,效果宛如悲剧消融,尾声化为沉思的静怡。

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阿劳避开只简单地以如歌般旋律来诠释这些具有高度戏剧性及审慎性的作品,让乐曲焕然一新,肖邦夜曲也摇身变成戏剧性十足的作品。

有一种说法是:“没听过阿劳演奏的肖邦,那么你还未靠近肖邦!”

阿劳视艺术如生命,一生反对商业演出。他说:“应该去打动观众,而不应该只为自己演奏。你首先应该明确,你并不是去讨好听众,而是把你必须给听众的东西给他们。——通过你的人格把作曲家所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不是取悦听众,不是表演。商业和艺术是两条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