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访肖邦
1.6.13 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Op.57)——紫丁香倦慵地低语

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Op.57)——紫丁香倦慵地低语

1.是肖邦创作的唯一一首摇篮曲,完成于1844年,也是钢琴艺术的最高杰作之一。

2.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器乐摇篮曲不是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

3.肖邦的摇篮曲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音诗。

4.这首降D大调摇篮曲 Op.57,行板,6/8拍,肖邦将这一古老的音乐题材加以艺术加工和提高,使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和诗意。

5.其主题是一条单纯、朴实、然而凝结了无限挚爱情愫的旋律,仿佛是母亲对摇篮里的孩子唱的温柔的歌,左手以一个固定的节奏贯穿全曲,象征着摇篮不停地、平稳地、轻轻、慢慢地摆动。

6.音乐十分安静,一幅神圣的图画在我们的想象中显现:崇高、圣洁的母爱之光,温暖着就要进入梦乡的孩子。接着,母亲的歌经过变奏、引伸、漫延,一幅幅美丽的梦幻般的图画接连打开,在那里可以看到月亮的微笑,星光的舞蹈,可以听到微风与树叶说的悄悄话……那是一个没有一粒尘埃的世界。在这里,肖邦天才地运用了非凡的钢琴音乐手法,创造了一个唯有钢琴才可能有的美丽、高尚、纯洁的音乐境界。

7.结尾前,音乐回到最初母亲单纯的歌,“梦境”渐渐远去、消失,最后,摇篮停止了摆动,结束的和弦暗示出,孩子真正入睡了。

8.曲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极其简单,只用了两个和弦,不断重复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摇篮摇动的节奏,这一音型不断重复了六十八次之多。最初的三次变奏,我们能清晰地听到摇篮曲的旋律在不断反复吟唱着,并在曲调下方加上了陪衬声部,使旋律音响更为丰富,后来的几个变奏,旋律的加花装饰越来越复杂。肖邦在这些变奏中,乐思如潮般自如地展开着,恰如其分地用上装饰音、或有时添上半音阶性上行的旋律,或变成华彩段落,使钢琴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音响。直到第十变奏,乐思又回到开始时的摇篮曲的主题音调,这温柔的歌声绵绵不绝、缭绕耳边,犹如慈爱的母亲,轻轻推动着摇篮前后摇荡。最后,乐曲在充满抚爱的宁静气氛中结束。

9.由于肖邦得心应手地不断运用钢琴化的旋律进行,使得乐曲内容非常充实。其主题变化重复达十六次,但并不像一般的装饰变奏那样段落分明,而是将其织成一支自始至终连成一体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

img96

【注释】

[1]引文自《肖邦的作品》。让·克列金斯基(1837-1895),波兰钢琴家。

[2]《肖邦和其他音乐随笔》。亨利·顿·芬克(1854—1926),美国音乐学家。